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预防医学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15李迎君蔡冰悦蒋曦依钟要红

科技风 2023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设计全程

李迎君 蔡冰悦 蒋曦依 钟要红

杭州医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才早已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是国家培养各类别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石[1]。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在公卫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为了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有效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发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育人机制。

早在14世纪的欧洲,英国牛津大学已经在研究生培养中开展导师制,后来为了使得每位同学能够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建立起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该制度在高等教育成功经验中起着重要作用[2]。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全过程培养制度,导师需要在学业、心理情感、科研探索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辅导学生,以全方位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3]。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本土化”探索,发现其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构建新型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等方面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4]。自2021年以来,杭州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在2018级至2021级四个年级本科生中推行了全程导师制。本文就我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预防医学专业实施以来的各方面基本情况作初步总结,旨在探索和改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策略,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其他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参考。

1 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意义

经过国内外各大高校大量不断实践与探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能够达到个性化和启发性教育的一种育人机制。因材施教为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导师从学业规划、科研精神、职业发展、思想品德等方面对本科生因人而异地进行全方位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科研创新、学习能力、实践水平等综合素质。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全程导师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空间,教师直面学生,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自身的师德和人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以创新为改革核心,全方位培养本科生: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探索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强化意志品质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因材施教,精准培养:与传统大众化本科教育不同,全程导师制能够基于每位学生的特点,给予个体化、差异化、精准化的培养方式[5],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与未来规划,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在本科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引入全程导师制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6]。

2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模式

2.1 全程导师制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入学后第一年便与导师进行结对,导师将在之后各阶段的科学研究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直至完成毕业设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于大学生基础理论的巩固、专业技能的培养、科研基础的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三位一体”指导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教育制度改革中,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全程化教育引领为纲,构建“三位一体”指导模式,即多学科相互渗透、多专业相互交叉、校内外相互结合的指导模式。具体而言,多学科相互渗透即多个教学组相互合作,多个学科老师共同参与课题指导工作;多专业相互交叉即毕业设计的完成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校内外相互结合即让学生参与校外实践单位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课题或聘请校外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直接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2.3 与校外实践基地成立联合公共卫生学院

联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联合公共卫生学院,打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组建全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

2.4 具体实施方法

在入学后第2学期,启动“全程导师制”,开启“导师结对”,通过双向选择,使每位同学有相应的导师。在该学期了解导师研究方向,开始接触初步的科学研究。在第3学期至第5学期,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参加相关的实践交流活动、创新创业项目或学科竞赛;同时可依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一流学科建设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一流学科队列研究的问卷调查和血样收集工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第6学期的临床实习,学生可以在之前的科研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也可以在校内导师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校外实习单位带教老师的项目。第7学期至第8学期为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依托与浙江省疾控中心成立的联合公卫学院平台,与浙江省疾控一线专家联合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共同协调育人;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导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定的论文撰写的尝试,形成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的科研思维、科研体系。在第8学期期中考试之后一周内,开始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确定选题。在第9学期专业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实习时光,跟随带教老师学到更多实践应用的知识技能,借助实习单位的平台和资源,呈现更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发挥“三位一体”指导模式的作用。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收集导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反馈与完善实施方案。

3 实践措施与成果

3.1 本科生导师的遴选

我校公卫学院每年从校内外遴选一批热衷于教育事业、富有责任心、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及拥有较强科研教学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担任本科生导师,导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校内导师应具有中级职称(并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含)以上职称(并学士及以上学位);校外导师从实践教学基地遴选,应具有副高(含)以上职称。此外,以下条件须满足1项:

(1)近5年主持厅局级(含)以上项目1项(含)以上。

(2)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二级期刊(含)以上级别刊物发表论文2篇或发表SCI论文1篇。

(3)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

(4)近5年指导过其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

(5)近5年指导过厅局级及以上学生项目或学生竞赛。

3.2 过程化管理

“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在入学后第2学期由学院组织开展“导师结对”。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擅长科目选择合适研究领域的导师进行报名,导师可通过学生自荐、老师推荐、笔试或面试筛选、科研试训等确定结对学生名单,实现“学生—导师”的双向选择,完成导师制由研究生向本科生的延伸,实现公卫人才培养的全员导师制。

强化指导计划实施。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就读年级、现阶段掌握的课程知识、个人特点结合现阶段课题组项目的进展,制订指导计划。严格按照指导计划,定期进行交流、反馈、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导师双方的积极性。

以本为本、科教融合,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生—本科生”相配对或“学长学姐传帮带”形式,参与“文献综述”“挑战杯”等竞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竞赛过程中,让学生对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形成初步的认识,掌握文献检索与阅读、论文撰写等基本的科研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创新、科研、团队协作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

强化“全程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的衔接。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科研思维体系,能够尽早确定论文大体方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参与文献汇报、项目汇报等,使学生更早具备毕业设计开题、文献阅读、中期汇报、论文撰写、汇报答辩等基本能力,减轻大五毕业设计的压力,使学生能用相对更少的时间、更高的效率完成更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3.3 联合校外实践基地

加强校内外联系,特别是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成立联合公卫学院,与浙江省疾控中心打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设计与开发集教学、培训于一体的医防融合公共卫生综合实验平台;成立以省疾控中心主任为主委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聘请省疾控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学生可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课题,更大可能地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价值,同时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

3.4 规范化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加强教育改革项目管理、检查、监督、考核是教改实现的重要保障。建立“院系评价—教师评价及反馈—学生评价及反馈”的三级联动机制,学院可对“全程导师制”实施及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监督,导师与学生也可进行反馈及互相评价,从而形成对学生、导师、学院的全面、客观、多角度的评价,形成良性循环的评价体系[7]。

3.5 实践成果

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以来,学生的科研热情得到了显著提升,导师结对率明显提高,学生科研项目及科学竞赛参与率大幅度上升。多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科学论文发表于中科院分区Ⅲ区以上期刊,多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立项,学生对于自身科研能力的评价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合理度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教学满意度提升。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的联合公卫学院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改善及创新,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4 现存问题

4.1 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因此学生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8]。作为医学院校,学生课业较为繁重,除专业课需大量学习时间以外,还有选修课、实验课及学生会、社团组织的活动等,空余时间较少,缺乏与导师交流的时间,因此主动放在科研实践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从繁忙的高中生活中解放出来,无法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对自己角色的转变需要适应的时间。学生联系导师的意愿较低直接影响了导师指导学生的热情,师生均无法较好地从全程导师制中收益。

4.2 导师指导质量参差不齐

导师制在本科生中实施的时间不长,实践的经验较少,导师在对本科生指导过程中尚无统一的方案对导师进行规范与监督,导致全程导师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通常需要身兼数职,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参加专业方向的培训会及学术研讨会、科研实践及行政工作,还要对研究生进行相应的学术指导,以上这些活动已经占据了高校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及精力对本科生进行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便无法落实[9]。

尽管我校鼓励“学生—导师”双向选择,鼓励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中选择导师,优先跟随导师参与科研训练、创新创业、毕业设计、实习实践等各种教学活动,尽可能发挥导师制作用。如果在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等环节中发生学生感兴趣方向与导师研究方向有所差别,那么后续导师指导和师生二次分配都将是严峻考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否需要包含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科研训练等,或是仅仅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起到引导督促作用即可,都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10]。

4.3 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缺失

我校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这就造成本科阶段的导师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导师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本科生导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本科生导师制要想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只有将教师的工作量计算、绩效、职位晋升以及薪酬等与导师制形成有效衔接,从而能够充分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11]。

结语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新模式,实现了导师对学生全程化、立体化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习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我校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该制度,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导师制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推动我校预防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制毕业设计全程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