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的区域探索

2023-04-07张丽华葛海丰

中小学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育并举劳动教育

张丽华 葛海丰

摘要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探索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实施,形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区域行动路径。一是在挖掘课程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构建序列化课程目标、设置结构化课程内容,建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统整课程。二是依托四阶段模式和规范化评价,优化统整课程的实施。三是通过彰显校本特色、拓展资源场地、培养专业师资等策略,为统整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 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统整;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3-0035-03

注释:①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区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JG20CB063)的研究成果。

在当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积极探索以劳育人的有效路径,并且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1]尤其是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校的一门独立课程。那么新时期的劳动课该怎么上、劳动教育该怎样实施?据相关调查显示,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实施已经成为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基于此,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通过深度挖掘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关联,探索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筹设计、整合实施,形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区域行动路径。

在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整合并细化课程目标,同时以主题形式融合课程内容,整体构建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统整课程体系。

1. 挖掘内在关联,明晰课程统整的现实基础

劳动教育在综合育人中承担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但是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难以承载新时期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1]自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两门课程“各自为战”就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课程实施呈现随意化、散点化、浅表化等倾向。为破解这些问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走向整合性的实践路径,注重以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刻内在关联,为课程统整奠定了理论基础。劳动教育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課程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四种基本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重合性或对应性。[2]同时,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实施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使课程统整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沈阳市沈河区20余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为课程统整奠定了实践基础。从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初,沈河区就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按课程要求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在课程实施中,沈河区构建了相应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将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社会服务等内容尽可能地整合到一个主题中。这种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区域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统整打下了坚实基础。

2. 聚焦核心素养,序列化构建课程目标

目标的构建是统整课程实践运作的基础和前提。我们首先对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进行整合并细化,构建了两门课程的目标序列。考虑到二者都是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因此统整课程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为指向,反映学生发展需求,目标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征。

具体而言,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我们把问题解决能力作为统整课程的目标主线,以此连通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目标维度,每个目标维度渗透劳动精神的培育,形成了一体的序列化课程目标。按照解决问题的程序,我们将问题解决能力目标维度分解为6项核心能力和44项能力指标,其中核心能力包括问题提出与分析、规划与管理、信息收集与整理、调查与访问、观察与实验、总结与交流;能力指标则根据难易程度和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设定在不同年级的劳动素养目标中。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三个目标维度按低中高三个年段分解,每个年段有各自的侧重点,体现进阶性。比如:劳动能力维度在低年段侧重生活起居、纸艺陶艺和班级管理,中年段侧重家居整理、布艺绳结和校园服务,而高年段侧重简单烹饪、种植养殖、岗位服务。这些序列化的目标对学生素养发展的质量和层级进行限定,紧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统整课程的重点和方向。

3. 融通育人主题,结构化设置课程内容

对应统整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进一步挖掘课程育人点,打通课程隔阂,选取精要内容,剔除重复内容,以主题形式将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构建了整体化、系列化的统整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涵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以及十个任务群内容,共九个板块36个主题;每个主题之下设立三个活动任务,包括探究、淬炼、操作、体验、服务等活动方式,容纳了168项劳动任务,综合运用了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式探究等方式。比如:二年级的主题“简单衣物自己洗”包括洗涤用品知多少、手洗简单衣物、择洗蔬果三个活动任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考察探究内容及劳动教育中的清洁与卫生、烹饪与营养内容整合其中。

考察探究活动参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推荐内容设立,与适宜的主题融入实施。比如:低年段“小超人变身魔法”融入了“个人自理习惯调查”,中年段“实用绳结巧编织”融入了“绳结与中国文化”的探究,高年段“中式面点家乡味”融入了“家乡美食推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不同主题中经历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这一内容体系使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从繁杂多样变为脉络清晰,有助于对学生劳动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系统培育。

结合沈河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经验,我们系统探索了统整课程实施的多样化模式,同时通过规范实施多元化课程评价,切实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1. 以“做中学”为理念,探索多样化统整课程实施模式

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均属于实践性课程,以“做中学”为理念建构实施模式可以使学校和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属性。我们将统整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概括为包括明需要、学本领、巧实践、深反思的“四阶段模式”。这一模式融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三个基本流程,以及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五个基本环节。“明需要”即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任务、项目为核心贯通整个主题活动,明确主题开展的目的、要求、成果形式和评价标准。“学本领”即在解决问题和项目完成过程中学习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巧实践”即统筹资源形成劳动计划,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深反思”强调对活动进行交流展示、改进和评价,反思得与失,肯定积极的认识,纠正偏差的观念,从而获得成长。

“四阶段模式”在实施中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阶段与探究学习的全方位融入。比如:“校园志愿者”主题在“明需要”阶段融入探究学习,学生可通过前期考察了解服务需求,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服务内容;“实用绳结巧编织”主题在“学本领”阶段融入探究学习,学生可通过跟图纸学、跟范例学、拆分学等方式进行知识探究或技能探究。

2. 以促进发展为目标,规范化实施统整课程评价

统整课程深入而丰富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其评价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强调评价主体更多元、评价内容更丰富、评价方式更多样的同时,注重统整课程评价的规范化实施,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首先是流程规范。我们采取目标评价模式,即以目标为中心展开评价,包括依目标设计真实性任务、依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并实施评价,确保目标、任务和评价三者的一致性。例如:根据三年级上学期调查和服务维度目标,我们设立了校园服务需求调查、校园岗位服务等任务,结合学生在调查和服务中的表现实施评价。其次是标准规范。为了统一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明确各评价指标的评价依据,我们对36个活动主题中168项表现性任务的实施原理、程序、技巧和标准进行了逐项梳理。以四年级“废旧衣物巧改造”主题的表现性任务之一“锁边缝”为例,其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内容:针线松紧适度,外觀平整,使用舒适;走线均匀,不露线头;安全使用针线;包住布料外边,不露布料边缘;轻微拉扯不脱线,结实耐用;完工后收拾保管好针线等,在关注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关注了劳动习惯和品质。这些标准的制定实现了素养目标的具体化、表现化、可测化,是不同教育主体对指导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决策和判断的依据,旨在有效促进统整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通过激发学校主体活力,整合实践场地和师资等资源,逐步完善区域整体推进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彰显校本特色,丰富统整课程实践样态

区域对课程体系的建构主旨是规范课程,但同时也要给予学校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自主空间,助力学校实现特色发展。首先,区域推荐的统整课程主题数量不能过多过满,要留给学校一定的课时实施特色活动主题。我们通过一对一指导,引导学校在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下自主调整,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统整课程实施方案,凸显学校特色,保障学校课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通过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统整课程设计大赛等途径树立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形成了不同实践样态的课程特色。例如:文化路第二小学的“快乐小义工”课程、岸英小学的“校园志愿者”课程等形成了服务性课程实践样态,热闹路第二小学的“小小校园园艺师”课程等形成了生产劳动实践样态;二经二校的“幸福知味”课程、万莲小学的“五策略家校合作烹饪”课程等形成了生活劳动实践样态。

2. 拓展资源场地,提供统整课程实施载体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纸质或数字形式的课程资源。我们依照主题开发了指导手册,梳理了研究方法、劳动任务规程等教学知识,并录制了百节微课,为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提供了载体和范例。此外,各学校也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拓劳动教育场所。比如:沈河区朝阳一校在校内建立了由分组合作区和实践操作区组成的劳动技能实训基地,建立了涵盖“镌艺坊”“妙剪坊”“布居艺阁”“巧工坊”“承艺馆”等多个非遗特色社团活动坊的国粹体验馆;沈河区方凌小学借助学校历史文化,在教学楼周边开辟了百草园、百花园、百谷园等场地实施种植课程。

3. 培养专业师资,强化统整课程建设团队

要推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实施,需要将两门课程的师资合二为一,进行一体化建设。统整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五育的辩证关系,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掌握研究的方式方法。针对区域教师实际,我们精选培训内容,设立劳动课标解读、劳动教学策略、项目式学习等系列培训课程,聘请专家针对性指导,切实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实践水平。与此同时,考虑到学校专职劳动教师的数量较少,我们创新培训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将区域教师按研究主题分成七个教研小组,由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担任组长带领教师共同研究。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区域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师逐渐成长为活动组织、资源开发和合作交往的多面手。

参考文献:

[1] 班建武.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完整性、系统性与伦理性问题探讨[J].中小学管理,2022(4):10-13.

[2]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3] 冯新瑞.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J].基础教育课程,2020(13):4-9.

(编辑 李汕塬)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育并举劳动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