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王克商的“礼”与“文”
——谈《逸周书》中的军礼书写

2023-04-06董昌灵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

名作欣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武王军礼纣王

⊙董昌灵[西北师范大学,兰州 730070]

先秦时期,军礼作为“五礼”之一,与祭祀祖先、军队演练及战争活动密切相关。《周礼·春官·大宗伯》对军礼的分类和作用有详细说明:“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按照《周礼》的说法,大师之礼指用兵征伐,召集军队;大均之礼指平均土地、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之礼指田猎之礼,为了检阅车马人众;大役之礼指营建城邑,征用民力;大封之礼指划定疆界,以聚集百姓。

《逸周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周武王到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年间的事情,内容大体分为史书、政书、兵书和礼书四类。《逸周书》中与军礼联系密切的篇目有《克殷解》《世俘解》《商誓解》等,它们在军礼书写方面各有侧重。《克殷解》和《世俘解》主要记载军礼的仪式,《商誓解》则记载军礼中的誓辞。

一、纪实有序:《克殷解》中的仪式书写

《克殷解》记载周武王牧野誓师,战胜商纣王,建立周王朝时的仪式,以及在战争后为巩固统治秩序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屏遮而自燔与火。

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诸侯,诸侯毕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于郊。群宾佥进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悬诸太白。适二女之所,乃既缢。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悬诸小白。乃出场于厥军。

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周公再拜稽首,乃出。……乃命祖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

文中“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涉及“致师礼”,它是通过派遣勇猛的武士向敌人发起进攻,以此表达我军的战斗决心和必战意志。

武王战胜商纣王,去纣王自杀的地方,亲手射了尸身三箭。然后下车,用轻吕剑刺纣王尸身,用黄钺大斧砍下首级,悬挂在太白旗上示众。又去往两个王妃自缢所在的地方,武王又射了她们三箭,用轻吕箭刺向尸身,用铁质大斧砍下首级,悬挂在小白旗上示众。赵光贤认为这是从初民社会的野蛮人在战胜敌人之后遗留下来的习俗,一方面为战胜敌人表示欢欣和庆贺,同时又是对于敌人的示威。

而“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周公再拜稽首,乃出”,记载的是武王克殷后,设祭于社,“膺受大命革殷”的礼典带有武装色彩,与军礼也有一定的关系。

《克殷解》在内容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武王伐纣的过程及结果,第二部分为武王的即位仪式,第三部分为武王即位后颁布的一系列善后法令,其侧重点为武王克殷后隆重的即位仪式。武王即位时,有专人扛旗,走在武王前面。王弟振铎进前拜王大福,又陈列设有长戟的车子。有的大臣手握大钺、小钺在左右夹辅着武王。有的则手执轻吕剑,紧随武王后面。武王进入纣王旧宫,在社庙南面即天子位。五十名士卒分行往左右两侧,大臣们全部跟随。有的捧着明水,有的敷设丰席,太师尚父牵着祭祀用的牲口,尹氏逸宣读策书。武王多次两拜叩头。这段叙述井然有序,语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场面描写肃穆威严,称得上是一篇成功的纪实文字。

总之《克殷解》叙述武王牧野陈兵、灭殷的过程、接受群臣拜贺的仪式,以及为巩固秩序而采取的措施。全篇结构完整,叙事流畅,气势恢弘,文笔精彩,情节生动,颇具文学色彩。

二、时间维度:《世俘解》中的礼仪叙述

《世俘解》全篇重点是叙述武王克商胜利后回国举行的盛大祭祀仪式,文中大量篇幅与献捷礼、献俘礼和大蒐礼有关。《世俘解》载:

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

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

癸丑,荐殷俘王士百人。籥人造,王矢琰,秉黄钺,执戈。王奏庸,大享一终,王拜手稽首。王定,奏其大享三终。

甲寅,谒我殷于牧野,王佩赤白畤,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

乙卯,籥人奏,崇禹生开三钟终,王定。

杨宽认为从“辛亥”至“乙卯”接连五天举行的是告捷礼。武王在出兵时带着祖先的神木载在车中,随军而行,战胜后,临时建造“牧室”,举行告捷礼。在癸丑日举行大享之礼,杀俘虏作为牺牲。

时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维予冲子绥文。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师、司徒、司马,初厥于郊号。武王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纣王。悬首白,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

武王到达宗周下车后,让吏佚向上天宣读献辞。武王命人将纣王和其一百名大恶臣,断手断足,又杀掉抓获的军中小吏及守鼎官,还杀了四十个小氏族首领及他们的守鼎官。司徒、司马开始祭上天于南郊。武王在南门献上俘虏,生俘皆加号衣,先于死者耳朵入城。武王主持祭祀。太师姜尚背着悬挂商纣王首级的白旗和悬挂纣王两个妻子首级的红旗,先于被割下的耳朵进入周庙,并在庙中点起了火堆。这些是献俘礼的体现。

杨宽根据此段记载认为,献俘礼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献俘礼举行于宗周的明堂;举行献俘礼时,要杀死一批重要的俘虏献祭;献俘礼上的献祭,除了战场上直接砍下的敌人首级,即“馘”,还有准备当场处死的各等战俘,即“俘”。献俘礼上献祭的重要的“馘”要挂在军旗上,扛着送进朝。

《世俘解》中记载在宗庙举行献俘礼之后,次日又祭祀天位。在乙卯日,“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翼予冲子,断牛六,断羊二”,杨宽认为这是周人举行的“庶国馘”,它是指伐南方的越戏方、宣方等国所得馘俘。

《世俘解》中还有武王在殷都郊外狩猎所获野兽的记载:

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这种狩猎的行为与古代的“大蒐礼”密切相关。“大蒐礼”是借用田猎来进行的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是当时推行政策、加强统治、准备战争的重要手段。在战争前举行“大蒐礼”,可以进行军事部署,整顿部队。《世俘解》中所载的告捷礼和献俘礼,不仅用来庆祝克商的胜利,更是为了表示周的“革殷”出于天命,具有开国典礼的性质。

《世俘解》对复杂事件进行记叙,艺术特色比卜辞、铭文更为成熟。文中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纷繁、时空跨度较大的事件叙述得井井有条,使得读者对这些重大事件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世俘解》虽然以时间为主要线索,但在某一时间段对事件又有详细的记载。全篇结构完整,叙事流畅,情节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三、辞严情真:《商誓解》中的军礼誓辞

《逸周书》中的《商誓解》是一篇誓众之辞,是武王克商后在殷都大会上发表的一篇讲话,通过阐述商纣王的罪恶行径,展现周王世有命德。

《商誓解》中武王面对殷商遗民首先表明自己顺应天命,代表上帝负责执行命令,昭示惩罚:

王曰:“嗟,尔众!予言非敢顾天命,予来致上帝之威命明罚。今惟新诰命尔,敬诸!朕话言自一言至于十话言,其惟明命尔。”

然后指责商纣王昏庸无道,残虐百姓,背弃上天,于是替代上帝铲除纣王。这些惩罚与商朝百姓和大臣并没有太多关系,有罪的只是纣王一人。

今在商纣,昏忧天下,弗显上帝,昏虐百姓,奉天之命,上帝弗显,乃命朕文考曰:‘殪商之多罪纣。’肆予小子发,弗敢往天命,朕考胥翕稷政,肆上帝曰:必伐之。

武王在誓辞中强调周人同样厌恶战争,希望商人审视天命,不要造反,帮助上天维护周朝统治。如有人不听从天命,敢于率先作乱,就会受到惩罚。

尔冢邦君,无敢其有不告见互我有周。其比冢邦君我无攸爱,上帝曰:必伐之。

敢逸僭,予则上帝之明命,予尔拜,拜□百姓,越尔庶义、庶刑,予维及西土,我乃其来即刑,乃敬之哉!庶听朕言,罔胥告。

《商誓解》的篇幅容量比《尚书》中的《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要多一些,但在文体结构和思想内容与有很多相似之处。

《商誓解》中主誓人是周王朝的统治者周武王,听誓人则是殷商旧官员,以及太史、小史以及众贵族、里君、贤民。周武王的誓师辞包括指责纣王罪行,宣扬自己战争的合法性,希望殷商遗民能够拥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从语言特色来看,《商誓解》中的誓辞总体语气较为温和,周武王面对殷遗民时,态度和蔼,讲述时循循善诱。而且誓辞反复论证商纣王的违背天命、暴虐百姓的行为,把罪责直指商纣王。这样能强调武王克商的正义性、合法性,从而缓和对立情绪。而在强调命令,告诫殷商遗民勿要作乱时,语气严肃。例如“其乃先作,我肆罪疾”“越尔庶义、庶刑”“乃敬之哉!庶听朕言,罔胥告”。这些语句富有节奏感,用词简短有力,表意直接。

《商誓解》还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商纣王“昏忧天下,弗显上帝,昏虐百姓”,自己则代表正义一方“予来致上帝之威命明罚”,铲除商纣王则会“百姓献民,其有缀艿”。使殷商百姓获得新生,免于受到暴虐。纣王违背天命,昏虐百姓。武王顺应天命,爱惜百姓。这样的对比,会获得殷商遗民的支持,减少他们的反抗之心。而且誓辞中武王把罪恶的矛头直指纣王“我其有言,胥告商之百无罪。其维一夫”,这样可以缓和殷遗民的对立情绪。而且在誓辞中,周武王并没有一味地安抚,还发表了行政命令。如果殷遗民不听从天命,敢于作乱,则会受到惩罚。“越尔庶义、庶刑”“其斯弗用朕命,其斯尔冢邦君商庶百姓,予则□刘灭之。”通过这样的对比,能达到监督警戒、约束殷遗民的效果。

誓辞中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问答形式。“联”在《逸周书》中共有42 例,分布于《小开》《宝典》《寤敬》《世俘》《商誓》《度邑》《武儆》《皇门》《大戒》《尝麦》《本典》《官人》《祭公》《史记》《周祝》等15 篇中,其中《商誓解》最多,共9例。《逸周书·商誓解》中“予”共19例,作主语单数使用。“联”在《商誓解》中,是尊长者使用,表现权威和独尊、强调庄重语气的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多用“尔”,例如“告尔伊旧何父”“嗟尔众”“今予惟明告尔”“肆予明命汝百姓”等,通过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进周人与殷遗民的距离,给人以亲切之感。

四、结语

《逸周书》中《克殷解》涉及军礼“致师礼”,文中武王对纣王及其二妃射尸身三箭,砍下首级,悬旗示众的行为也是一种军礼仪式,其目的是欢庆胜利,向敌人示威。《克殷解》的叙述井然有序,语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场面肃穆威严,称得上是一篇成功的纪实文字。《世俘解》全篇重点叙述武王克商胜利后回国举行的盛大祭祀仪式,文中的大量篇幅与献捷礼、献俘礼和大蒐礼有关。《世俘解》全篇结构完整,以时间顺序对纷繁复杂、时空跨度较大的事件进行叙述,情节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商誓解》为武王克殷后的战后安抚之辞。周武王面对殷遗民时,语气较为温和,讲述时循循善诱。发布命令时则语气严肃,用词简短有力,以此达到对殷商遗民恩威并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武王军礼纣王
商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我也向你敬军礼
问鼎
问鼎
“武王攻击纣尸”的原由探析
非常军礼
一生的军礼——老兵工人许忠伟小记
父亲军礼寄深情
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