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

2023-04-07陈彩虹詹奕红渠莎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偏瘫缺血性程度

陈彩虹 詹奕红 渠莎莎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引起患者局部脑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1]。缺血性脑卒中病情比较凶险,且病情进展较快,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2-3],死亡原因位居全球第二,致残原因位居第三[4]。缺血性脑卒中可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言语、吞咽及认知功能障碍等[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突然之间由健康状态转变为疾病状态,心理上往往在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从而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不利于患者临床治疗的开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6-7]。在脑卒中起病初期,患者往往会因不能适应和接受角色转换而出现消极的心理和情绪,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暗自哭泣、悲观绝望,甚至不配合治疗护理及康复锻炼等。消极的心理和情绪不仅会危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患者失去信心,悲观失望,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治疗,不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8]。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患病率为19.3%~30.8%[5]。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降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主动参与度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率和生存质量。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康复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早重返家庭和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11月—2022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男115例,女91例,纳入标准:(1)符合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9]。(2)MRI或CT均能明确诊断。(3)意识清醒,配合检查,无明显失语症和严重认知功能损害、无脑器质性疾病和精神障碍。(4)年龄50~80岁。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交流障碍的患者。(2)入院以前曾有过严重的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3)脑梗死合并免疫系统损伤、脑外伤、造血功能损害和脑出血,严重精神疾病。研究通过伦理审查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患者进行调查,有疑问现场解答,共发放问卷210份,206份,其中4份不合格,回收率达98.09%。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两部分。

(1)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①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文化程度5项。②疾病相关资料:自理能力、有无偏瘫、偏瘫部位等。

(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SAS是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W.K.Zung设计,是一种用于成年人的主观焦虑症状的评估量表,其在筛选和焦虑程度判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0]。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4,其信效度良好,是值得信赖且有效的自我评价的工具[11-12]。SAS由20个项目组成,根据症状的频次划分为4个等级(1~4分),评定依据症状发生的次数。“1~4分”分别代表没有或很少的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长的时间、绝大多数或全部的时间。其中15个为正向打分,5个为逆向打分。将20项分数加上,得出原始总分,将其转化为标准分(标准分=原始总分×1.25)。根据中国常模的调查,以50划分界限,<50分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症,分值越高表现症状越强烈。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理能力及是否偏瘫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水平[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6例脑梗死患者基线资料

在调查的206例脑梗死患者中,男115例、女91例,男性占55.83%,女性占44.17%;选取50~80岁的人群,平均年龄为(68.42±8.78)岁,其中78.16%的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居住地来自农村的有126例,占比61.17%;51.94%的患者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90.78%的患者已婚;52.43%的患者存在偏瘫等,见表1。

表1 206例脑梗死患者基线资料

2.2 不同特征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水平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自理能力及有偏瘫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水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日常生活完全需要帮助、有偏瘫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程度较高,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脑梗死住院患者SAS评分结果(分, )

表2 不同特征脑梗死住院患者SAS评分结果(分, )

项目 例数 SAS评分 t/F值 P值性别 男 115 58.74±9.96 2.036 0.043女91 56.11±8.15年龄 ≤ 65岁 45 55.56±9.60 1.656 0.099> 65 岁 161 58.14±9.14居住地 城市 80 56.53±9.14 1.299 0.195农村 126 58.25±9.34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 107 59.87±9.70 3.803 <0.001初中以上 99 55.10±8.15婚姻状况 单身 19 54.84±6.58 1.354 0.177已婚 187 57.86±9.48自理能力 无需帮助 31 54.42±8.48 3.093 0.048部分帮助 105 57.36±9.01完全需要 70 59.30±9.72偏瘫 有 108 59.23±9.02 2.723 0.007无98 55.76±9.26病变部位 左半球 88 56.92±9.56 2.510 0.084右半球 65 56.49±9.65双侧 53 60.00±7.98

3 讨论

3.1 不同特征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1.1 性别的影响

本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程度有一定差异,其中男性焦虑程度要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6,P<0.05)。主要原因是男性患者由于平常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等,烟中的某些物质会造成血管痉挛,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降低血管弹性,长期酗酒也会增加血脂的含量,大大提高了中风的概率。吸烟和酗酒的比例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3],这些有害因素是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其次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4]。另外,心理因素也是导致中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男性往往承受的压力更大,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体内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的状态,血压也随之升高,且很多男性对于疾病不予重视,这些因素均是造成脑卒中的原因。

3.1.2 文化程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程度有一定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03,P<0.05)。文化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文化水平越高,其焦虑水平越低。这与陈春梅、王杰等[15-16]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文化程度和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相关性,学历越高,其焦虑程度越小,其原因为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理解、预后的了解程度越高,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网络或阅读书籍等途径查找相关疾病医学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更强,对于自身出现的负面消极情绪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

3.1.3 自理能力的影响

本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比生活部分自理和能够自理的患者焦虑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3,P<0.05)。这与孙光明、冷海霞等[17-18]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的产生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很大关系[19]。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无法自理的患者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担忧,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1.4 偏瘫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示有偏瘫的患者焦虑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无法接受肢体的偏瘫,加上角色改变和经济负担的增加,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极易产生焦虑。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情况,亲切、耐心地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专心倾听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坚定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康复等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分析排除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指导患者严格执行康复治疗方案,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提高患者对缺血性脑卒中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

3.2.2 加强心理护理

国外学者MUNCK等[20]研究强调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护理人员、亲属、照顾者的长期陪伴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亲属、照顾者要掌握患者的病情,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的观察,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安慰、关心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实施个性化护理,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营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同时向患者介绍一些情绪管理方法,指导患者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使患者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办法,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21]。

3.2.3 做好生活护理

吴正超等[22]的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亲属、照顾者的照护能力间接影响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护,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口腔清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因长期卧床引起压疮、下肢深静血栓等并发症。

3.2.4 运动训练指导

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和家属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强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性质及病情轻重,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和进展速度。瘫痪患者肌力训练应从助力活动开始,鼓励主动活动,逐步训练抗阻力活动。当肌力小于2级时,一般选择助力活动;当肌力达到3级时,训练患肢独立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肌力达到4级时应给予渐进抗阻训练。训练前应告知患者做好相应准备,在进行运动训练之前,要注意合适的衣着,检查并妥善固定携带的各种管路,防止管路滑脱、扭曲或受压等。在训练过程中应分步解释动作顺序与配合要求,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注意重要生命体征变化、皮温、颜色以及有无局部疼痛不适等;在保护和辅助的同时,逐渐减少保护和辅助的量。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不过度依赖他人;告知患者和家属功能恢复需经历的过程,使患者和家属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做到坚持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增强患者自我照顾能力。通过对患肢的运动刺激,保持良肢位和正确的姿势,可有效控制和缓解肢体痉挛的发生和发展,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提高生存质量。

3.2.5 家庭支持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极其重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部分都会出现偏瘫、肢体不协调等情况,大部分患者的精神状态都比较低落,得到家人的关心、关爱、支持后,可以使患者减轻和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自理能力及有偏瘫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水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日常生活完全需要帮助、有偏瘫的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焦虑程度较高。此文的研究结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增加社会支持,利用现代社会-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减少因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偏瘫缺血性程度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