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3-04-15马宝琳

科技风 2023年8期
关键词:钢琴互联网+理论

马宝琳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钢琴教学特征

近年来,关于高校互联网钢琴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十分活跃,凸显了钢琴教学依托网络信息化实施教学的优势与可能性,结合钢琴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互联网特性,“互联网+”下的钢琴教学总体呈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第一,跨界思维。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释义为交叉、跨越,实指观念之界,而非技能之界,代表着一种新锐的思维特质。“其目的在于‘借智’,即通过借助不同元素、资源与钢琴教学间相互联系、渗透、交叉、融合及‘相互反应’,以催生钢琴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优化”[1]。

第二,去中心化。“互联网+”思维下的钢琴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化的角色定位,强化了学生的话语权,是一种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利于调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平衡教师、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减轻教师的懈怠感、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增强学习的愉悦感。

第三,共享性。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更自由、自主地获得到各类钢琴学习资料,为教师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同时也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开拓音乐视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素养,激发他们全面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第四,交互性。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兴社交媒体的更新与升级,师生教与学的交流渠道也更为顺畅、便捷,既方便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又有助于学生间分享学习体验、合作交流,这种平等、融洽的师生交互方式更容易加深师生、学生间的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钢琴教学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环境氛围。

第五,开放性、灵活性、公平性。钢琴教学属于专业技能实践类学科,更注重技能、经验的教授传递,通常采取口传心授的师徒式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突破了人数、空间、时间的限制,让师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专业、公平的教育,既减轻了教师重复的教学工作,又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钢琴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理论

1.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以“人人都能学习”为基础观点,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材料、充分的时间和恰当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学生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只能决定学生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掌握。[2]

根据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指导,高校的“互联网+”钢琴教学模式,一是要明确各知识点或单元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应与教学设计的目标相符合;二是要注重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如教材、图片、MOOC、影像资料等;三是教师应关注专业指导和学习反馈的即时性、恰当性,如对钢琴演奏水平不高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及时补救教学。

2.研究性学习理论

学者林健认为,研究性学习理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本质是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主要形式包括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3]

研究性学习理论对于高校“互联网+”钢琴教学模式的指导意义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方面,钢琴教师要根据钢琴相关知识,以单元、模块的形式来设计知识点。第二,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灵活性方面,钢琴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生特点等,灵活、多样地选择线上学习和线下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三,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互动性方面,钢琴教师要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互,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观摩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课后利用微信、微博、QQ、邮箱等网络社交工具,与学生保持实时沟通。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类的基本需求由低至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其中,自我实现需求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是在所有需求被满足后,人会想到要如何发挥自身全部潜能的高层级需求,可以对自身愿望更自由地表达。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五种需求呈阶梯式递升,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某一层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一层级的需求就会转变为驱使动力。而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作为高级需要,不是外部条件可以满足的,必须通过人的内因才可以满足,但人不同的行为又是多样化动机驱动的结果。[4]

“互联网+”钢琴教学模式,一方面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又需要学生自主自觉的线上学习和线下训练,两个方面相互影响、重叠,共同制约着钢琴教学质量。因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人类行为需求的角度来探究人的驱动力,对于教师在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层级,高质、高效地实施教学。

(三)“5W”模式理论

“5W”模式理论即“拉斯维尔程式”传播过程模式,由美国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他将传播过程概括为五个基本要素,包括Who(传播者:谁)、To whom(传播对象:向谁说)、Says what(传播内容: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通过什么渠道)、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有什么效果)。[5]“5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行为过程,也是一种说服过程,该模式明确了传播过程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这五个基本要素。

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来看,也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教授流程与“拉斯维尔程式”传播十分接近。在“互联网+”钢琴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Who),是知识传播的起点,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负责采集、整理、拣选、加工与传递知识信息。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To whom),是知识传播产生的动因和中心,也是教师和知识传播活动的反馈源,能够反映、调整知识传播内容和方式,在知识传播活动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传播内容即教学内容(Says what),包括知识单元、教学材料、学习活动等,具有综合性、公开性、开放性、大众性的特点。因而,要实现有效的知识信息传播,就要调查、研究传播内容(教学内容)与传播对象(学生)的关系,这对教师及其教学意义有重要的价值。传播媒介即教学的过程(In which channel),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传播是整个“互联网+”教育过程灿然一新的一部分,对于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信息的传递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性能、特点、使用的方法对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传播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反映在教学的评价环节,尤其是“互联网+”的混合式钢琴教学评价要同时注重学生线下教学和网络虚拟教学中的思想、行为等变化,特别要突出对“互联网+”钢琴教学目的达到程度的测评。因此“5W”模式理论对于“互联网+”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四)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创立,后来成为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符号互动理论把社会相互作用解释为符号交换、直接沟通,人们能想象他人或群体怎样看待自己,即个体自己能扮演他人或群体的角色,相应地解释情境,并决定自己如何行动。[6]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分析,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产生于互动双方对符号的解释与理解,教师与学生相互间的刺激—反应形成了师生间最初的联系,这是师生关系的起点。[7]

“互联网+”的高校钢琴教学是互联网与钢琴教育的融合,符号互动理论对“互联网+”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指导在于,师生关系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其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学生对自身角色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而进行教与学过程的提升。其二,构建师生积极参与合作的互动情境,激发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归属感,推动教师、学生在“互联网+”教学情境中的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模式

(一)借助大数据手段精准助力钢琴教学

“互联网+”钢琴教学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行为数据。借助教学平台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及学习行为展开科学的分析和研判。

1.精确分析学情

大数据系统手段能够帮助钢琴教师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钢琴教师可以根据大数据后的学情“真相”,把握学生学习进度、学习需求,精准判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学习内容,进行针对性、定制化的钢琴教学。此外,通过历史学情数据分析,还可以减少钢琴教师重复劳动,及时调整教学方向,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使钢琴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2.测评理论知识状况

高校钢琴教学中,一直存在重技轻艺现象,教学内容和方法过度强调技能传授,相对忽视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一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二是由于教师和学生自身缺乏对钢琴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重视,造成理论学习掌握不够。因此,对钢琴教学中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进行有效测评,也是钢琴教学所面临的一项客观需要。通过大数据网络平台,结合各知识点的分布状况,能够更准确、有效地考查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扩充理论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驱动有效教学。

3.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智慧化教学平台能够总汇学生完整的在线学习情况、测评数据,沉淀每个学生自己的专属大数据,使教师获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状况,让钢琴教学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判断的转型,更有利于教师在面授课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钢琴演奏技能的个性化训练。

(二)创建线上探究式学习和互通式共享教学创新平台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网络已然成为当下钢琴课堂之外更庞大的信息、知识来源,是优质钢琴教学资源的重要传播平台。这个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料库在极大降低了教育时间和成本的同时,积极地推动了教育的公平,为教师提供了各种研究资料、教学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钢琴大师课、MOOC、曲谱、演出音视频资料等,使钢琴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和得心应手。

互联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钢琴教学口传心授的传统式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钢琴知识技能的传播和获取方式,将钢琴教师的“喊话模式”转变为师生“平等对话模式”。因此,在“互联网+”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互联网创建探索研究式学习和互动交流式的共享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动静相宜的互补式教学模式,如通过微信群分享学习经验、让学生互评演奏小视频、组织钢琴知识PK赛等,用协作研讨、互动互助的方式进行合作式学习,增强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关注度、参与度。结合线下课堂与互联网互动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多媒体资源营造碎片化学习氛围

目前,高校钢琴教学的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应用,尤其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多媒体资源优势来过滤、重组有效的钢琴教育资源,营造出适合高校学生全息化的钢琴学习氛围,以辅助提升高校钢琴教学质量。

一方面,开设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形式。汇集各类优质钢琴教学资源,利用大学生行为习惯和课外碎片化学习时间,营造多媒体碎片化的钢琴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定期的钢琴理论知识、学术交流、钢琴教学、音视频、钢琴音乐资讯及动态等推送服务,提升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活跃大学生艺术文化氛围,推动高校钢琴教学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建立“钢琴学习APP”。在“钢琴学习APP”中设置“钢琴艺术资料库”“钢琴名师讲堂”“钢琴学习沙龙”等模块内容。“钢琴艺术资料库”可以帮助学生查看相关音乐史、音乐会音视频、文献资料、专业书籍的推荐目录等;“钢琴名师讲堂”中,可以邀请知名钢琴家或教师入驻,开设个人专栏、访谈板块或者M0OC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订阅并在线或离线观看,让他们轻松、快乐地体验到移动学习的乐趣;“钢琴学习沙龙”则像一个学习交互社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不同学习需要进入不同主题的“沙龙”,找到志趣相投的学习伙伴,使学习变得不再孤单、枯燥。

我国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深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互联网+”下的高校钢琴教学,不仅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及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对钢琴教师的信息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激励作用,促使教学理念、方法“软件”与教学资源“硬件”形成良性互动,使钢琴课堂扩展为一个思想与灵感碰撞的舞台,为钢琴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途径,更重要的是将高校钢琴教学和钢琴艺术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推动了高校钢琴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钢琴互联网+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