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互动模式

2023-04-11张冠球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教学

文 / 张冠球

体育教学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战略目标有效落实。因此《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强调,高校体育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和生长发育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的需要”;“注意训练现代的运动技术”。而高校学生群体在身体发育方面已经接近成年人水平,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便是进一步发掘学生的身体潜能,在坚持全面锻炼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未来的专业走向以及岗位需求,为其传递较实用的体育运动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便需要高校体育教学积极展开与运动训练的互动协同,以此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升级优化。

1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差异性及相互性

1.1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差异性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系统性”与“专业性”上的区别。前者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发展目标,强调在基于学生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完备的体育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普遍性的体育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从而实现高校体育的系统性发展;后者则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为主,需要基于专业性与特定性的视角下,为学生制定专项训练计划,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运动训练是职业化运动训练预备阶段,二者在教学细节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需要在专业化程度、设施配置以及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调整[1]张高参.探索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互动[J].科技资讯,2020,18(13):163,165.。

1.2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相互性

高校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虽然在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二者同属于体育学科范畴之内,因此在本质上具有极为突出的“相互性”特点,并且是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升级转型的关键。具体而言,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相互性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上的交集,二者的最终发展目标都集中在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体育技能这一方面,并强调学生在科学指导下,围绕既定教学任务来展开系统性的体育训练。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持,并确保拥有完善的场地、设施、理论作为保障,以此来实现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

2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客观不足

2.1 师生人数不对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例应维持在1:300的最佳配置。但通过对国内随机十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仅有两所学校的的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配置符合这一标准,其余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师生比都处于1:600或1:750之间。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资源以及体育教学设施与学生人数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现象。除此之外,运动训练教学的开展不同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其不光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生理知识、运动技巧等,同时还涉及到体育心理、运动损伤、体能训练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体育专业理论,但仅仅能够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需求,但是却缺乏相关竞技、比赛经验,因此无法保证体育运动训练的高效开展,不利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高效互动[2]吴雪瑜.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动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2):41-42.。

2.2 场地设施落后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备、器材配备目录》中要求“基础配备类中在校人数在10000以下的学校要求室外体育场地实施面积生均达4.7m2”而随机调查的10所高校中,学生人数均以达到10000以上,但是其中却只有两所学校的场地面积达到要求。同时相关的教学设施更新缓慢,缺少先进的智能化教学设施以及训练环境。在这一背景下,不仅导致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不足,同时也难以支撑专业化的运动训练项目开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

2.3 课程内容单一

在随机调查的10所高校当中,发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情况主要集中篮球(97.1%)、足球(80.1%)、乒乓球(80.9%)等方面,其余诸如游泳等学生比较喜爱的运动项目仅占(6.6%),因此高校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并且实际教学也只停留在规则讲解以及基础动作训练方面,具体的战术分析、生涯规划、职业晋级等相关知识的教学极为有限,也没有注重校队体育文化的建设,导致学生在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思想认识增长有限,没有发挥出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成长的完整功能[3]练志宁,梁荣发.高校游泳课与运动队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广州地区高校游泳课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6):121-124.。

2.4 理论课程不足

据统计,在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64名体育教师从来不进行理论教学,大约占总数的47.1%;其余大部分教师每学期只进行1~2节理论课,每学期会进行3~4节理论课的教师仅有8.2%,而超过4节理论课的教师不足5%。高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只能够盲目跟随教师的训计划进行学习,但是却无法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来展开自主学习,例如自主制定体能、技巧等方面的运动计划等等。如此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终身体育发展”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实用性也大大降低。这一现象严重限制了体育教学的职业化发展,不仅导致了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互动性不足,同时也难以支撑高校体育事业的整体升级,对国家储备体育人才计划带来了巨大阻碍。

3 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动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的引入

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优势,体现在理论资源相对丰富这一层面。而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则不仅需要保证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拥有正确的理解,同时还需要针对每一名学生在职业发展、个体差异、学习诉求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并保证能够为学生传递系统的体育训练指导。如此一来便需要拥有体育实践竞赛经验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才能够确保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模式的互动教学。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高校可以采用人才引入机制,如人事代理、购买服务、合作协议等相关手段,将社会上一些退役运动员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岗位当中。这一类人才不仅拥有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并且由于长期从事体育事业,对于运动生理、运动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有着深刻了解。将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补充,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确保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紧密结合,并确保二者之间的互动能够产生有机反应。

3.2 完善高校体育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预先进行理论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随后再组织学生到这个室外场地展开运动指导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运动的具体技巧。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同时对于时间的利用也极不合理,难以体现出现代化体育教学的工作优势。为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的资源配置,除了保证各项教学资源的充足以外,还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来重塑体育课程结构,确保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能够获得更为高效的互动渠道[4]唐文权.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现状及其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9(19):19-20.。

例如,高校可以打造线上体育教学平台,使教师可以利用“微课预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课前提前掌握某一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随后在线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运动训练方面,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动态数据,来制定差异性的运动训练方案,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借助体育教学时间来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如在高校足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如何预防体育运动损伤、足球运动规则解析以及常见的战术配合技巧等。学生通过课件中的视频与文字说明,能够充分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随后教师在实地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将其组合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同时细致分配每一名学生的战术位置,并组织其展开专项的体能、技术训练。如此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确保能够针对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来为其提供指导。

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互动,还需拥有充足的数据基础作为支撑,如此才能够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打造个性化训练方案。因此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学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如AR虚拟教学设备、速度传感器装置、力量测试仪器等,通过全面采集学生的体能情况,来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确保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协同发展,如图1、图2所示。

图1 AR虚拟训练设备

图2 跳远落点自动感应设备

3.3 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內容

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动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课程还应当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运动项目、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方向,从而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体育教学,并助力学生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5]孙梦瑶.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4):155-157.。

例如,高校可以首先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现实需求入手,分析当前国内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条、发展类型、行业价值链分布以及企业数量等等,以此结合高校的专业特点,为学生制定适宜的教学课程,确保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来确定体育学习的发展目标,并有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来设置对应的体育运动训练,如网球、健身操、高尔夫、瑜伽等,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运动技能的同时,也确保体育教学能够对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起到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

3.4 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

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其最终发展目标都是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获得更加全面的成长。因此在新时期教学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围绕学生发展需求以及运动训练目标,来引入更加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以此带动整个体育课堂的发展[6]赖晓珍.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互补的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7):118,120.。

例如,在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有关心理调节、情绪释放、体育商业或是体育文化等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体育知识,并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使其能够自主选择适宜自身的运动项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各类运动项目的开展,来引入有关的体能教学、生理知识以及职业发展等等,确保运动训练计划能够更加科学的开展,同时也保证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 作为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一线阵地,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来不断改革、优化自身的课程体系。并在促进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高效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体育教学功能,以此促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教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正经运动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