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惑与对策研究

2023-04-15祝金旭石作荣张帆

高教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才教育教师

祝金旭,石作荣,张帆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是高校的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了推动战略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开创性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高校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力支持,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性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高的使命

高校人才培养变革的根本动力来自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有机结合,从国家发展战略与大学使命演进的视角来看,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主要载体[1],高等院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予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高的战略地位,其秉承的理念与实践策略也应进行反思与升级,因为一流的创新创业需要一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实施,而一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通过一流的创新创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2]。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孵化器,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高校发展的使命担当的高度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必须站在统观全局的高度,有效改革现存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模式,探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突破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痼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中发挥更有力的作用。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培养更多的企业家和“大老板”,而是为更好地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更高使命。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关于创新与人才两者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重点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因此,我国围绕两者相关的政策重构、模式转变和教育改革等面向的对象应该设定为: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面向创新型专业人才。2015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其要求“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同时还要求高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配套政策的实施彰显了创新型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推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唯有创新型人才,才是推动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性要素,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数量的积累和质量的提升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的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发展的能动性驱动力源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所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导向的教育模式,这必然要求高校应建立与之相应的教育理念,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价值定位和目标观念等。但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还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领会还不深、不透[2]。目前高校还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偏差化、价值定位狭隘化、教育目标功利化和教育评价形式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培育,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与引领[3]。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未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属性和教育属性,亦未将此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简单地开几门创新创业类的通识课,或者是仅仅举办几场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或者双创竞赛,使创新创业教育脱离高校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社会实践活动范畴,或者第二课堂,使创新创业教育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这种现状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非主流教育或者是可有可无的通识类、实践类教育。而且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游离在日常教学之外,没有作为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重视起来[3]。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定位上,也存在着“功利化”“狭隘化”“短时化”等现象。一是简单的“促就业”论。一些高校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或者从事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自己创业实现就业,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大学生实现就业。二是培养“企业老板”论。有些高校往往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的和育人功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作为高校培养“企业家”“商业老板”的有力抓手,为了实现更快、更多地培养出实战型的创业人才,将创新创业教学办成了“企业家”“商业大老板”速成班或者是创业技能培训班,这种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功利化纯精英式教育,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广谱式”的价值导向,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初心。三是教育评价的“短视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是一个全新的、高难度的课题,目前尚未有成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部分政府、高校或社会机构以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的创业人数和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情况来考察、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这种评价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价值和育人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和行业未来发展的引领能力。这些错误观念严重滞后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严重阻碍了正常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违背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和价值导向。

(二)师资队伍配备不到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性要素。高校要实现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创”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有效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双创教师既要有广博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科研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或者是创业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双创师资队伍上还存在着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和实践经验相对匮乏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有二十年的时间,从事双创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数量有限,而在当前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以及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开始朝着“普及式”方向推进,需要大量的专职教师,这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职教师数量存在着供需矛盾。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般实行专兼结合的模式,专职人员一般为创新创业学院教师、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管理人员或科研的辅助人员,教师的主力则变成兼职人员如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部分专业教师等。这种专职人员不足、兼职人员为主的“倒挂式”的师资队伍结构也是当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三是专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缺乏有关专业与学科基础,因此,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理论教育,同时也缺乏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或者实际从事企业创业经验,很难满足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四是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的专职教师,他们一般毕业后直接进高校走上教学岗位,社会阅历少,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高校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向社会、企业聘请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成功者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这些兼职教师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或创业成就,往往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经验,然而他们的讲座或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甚至有些外请兼职教师缺乏教学基本功和基本知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

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模式、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合理。首先,教学方式单一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打破“满堂灌”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适度增加研讨式、启发式和实训实践等教学形式的比重。但目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模式,辅以少量的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授课形式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其次,课程缺乏体系化。据统计,我国107 所211 高校中仅有41 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而美国有1 600 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 200 门以上的创业课程[4]。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局限在一门或几门的通识课程,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指导和创新思维等,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兴趣契合度也不高,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同时,因高校缺乏相对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范畴,没有形成独立课程体系和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再次,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由于创新创业教学尚未全面地纳入国家学科建设体系,一些高校往往依托其他学科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专业特性来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所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受到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缺乏独立性、学科性和系统性。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等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力支撑,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中,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游离在主干课程和主流教育之外。

(四)保障体系机制不完善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在保障机制上仍存在短板。首先是联动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单凭高校一方力量很难完成,而是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社会力量通力合作,打造多方联动、立体化的教育教学平台。然而由于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在政策制定、平台打造和资源支撑等方面的缺位,使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的“独角戏”。其次是政策制度“碎片化”。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揽子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引导、激励和规范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国家政策、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政出“多门”,成“碎片化”,缺乏体系化,操作性不强,这使得高校在政策落实上缺乏操作性和连续性和再次是组织机构保障不到位。目前一些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领导,尚未整合学校内部优势资源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日常工作。最后是双创实践平台支撑不足。目前高校大都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创新创业实验室或实践平台等。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地建设上的投入不足,运行状况不佳,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作用有限。有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运营理念陈旧,工作方法单一,融入市场的程度不高,各类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要素还不完备,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的意识还欠缺[5]。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应从国家战略和教育的时代使命的高度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理念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只有从思想上解决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问题,才能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引向深入和成功,因此高校有必要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6]。首先,高校要树立正确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高校应摒弃培育“企业家”“商业精英”速成班和“促就业论”的狭隘观念,应树立为促进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主要目标,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基本要义和价值取向。其次,引导教师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教师要潜心研究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规律和教育本质,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再次,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观念。在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引导教育大学生主动从事创新创业,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自我创新创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后,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等的联系与区别。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专业背景的教育,具有互补渗透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同时,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还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探索构建适合自身办学定位、教育要素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各高校改革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高校应在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导下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既要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独立性,又要强调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和学科交叉渗透;既要凸显行业特征、教育本质和专业特点,更要强调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首先,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高校应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最大限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合到专业教育中,体现专业课程对创新创业理念的支撑。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在各学科专业课程内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面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其次,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重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遵循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化”,实现从“知行并重”到“知行融合”的跨越[7]。在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建设,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教学体系。再次,课程体系应该是发放的、不断调整更新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好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衔接,如不断增开涵盖科研前沿、研究思路和创新创业基础等内容的有关课程。另外,还要注重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探索交叉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课程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8]。

(三)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及既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尽快建立一支符合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的教师队伍。一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更多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还应该加强专职教师的招聘、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更多的专职教师岗位。二是要制定激励机制。高校应从教学评价考核、职称评定和科研经费等方面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予以倾斜,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三是聘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有创新创业经历且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可以为大学生分享自己创新创业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者别样的成长历程。总之,高校要打造“三师型”师资队伍,要重点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中的“三种类型”:理论型的校内专职教师、综合型的校内外兼职教师和实践型的社会兼职教师[7]。最后,还应建立起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要注重强化教师创新能力、创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如在学术、教学成果量化考评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比重。总之,高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又体现各专业特点的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四)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保障机制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组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各要素的综合协调作用,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不断优化重组校内外有效资源,构建起立体、综合和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机制。一是完善高校机构设置。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双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日常运行,负责学校与政府、企业等交流合作工作,以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融资等日常工作。二是形成多方支持的联动保障体系。在充分发挥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优势,使“产学研结合”的成果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快速高效的多方参与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三是强化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在资金投入、场地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条件上为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并能够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咨询服务,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实战性和实用性。

猜你喜欢

人才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