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与“情”: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

2023-04-07陈以军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零丁洋文天祥板书

陈以军

一、课例分析

《过零丁洋》是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首爱国主义诗歌。宋末帝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所掳,次年,在经过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诗。首联回顾一生经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感慨悲凉。颔联用两个比喻对仗。颈联写当时处境,构思措辞巧妙。尾联笔势一转,道出自己视死如归的人生志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笔者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为:①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字词含义与全诗大意;②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赤诚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为: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为:多角度品味诗歌语言。

二、教学片段

1.知其人

课前,笔者布置学生搜集“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相关材料,从盐城籍的陆秀夫引入,让学生对三人所处时代背景有初步了解,并借此引入文天祥其人其作。

屏显:

文天祥(1236—1283),字______,又字宋瑞,号______,南宋______家、政治家。代表作____________。

(生写,展示,互改,订正。)

师:为了更好地知人论世,我们必须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南宋末年,为了勤王抗元,文天祥变卖全部家产充当军费,组织抗元义军。祥兴元年,五坡岭兵败被俘,前后共四年。被俘期间,他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各种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师:本诗就是文天祥过零丁洋时所作。

2.诵其诗

师:诗歌不厌百回读,读准字音、节奏是我们感受作品思想情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前提。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余同学倾听并点评。

(一生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

师:她读得怎样?

生:“寥落”,“liáo”不能读“liào”。

生:惶恐/灘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该句的节奏应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师:是的。惶恐滩、零丁洋是地名,中间不能停顿。在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再读诗歌,读出韵律,读出陶醉的感觉。

(生自由朗读。)

师:《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富有知识性、艺术性和浓浓的文化味。同学们可以从这些节目的诵读和评说中提高诗文修养水平。

3.明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组交流讨论,斟酌辨析,补充完善。)

师:好。先听听首联的意思。

生:(我)遭遇辛苦终于因精通经籍而被任用,起兵抗元已经四年,如今战事逐渐消歇。

师:补出主语,习惯很好。还调整了语序:“四周星,干戈寥落。”那诗人创作时为什么要调整语序?

生:强调抗元的斗争渐趋失败,还有诗歌的韵律需要。

师: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一经”中“一经”为何意?

生:借代。“干戈”,借指战争。“一经”,一部儒家经典,自谦。句意为:因(精通)某部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而被朝廷选拔重用)。

(板书:读书出仕,勤王抗元。)

师:是的。文天祥是国之栋梁。诗的颔联该如何理解?

生:祖国的大好山河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我遭遇动荡不安,身世坎坷,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师:这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出个人、家国处于什么境地?

生:比喻、对偶,个人浮沉不定,国家支离破碎。

师: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他们有办法改变南宋王朝即将覆灭的命运吗?

生:悲伤、失落、痛苦、辛酸、绝望……此时的南宋王朝已积重难返,失去民心。

(板书:国家危亡,命运艰辛。)

师:是的。面对大厦将倾的南宋王朝,他们也是独木难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诗的颈联提到哪两个地名?包含哪两种心情?

生:提到“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包含“惶恐”“零丁”两种心情。诗人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使诗人的心情极为“惶恐”。“零丁”和“伶仃”谐音,遥想诗人当年起兵勤王时的盛大场景,意气风发;而现在,兵败被俘,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心生感慨。

(板书:形势危急,境遇悲苦。)

师:谐音双关,妙!前三联叙事,最后一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表明心志?大致是什么意思?

生:议论、抒情。大意为:自古以来谁能不死?我要留取一颗赤诚之心彪炳史册。

(板书:以死明志,彪炳史册。)

4.悟其情

师:在明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揣摩诗人的情感。用“读诗中的______(词或句),我读出了诗人的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生:读诗中的“寥落”,我读出了诗人的辛酸与悲痛。

生:读诗中的“破碎”“浮沉”,我读出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悲叹。

生:读诗中的“干戈寥落四周星”,我读出了诗人对抗元事业失败的无奈与凄怆。

生:读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我读出了诗人乐观、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

……

师:同学们抓住词句,对诗中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体悟。让我们变换欣赏角度,揣摩情感。

屏显: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欣赏的理由。找准鉴赏角度,组织鉴赏语言,组内交流完善后在班级展示。

(生思考,动笔,小组交流,生完善,代表展示。)

生:我选颈联。此句双关,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蕴含感情色彩的地名,又巧妙地将地名转化为心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现了诗人的忧愤之情。此联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师:抓住手法,分析境况,体味情感。还关注了诗句结构、形式上的特点。

生:我选颔联。此句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这两句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师: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令人感佩。

生:我选的是尾联。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师:从手法入手,挺好。尾联也是这首诗的诗眼。

(板书:叙事,悲苦凄凉;议论、抒情,慷慨激昂。)

5.通其旨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义”字了得。“义”字,写法简单,但做到很难。历史上哪些人物堪称“义”方面的楷模?

生: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不改初心。

生: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生: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

……

师:你还学过哪些诗句,也能诠释“义”呢?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师:义尽而仁至,善哉!美哉!壮哉!

(板书:义,义尽而仁至。)

三、教学反思

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深受师生的喜爱。但由于诗歌理解的模糊性、跳跃性、差异性,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零丁洋》一诗时,笔者始终抓住“境”与“情”,带领学生向诗歌更深处漫溯。

一是造境始于情。借“宋末三杰”的材料收集,初造境。由熟悉的家乡民族英雄陆秀夫引出同朝状元文天祥,让文天祥其人其诗变得可亲可敬,激发学生想象诗中的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民族担当。背景的切入,再造境。带领学生回到南宋末年那段岁月:文天祥为了勤王抗元,变卖家产,组织义军。祥兴元年,五坡岭兵败,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各种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认识了宁死不屈、有着崇高民族气节的文天祥。通过诗歌的朗读、理解,三造境。读准字音,读准节律,读出陶醉,不断深入地读,反复触摸诗歌的文字,师生对诗歌的语言理解不断深入,对诗文内涵的理解逐渐进入文学层面,诗人形象也渐渐立体、丰满。赏析、悟情、通旨,四造境。重点关注关键词、表现手法、诗人情感,在师生的咀嚼、玩味中,英雄末路的情怀越发复杂,学生的体悟越发细腻而深刻,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越发感人。

二是入境方悟情。诗歌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语言、结构是外显,而诗歌的情感则是诗歌的内核。随着“造境”的开始,师生渐渐“入境”。得知文天祥与陆秀夫是同科进士时,师生似乎看到一个满腹经纶,有经天纬地之志的状元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切入背景,知人论世时,师生仿佛结识了一个生逢乱世,有心为国却无力回天,英雄气短的诗人形象。行进在朗读中,徜徉在文字里,师生眼前浮现出由读经出仕、勤王抗元、烽火凋零、败走五坡岭、押解零丁洋等一幅幅画面,悲苦、无奈、落寞、伤悲等个中滋味,由若隐若现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文字因触摸而温暖,因咀嚼而生情。随着鉴赏的深入,师生对文字所附着的情感,体味得越来越精准。“寥落”中的辛酸与悲痛,“破碎”“浮沉”中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悲叹,“惶恐”中的恐惧与不甘,“零丁”中孤苦无依、形单影只的悲苦等,师生渐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鉴赏中领悟写法,鉴赏中升华情感。屈原、岳飞、陆游、朱自清、刘胡兰等一批英雄人物和体现“义”的古诗句进入师生视野,自然生发出“义尽而仁至”的感慨。至此,诗中不再是诗人文天祥这个英雄具象,而是与他具有共同特质的中华民族脊梁般的英雄群像,永存在师生的课堂记忆中。

诗歌教学中的“境”与“情”,构建起诗歌鉴赏的两个独立且关联的维度。唯有造境,才能保留诗文美感;唯有入境,才能揣摩诗人情感,把握诗人所言之志;唯“情”“境”俱生,才有师生与诗人情感的共振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洋第二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零丁洋文天祥板书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零丁洋
零丁洋
爱国情怀永流传
零丁洋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