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动向、问题原因及实践对策

2023-04-07张春光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疫情

张春光

(安徽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2],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变化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以及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的诸多影响仍在持续。因此,深刻认识和把握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认真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继而寻求实践对策,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

1 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

为及时掌握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组织开展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497份。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状态总体向上向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有力增进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的重大积极成果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多数大学生对党中央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表示支持,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充满信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领域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隐患。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可以总结如下:

一是爱党爱国情怀更加深厚,但少数学生存在思想认同懵懂化倾向。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90.45%学生认为“党的集中领导”是抗疫成功的主要原因,近93%的学生认为中国可以为世界和人类作出新贡献,94.06%的学生“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仍有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停留在“懵懂而从”的层面,尚未做到真懂真信。由于对百年变局认识不够,对疫情防控走向认识有限,对网络舆论信息辨别不清,对国内外疫情防控政策评价失准,加之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扰,不同程度地存在模糊认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其中“西方思想文化侵入”(59.99%)、“各种社会思潮干扰”(72.66%)、“现实利益与发展压力溯及”(71.5%)、“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冲击”(70.03%)等占比较高。

二是关注社会集体更加积极,但少数学生存在价值选择实用化倾向。大学生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关注度较高,71.15%的学生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很不了解的仅为0.49%。大多数学生能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主动参与防控志愿服务。但也有少数学生的思想观念不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在政治观上追求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为主,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在择业观上讲求“高薪自由”,片面追求物质报酬和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在消费观上则崇尚“求新求异”,更加追求物质利益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在学习观上盲目跟风考研、考公、考证,表现出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目标短视化、学习方式实用化倾向。

三是精神交往需求更加多元,但少数学生存在圈群交往单一化倾向。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和精神需求多元,调研显示,83.74%大学生有过圈群交往经历。其中,94.62%同时关注多个类型的圈层,呈现“多圈兼顾”“跨圈流连”特征[3]。但也有极少部分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圈层,引发圈层内成员的自我封闭,“信息茧房”效应明显,存在圈层交流表达小众化、圈内圈外的分离化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化等问题,逐渐加深了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疏离。

四是参与表现意识更加积极,但少数学生存在诉求表达情绪化倾向。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理性,积极响应并认可政府的防控工作。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QQ(82.3%)、微信(79.54%)、微博(44.64%)等平台关注信息、发表评论,但有少数学生媒介素养不足,责任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出现了为躲避疫情隔离限制谎报情况、传播疫情虚假信息、恣意造谣生事等道德失范行为;极少数学生存在“匿名制服”心理,不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一言不合就上网”,热衷于将学校教学管理服务中的问题曝光到社交平台,甚至出现网络暴力、虚假造谣、群体对立等负面现象。

五是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少数学生存在职业发展焦虑化倾向。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目前总体压力状况在中等及以下,即使面对负面心理反应,大部分学生能够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减弱”的信念和“进行自我心理安慰与排解”的途径化解。但仍有25.5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非常大或比较大的压力。此外,调研显示,学生年级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自我好评程度越低,由图1可知,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状况自评为“非常好”的比例不断降低,而自评为“比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不断升高,说明高年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重视。大学生思想中表现出过度发展型焦虑现象,压力主要源于专业学习(81.42%)、未来规划(75.42%)、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51.79%)。

图1 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的自评

六是发展进取精神总体向上,但少数学生存在个人奋斗脱节化倾向。大学生群体总体上持积极的奋斗意愿,对“躺平主义”持明显的摒弃态度,75.0%表达出积极的奋斗取向,73.2%相信“努力有用”[3]。但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对努力和奋斗无感,缺乏长远的人生发展规划,干事不主动、挂科无所谓;有的在人前表现积极进取的状态,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消极低沉、自卑封闭,人际交往缺乏;还有的网络游戏成瘾,表露出“佛系”“躺平”“摆烂”等不良心态。

2 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层面

一是社会风险传导。在经济发展多重压力下,有人故意散播悲观论调,片面夸大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企图唱衰我国发展前景、动摇发展信心;有人渲染倦怠心理,曲解诋毁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有人过度渲染“生存焦虑”“底层挣扎”,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泛化为政治议题等,这些都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传导效应。二是负面社会情绪冲击。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一些消极、浮躁、焦虑的社会情绪潜滋暗长,助推非主流价值观念和网络亚文化突变畸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意识,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审美畸形、解构崇高,鼓吹“娱乐至死”、及时行乐,侵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人刻意渲染“内卷”“阶层固化”,宣泄“奋斗无用”,社会上“躺平”“躺赢”消极心态滋长蔓延。三是协同联动不够通畅。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应急指导体系不够专业、精细和标准,学校力量与家庭力量、社会力量的对接不够畅通,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在现实工作中出现了信息传播不对称、政策调整不及时等现象,从而造成学生情绪波动和网络舆情蔓延。

2.2 学校层面

一是教育理念滞后。一方面,在线教育无法完全替代线下教学互动,信息传递的效率以及亲密度、温度感均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自主研发的在线教育平台因网络延迟、互动性弱、体验感差等原因,实际教育效果与期待仍有较大差距。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惯性需要扭转,以适应新形势的信息化教育场景和生态。二是思政教育缺失。现有在线教育和网络思政水平无法替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成效,思想政治工作要加速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求的变革,思想政治工作的场域也应该由现实场域转换为虚实并构的场域,思政工作队伍存在育人模式、手段、方法滞后于技术更新等问题。三是教育教学本领不足。仍有一些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网络平台操作不够顺畅,线上教学资源运用不充分,线上教学过程管理能力较弱,导致线上单向授课互动反馈较少,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四是内容供给不足。相关内容的主题教育亟待加强,如少数大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对西方意识形态偏见和攻击认识不清、判断不准,生命观教育有待加强,科学精神有待进一步培育,艰苦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有待深化等。

2.3 学生层面

一是深受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思想性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打底塑形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多元化、多样化和差异性日趋明显,加之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影响,大学生思维习惯“碎片化”趋势逐步增强,对事物理性分析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进一步被削弱。二是核心圈层影响较大。长期的封闭管理生活使得大学生现实社会交际受限,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主要受原生家庭、朋辈群体和网络文化等核心圈层的影响,容易造成空间封闭、视野狭隘、审美固化、思想偏激、价值偏离等不良后果。三是心理抗挫能力不强。大学生还处于思想和心理不断成长成熟的阶段,面对新形势下产生的学习障碍问题、人际交往困难问题、考试焦虑问题等容易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状态,导致理性平和心态缺失。

3 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实践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针,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坚决化“危”为“机”,在疫情大考中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践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

3.1 立思想旗帜,破模糊认知

高校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紧紧抓住关键节点,把非常时期的特殊情境转化为对大学生强化思想引领、促进精神成长的重要契机。一要坚持会教善教、真学真懂,认真抓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上好“四史”大课,“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4]。二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抗疫成果,从中国之治和西方治乱的现实比较中讲好中国发展故事,推动大学生从懵懂而从转向真懂而信,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三要坚持“疫舆同防”,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充分利用高校意识形态专项巡视和校内巡察机制,经常研判、及时查摆后疫情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夯实师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和思想基础。

3.2 立育人课堂,破阵地不牢

高校要坚持“四个课堂”联动,贯通第一课堂知识传授、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和第四课堂网络育人的过程,构建“三全育人”教育生态。实施思政课质量提升工程,严格落实思政课八个“相统一”要求,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实施校园文化育人工程,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增强校园文化活动课堂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社会实践育人工程,完善参与全员化、资源社会化、运行基地化、育人课程化、实施项目化等机制,发挥社会大课堂教育作用;实施清朗网络工程,推进“互联网+课堂”的模式变革,把互联网转化为育人的磅礴力量[5]。用好用活在线教育平台,加强学生信息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甄别和利用信息和媒介的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3.3 立队伍素质,破本领恐慌

建优建强思想政治工作三路“主力军”,打造坚实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凸显新时代共同体共同育人之重任,促进共同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6]。一要对标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选用管理,强化网络思政能力培训,健全大学生成长发展体系,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协调和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落实育人导向,专业课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打破专业、学科、学院、身份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动力,把思政课程的隐性功能和显性功能相结合[7],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价值指向,着力实现通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全覆盖。三是注重发挥党团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作用,在班级中设立大学生“思政委员”,充分发挥青年导师和学生导生的教育协理作用,共同研讨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共同寻求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解决对策,共同追求思想认同和价值共鸣,有效激活朋辈群体的桥梁纽带和引领带动功能。

3.4 立学生中心,破现实隐患

高校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成长主体作用,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主动回应学生关切,积极主动帮助学生解难题、办实事,及时化解学生思想情绪和风险隐患;搭建“学子心声”“校长信箱”等线上互动平台,畅通学生意见表达渠道,深入梳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基本网络社群分布特点,分层分类研判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8]。开发利用智慧思政育人平台,建立学生电子终身档案,利用大数据精准做好学生资助纾困、思想关怀、生涯规划、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实施特殊学生精准施策工程。建立校院班寝四级联动的心理育人服务体系,因时制宜组建戒断小组、团辅小组,提升妥善处置解决学生应急事件、应激反应、应时问题的能力。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将高校思政工作力量和育人资源下沉到学生中间,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呈现的多元需求,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融合的“浸润环境”。

3.5 立协同机制,破各自为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以“大思政”视野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在育人队伍、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上协同发力,打破当下高校部门条块分割的思政教育孤岛,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是要构建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多方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和闭合完整、全面覆盖的管理链条,加强部门、院系联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推动各育人主体间有效对话、协调行动。二是要健全完善配套保障制度,强化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撑,以分层、分类、分众为原则,让不同育人主体明确自身育人职责和工作规范,让不同课程明确自身培养目标和育人导向,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和实践任务,确保育人机制有效运行。三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类主体的育人职责和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成效评价标准和评估方式,分层分类开展考评,强化正向激励,构建完善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疫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