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足问题的根源及策略研究

2023-04-15弢,杨

学周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创思政课程

张 弢,杨 军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一、背景:双创课程的发展及思政教育的融合

自《关于做好2015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高等教育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双创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多渠道多样化地开展各类课堂思政教育。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被提到了更高的高度,思政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各大高校积极推进的双创课程自然也需要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和内涵,以培养多面素质的高能力人才。当然,这里的多面素质的高能力人才指的是:既具有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又具备正确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创新型人才。

二、现象与根源:课程思政“两张皮”和教师的畏难情绪

在双创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前期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融合调研结果,课程教学存在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容易出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所谓“两张皮”就是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各走各的,互不相干,无法融合;或者思政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过于浅显,搞形式主义,没有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又或者思政教学方法过于生硬、僵化,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引发学生反感。产生“两张皮”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教师角度分析,存在一定的教师思政意识不足,以及教师思政素养不够的问题,这些主要反映在教师对思政教学的畏难态度和畏难情绪上。经问卷调查发现,许多课程教师认为,很难将思政这种人文社科相关的内容直接融入课程教学,这种畏难情绪在理工科双创课程教师中尤为明显。

双创课程教师的思政畏难情绪,主要来源于对于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方法不够明确。从问卷中也发现,一些双创课程教师对于专业课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比较明确,且成体系,但对于每堂课的思政教学目标和方法,其理解就相对模糊,不够明确,没有系统。这反映出教师在思政教育的意识不足的问题。而这种意识不足,就导致了教师的思政素养不够。比如,一些双创课程比较重视理工科理论的输入、算式的算法或者实践实验的操作,而这时如果负责教师强行引入思政教育,没有相应的思政教学理念加以指导的话,思政教育就很难有效且深入地融进课程教学中,极有可能的结果是:课程是课程,思政是思政,两不相干,形成“两张皮”,直接导致课程思政的无效、低效甚至反效果。

但其实,只要稍加变动,教师强化自身的思政意识和思政素养的话,类似问题很容易得以解决。比如《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其中涉及的电子商务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服务器安全及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问题等知识点,都是极好的思政教育材料,可以将其融入《网络安全法》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但如果忽视这两者之间的关联,生拉硬拽其余无关政治内容,就会形成“两张皮”教学。这就要求课程教师加强思政教育意识,加强思政教学法的学习,摒弃固化的单纯学科教学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思政学习心理和接受习惯,加强思政针对性;同时,强化自身的“价值引领”作用,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循循善诱的态度引导学生;并更懂得用隐性和显性思政教学方法,将思政教学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起来,形成思政教育目标体系,灵活思政教学方法。

三、策略: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强化教师思政素养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思政学习心理的了解,提高思政针对性

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集中在18~22 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与其他年龄阶段有所区别,而许多教师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只从自己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导致思政教学不到位。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思政教育应该从“心”出发,理解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了解他们的焦虑、困惑、弱点、渴求,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思政引导和教育。比如,现在大一的学生基本都是00 后,虽然他们成长在相对和平和富足的年代,同时又深受信息化爆炸的影响,知识面较广,信息搜索能力比较强,但他们的心智和以往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虽然外表表现出自信有个性,但又时常会感到自卑;渴求急速成功但害怕面对挑战和失败;表面上看似成熟,但内心还时常感到空虚、软弱,抗压能力差;喜欢新鲜事物,持续性较差;信息接受能力强的同时却交流能力差,普遍存在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好奇心强,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但责任心、合作意识又有待发展;信息接受面广,造成价值观和判断力常常处于摇摆状态,正影响有待强化。

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应该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双创教学。比如:在一些社会新闻类的或者语言类的双创课程中,教师可以有效鼓励学生使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借助年轻人爱用或熟悉使用的各国语言,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参与短音频、短视频制作,进行多媒体叙事,其主题可以与中国优秀的文化有关,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根植于中国文化,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风格,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在双创技术的发展之上,培育学生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气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学生在双创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多媒体技术和使用手段,同时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境界、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而这些主观意识形态方面的培养,正是通过有的放矢的课程设计和合理安排得以达成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

教师在双创课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价值”引领的作用,而这恰恰又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教师的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容易被忽视。但其实在学生看来,教师的各种行为体现着重要的精神价值,有着重要的隐性和显性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日常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形式,蕴含着各自的情感、意向和选择,也内含一定的价值观念、判断和信仰。根据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理论,价值不可能独立存在,所有高贵的价值都在一个人浑然一体的生活世界之中,即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之中,并通过人的志向与行动得以显现[1]。因此,教师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其教学活动中“爱”的参与和融合,更多地会激发学生的“价值跟随”,从而健全人格,成就思政教育所提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总是以积极的正面教学形象,展示于学生面前,充当教学过程中真善美的代言人,展示更多的喜悦、坦然、信任、尊重、充实、认可、肯定、理解、鼓励、公正等正面化情绪和态度,并持之以恒地以此态度正向引导学生的向学、向上的心态。教师更多地给予正向的鼓励和赞许,而不是否定的打击或嘲笑,从而促进思政教育成果。

当然,教师的价值引领,对教师的核心素养和价值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创课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钻研精神、积极进取精神、抗打击精神等正向价值观。这些都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具备双创精神或者能够具备激励学生双创价值观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具备相关双创实践经验,也就能够更好地将双创理念和双创价值观输出给学生,如:如何从创业失败中振作精神、如何具备较好的抗挫折能力、如何具备不断进取的双创斗志、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中,教学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这里的“主导”更强调发挥教师的价值主导作用,或者说价值“引领”作用,只有当教师具备正向的双创价值观和思政价值观,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并加以正确引导,学生才能从中受益。

(三)强化隐性思政教育观和显性思政教育观相结合的理念,灵活思政教学方法

提及“思政”教育,许多教师容易理解成教条主义的或者形式主义的教学灌输,这种片面的、僵化的、机械式的印象,往往导致教师无法真正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缺乏隐性思政教育观,无法真正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那么思政教育的深层内涵是什么?根据十九大报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备法治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意识等的高素质人才,这与双创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双创教育的教育目的的本质也是培养具备创新和创业意识,能够更具备商业敏感度,更具备勇于突破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中间,思政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思维、诚信道德素养和更适合社会正向发展和需要的价值观,而双创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及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力、敏锐的商业机遇和信息捕捉力、商业风险评估力、商业决策判断力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政教育有其更深层次的、更隐性的内涵,而不只是表面化的政治说教和灌输,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来给学生的全方位的精神滋养和素质提升。也就是说,“立德树人并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事情,而是所有课程都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进而建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课程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而最终作用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之意”[2]。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师除了使用一些融入良好的思政教育设计及手段进行显性的思政教育以外,更多地应该考虑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一言一行,润物细无声,将思政教育、教师人格引领与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融合,形成一种隐性的,但是效果会更加良好的思政教育,而这也是目前许多教师所缺乏的思政教育思维。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是教育最鲜明的内容,其中的隐性思政教学,如果教师处理得当的话,对学生将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理工科《土木工程概论》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当知识体系相对已经比较完整,又比较专业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该为了思政而思政,弱化本专业学课知识的难度和深度,脱离本专业知识的性质和特点,而是应该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学术性、知识性和思维力的引导性,全方位地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进行思政教育。比如,将中国古代的优秀建筑文化和现代中国的土木发展结合,既能够传播传统文化,又能够列举现代土木工程的优秀案例,从古至今,从传统到现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案例既能融入专业化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文化传承、言传身教,外加点拨使学生认识更深刻。这样,无论是隐性方面还是显性方面,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精神引导和传道授业,开展双创和思政教育,将二者合二为一,才能真正达成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爱国双创人才。

综上所述,双创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融合不足的问题是存在的,而这种深度融合不足的缺陷其实有多种原因,教师作为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存在的原因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双创课教师思想政治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素养问题如果得不到深入地研究和很好地解决,自然会导致双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出现错位或者变形,也就无法真正形成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双创课程。长此以往,思政教育就会沦为一句口号,一个标题,沦为形式主义。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理解学生的思政学习心理,充分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避免形式主义,避免思政教育的僵化,充分发挥其显性和隐性功能,形成双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双创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