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源整合的信阳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3-04-07周新玲陈明珠陈婷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信阳旅游文化

周新玲,陈明珠,陈婷

(信阳农林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2022年2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而言,发展好乡村旅游需要全面规划乡村资源要素,整合资源融合发展。

信阳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信阳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但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知名度低、同质化严重、整体品质不高等问题。基于此,信阳应积极整合乡村的旅游资源和物质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全域高质量发展。

1 信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景区吸引力不够

信阳旅游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截至2020年底,拥有A级旅游景区52家,且拥有山水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根亲文化等资源,但信阳对资源的开发存在深度不足,内涵有待丰富等问题。

信阳有灵山、贤隐山、金兰山、黄柏山、南湖湾、香山湖、华阳湖和汤泉池等具有山水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但在乡村旅游发展上缺少能扩大知名度的景区代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茶叶产区,信阳种茶、产茶、制茶已有数百年历史,具有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信阳茶旅游主要停留在茶山区域,只能带来极短时间的客流量;信阳是“黄麻起义”的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数量多、分布广,但对红色旅游的开发主要以革命遗址为重点,其方式以参观、游览为主,大部分纪念馆的展示内容存在重叠现象;作为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融地,信阳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但开发利用模式主要为农家乐、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景观等,开发层次低,缺乏合理规划;信阳拥有光山花鼓戏、罗山皮影戏、信阳民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作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在旅游上的开发利用却明显不足,受众面较小,且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设计水平也需要提升;信阳是多个中国姓氏的发源地,近年来开发了相应的遗址、宗祠,但知名度较小,旅游服务不足,未能充分发掘提升根亲文化的内在价值,根亲文化服务地方文化经贸交流与合作不够。

1.2 乡村旅游全域发展,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近年来,信阳各县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浉河区依托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及国家A级旅游景区,发展了农业观光、休闲民宿等旅游业态;平桥区在郝堂村和新集村的基础上,发展多条乡村旅游线路;息县拥有淮河文化、根亲文化,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家体验为主要形式发展乡村旅游;淮滨县在“古、红、绿”方面资源丰富,正在打造文旅文创项目,建设美丽乡村;潢川县以生态农业为方向,精心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相融合;光山县拥有茶园、油茶园等种植基地,注重依托生态山林和田园景色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固始县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荣获“中国最具特色旅游示范县”称号;商城县自然风景优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罗山县秉承“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新县红色历史厚重,是全国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

信阳各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具特色,由图1可知,信阳市乡村旅游特色村主要集中在信阳两区和南部的新县、商城县,罗山县、光山县和固始县南部也有少许分布,息县、潢川县和淮滨县的数量则极少,且认定时间相对较晚。由此可知,信阳各县区乡村旅游在发展时间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显著,西南区域优于东北区域。

图1 2018—2022年信阳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

1.3 区位优势显著,但旅游市场有待拓展

信阳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在300千米半径范围内有郑州、武汉、合肥三个省会城市,是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广高铁和宁西铁路这四条国家铁路大动脉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使信阳成为连接我国东西南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加上明港机场,形成了信阳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优越的地理区位使得信阳乡村旅游的市场广阔。但是,目前信阳乡村旅游的游客仍以本地居民为主,临近的省内地市次之,可见信阳的旅游市场还有待拓展,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利用。

1.4 拥有旅游教育资源,但人才外流较为严重

当前旅游行业整体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2],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再得到强调,其中,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尤其严重。信阳三所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科院校也多设置有旅游类专业,为信阳旅游发展培育了一定数量的旅游人才。但根据调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去乡镇从事旅游工作的意愿极低,大部分会选择在城市或其他行业就业,乡村旅游人才短缺问题严重,这也就导致信阳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留守劳动力为主,文化素养及服务水平较低。

1.5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但人文环境有待改善

信阳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42.19%,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信阳乡村休闲、采摘、观光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人文环境作为一个地区最强大的软实力和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信阳的环境建设中未能得到重视。如受地理因素影响,信阳方言杂多,有隔山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特点,这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同时,乡村旅游的各项基础设施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旧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薄弱的一环,对信阳乡村旅游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信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原因

2.1 旅游资源整合不足,资源开发缺乏深度思考

虽然近几年信阳有不少乡村旅游景点被挖掘、开发,但很多景点只满足于建设起来,在深层次挖掘内涵方面标准不高,未能充分、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缺少能真正打动人、吸引人的精品,无法引起游客的深层次共鸣,因此无法引导游客进行消费。这一方面是由于经费有限,部分景区由企业投资建设,相对于内涵发展更关注短期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才短缺,在资源开发模式上以模仿为主,缺乏结合地区优势的深度思考,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好本土特色,自然就很难打造品牌,引领力不够。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思考和统筹规划,信阳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形态简单,多是单一型的独立存在,复合型产品少,乡村旅游规模普遍较小,游客停留时间短,难以引致相关消费。部分户外活动、生态旅游产品的季节性较强,对乡村旅游发展以及从业者的从业积极性和投入性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深层次体验产品的缺失、品牌打造的不足,也导致信阳乡村旅游虽然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且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整体乡村旅游的市场规模不够大,知名度有待提升。

2.2 物质资源整合欠缺,保障措施与管理有待完善

旅游人才不愿意在乡村就业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未能给毕业生提供合适的报酬,乡村就业环境及乡村人才管理制度难以提供让毕业生满意的上升空间;二是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三是农村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舆论环境受到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农村居民对子女回乡就业的认可度不高。

资金不足是乡村建设落后、人文环境改善缓慢的根本原因。这一方面由于资金长期以投资城市建设为主,农业生产手段长期落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得不到投资,最终导致农民贫困、农村落后,乡村建设缺乏本土资金,人文环境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契约意识薄弱,没有有效的政策约束农户行为,导致私人投资不足最终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资本的流入,形成了恶性循环。

3 信阳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思路

3.1 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地域旅游特色

3.1.1 以山水文化为背景,构成信阳的形象底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我国山水审美由来已久。信阳山川秀美,多山多水,各地都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可以通过对信阳山水文化进行大力宣传,构建信阳山水秀美的形象底色,增强信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辨识度。

3.1.2 以茶文化为引领,提高信阳的乡村旅游知名度 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绿茶之王”,对信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具有重要贡献。信阳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用好“信阳毛尖”这一品牌,以茶叶采摘设计田园体验产品,以茶叶制作设计工业生产体验产品,以茶礼仪设计文化学习体验产品,以饮茶艺术设计修身度假深度体验产品。通过信阳毛尖的知名度将游客请进来,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旅游质量。

3.1.3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提升地区发展的精神力量 “大别山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勇担使命、坚决斗争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同时是一种非凡的创造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宣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提升信阳地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地区旅游发展增添红色基因。

3.1.4 以农耕文化为传承,厚植乡村发展的文化底蕴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民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信阳乡村旅游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乡土情怀,增强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从而吸引人才回乡。

3.1.5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增添乡村旅游的文化色彩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和活动事项[3]。通过非遗小商品的打造可以有助于地方旅游的宣传,通过非遗体验活动的设计可以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增添色彩。

3.1.6 以根亲文化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迈上新台阶 根亲文化是推进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原乡故里招商引资,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除常见的自主祭拜活动以外,地方应积极盘活拥有的根亲文化资源,以关键人物为切入点,以根聚人、以情招商,吸引对本姓寻根热心又有经济实力的代表人物开展寻根联谊、投资考察活动,实现寻根文化与寻根经济的有效结合。

3.2 “点-线-面”构建区域旅游系统

在区域旅游系统构建上,利用现有交通基础,以浉河区为枢纽,建设游客集散中心。但必须认识到,浉河区位于信阳最西边,而信阳地域广阔,因此辐射范围有限。新县作为全国有名的“红色将军县”,长久以来受困于交通区位,发展受限;固始县作为河南省的直管县,位于信阳东部,远离浉河区这一枢纽。为进一步促进信阳乡村旅游的全域发展,可以考虑加强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始县的旅游产业建设,将新县、固始县打造成信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次核心,通过一主两次三核心体系,完善交通线路,带动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

3.3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模式,满足多样化需要

目前信阳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古村落以及田园观光三种模式为主[4]。其中,农家乐发展缺乏文化内涵支撑,古村落数量不多,田园观光带来的收益有限。信阳乡村旅游发展应充分整合、积极利用有关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围绕A级景区打造休闲观光游、度假游,围绕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围绕茶资源打造农业采摘、工业体验、茶文化体验和文化学习等旅游产品,围绕特色民宿融合茶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休闲农庄、农业生产体验、农业文化学习等,围绕宗祠、遗址和根亲文化开展探亲度假、根亲文化学习与体验等,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要,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

3.4 整合旅游形象营销,规范旅游功能定位

信阳目前以“山水信阳 休闲茶都”为主要形象,在旅游形象营销上应继续整合各方面资源,使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各县区可以围绕此主题,进行自身的旅游功能定位。例如,浉河区可以打造山水茶旅休闲游,平桥区可以打造近郊生态农业休闲游,息县可以打造农家体验休闲游,淮滨县可以打造文旅特色乡村旅游,潢川县可以打造生态农业休闲游,光山县可以打造茶文化休闲乡村旅游,固始县可以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体验游,商城县可以打造漫游乡村,新县可以打造红色传承乡村旅游,突出各县区地方特色和乡村旅游的辨识度,从而繁荣信阳整体旅游市场。

3.5 整合保障资源,促进信阳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3.5.1 整合人才,为乡村旅游保障人才供给 以现有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院校为依托,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及毕业生优待等政策,和院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也可以通过项目攻关、课题解决的方式构建院校与乡村旅游的多样化合作机制,借用院校的人才智力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出谋献策,建立相应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从而整体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创建优良的乡村旅游软环境。

3.5.2 整合资金,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可以通过根亲文化吸引根亲经济,充分发挥财政功能积极筹措资金,积极号召、引导本土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建设,多方位整合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撑力度。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推动信阳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信阳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谁远谁近?
旅游
信阳茶魂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