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龟虽寿》意象及生命意识的品鉴

2023-04-06张楠杨宁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名作欣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游仙诗神龟壮志

⊙张楠 杨宁[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称为“超世之杰”,在诗文上又有极高的造诣。他的《龟虽寿》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课外诵读诗词,足见其重要性。第三单元的导语中提到:“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对《龟虽寿》这篇课外诵读诗词,教材并无过多教学要求,且课本第71页的注释非常清晰详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行理解文本内涵,体会曹操诗歌传达的情感。

《龟虽寿》的情感表达非常明显,诵读多遍诗歌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但是理解“志”“壮心”及曹操的生死观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所以,本文对诗歌中的意象、作者的生活环境、传达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生命意识进行深入探究,以期帮助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全面把握曹操的形象,进一步指导学生提升品鉴诗歌的能力。

一、《龟虽寿》意象解读

《龟虽寿》选自 《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 年版),这首诗是 《步出夏门行》 四章中的最后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步出夏门行》是乐府诗的一个旧名,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借乐府旧题拟作的。全诗十四句,除末尾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为和乐而用之外,前十二句根据其内容来看,可按写作顺序,每四句视为一个写作中心。

这首诗开头两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引用 《庄子·秋水篇》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①的典故。《庄子》原意是听闻楚地神龟长寿,可以活三千岁。汉魏时期,人到五十岁已是长寿之年。神龟的年岁之久是人寿命的几十倍,与神龟相比,人的寿命长短实在是微不足道。古代诗文中,对龟的描写不在少数,如左思 《蜀都赋》 “山栖鼋龟,水处潜龙”、司马迁《史记》“神龟出于江水中”、《山海经》“豪水出焉……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等等。

“神龟”通常用来指寿命之长,如苏东坡在《葛延之赠龟冠》:“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协朋从生庆喜。”但曹操却说神龟寿命虽长,却也要面临死亡。“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犹”是指“还”,“竟”是终结,这里指死去。“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用的是《韩非子·难势篇》中的典故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②典故的意思是飞龙、腾蛇可以腾云驾雾,但云雾散去,失掉了依赖的东西,龙蛇也同蚂蚁一样会在地上爬行,这里的“腾蛇”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即使腾蛇可以借助外力升天,神通广大,但在曹操看来最终都会化为土灰。

通过“神龟”“腾蛇”两个意象可以看出,曹操化用前人诗文中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说明世间一切事物都遵循兴衰更替、有始有终的自然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曹操看来,生和死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这跟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生死之事“不可违”,难道真的就“不可为”?曹操又是何态度呢?第二个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告诉人们,人生虽短暂,但即便是暮年,也可志在千里,也会大有可为。写此诗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当时社会已是暮年,但也正是这一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伐乌桓并凯旋,本诗便是于北伐胜利归途中所作。

“骥”指骏马、好马,《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枚乘《七发》“将为太子驯骐骥之马”,这些诗句中均是此意。“枥”指马槽。“烈士”与今义不同,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壮心”应该指的是曹操的事业之心,人虽暮年,却想着征服吴蜀,一统天下,千里马老弱之时,虽不能再驰骋疆场,但志向却在千里之外,喻指有志向的人虽已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并没有终止。这四句诗代表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四句诗不仅是曹操的自我激励,也丰盈了后来人的精神世界。《晋书·王敦传》中说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搔痒的器具)打唾壶(痰盂)为节,壶边尽缺。陈祚明在 《采菽堂古诗选》 中评此诗说:“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③岁月的长河虽在奔流,但经典的诗句永不过时,再读此诗,依然能感受到它鼓舞人心的力量。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可得长寿。这四句与开头的四句相呼应,表达人的生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但人寿命的长短并不完全取决于上天,只要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便可以延年益寿。所以,曹操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不仅是对生命的一种考量,更是对生死的一种超越。

有人把《龟虽寿》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养生之道的探讨上,认为面对生死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愉快的生命状态,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及他的《龟虽寿》,会流于表象。从曹操青年时代的诗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之所以忧虑生命的长短,可能就是因为一统天下的霸业还未实现。表面看来,曹操是在谈如何养生,让生命得以更长,但更深一层则表达的是自己的雄心壮志,坚信自己老有可为。曹操的这首《龟虽寿》容纳了万千气象,已成为千古绝唱。

曹操一生对功业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能实现的人生价值也是有限的,胸怀大志,抱负却难以实现,这对曹操来说是残酷的,所以其诗歌中也时常流露出难以排遣的忧愁和对生命的思考。

二、曹诗的生命意识

《龟虽寿》作于作者平定乌桓之后,整首诗歌都透露着作者的壮志满怀,但不久后的赤壁之战(208),孙权、刘备联军于今湖北省赤壁市一带大破曹军,此后虽多次再战,但都改变不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年事已高的曹操渴望统一天下的愿望终难达成,因此借助游仙诗表达壮志难酬的愁绪。

曹操是建安时期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在位时期,共二十五年(196—220)。建安时期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变革期和转型期,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世积乱离的状态。

《文帝纪》载:“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公元189 年,董卓发动叛乱,挟献帝西迁,从而拉开了汉末大乱的序幕,百姓“寒不敢衣,饥不敢食”④。汉末魏初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汉、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又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⑤战乱的环境、开放的思想,对生命的重新思考和衡量共同造就了这一时期的文学。

战乱纷争,民不聊生,让生活在其间的建安文人饱尝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让他们陷入对生命的忧虑中。生死问题,从古至今是无法回避的事项。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对永生的渴望,对生命逝去的忧虑,不少文人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对生与死的看法。求仙问道、修炼仙丹等方式出现,是人们强烈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而汉末魏初游仙诗的大量出现就是士人对生命思考的证明。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个人的命途多舛,此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士人,或感叹人生无常,或渴望建功立业,或要追求生命的长度,当然也有人在不断逃避现实。

就连 “性不信天命”的曹操,也写了七首游仙诗(中国古代诗歌中通过描述仙境来抒发诗人情感的一种诗歌体式,源于先秦时期的歌赋,流行于东汉时期),占了其二十二首诗歌的三分之一。曹操的游仙诗现存七首:《气出唱》三首、《秋胡行》二首、《精列》和《陌上桑》。

《气出唱》三首诗分别写了东、西、南三方的神仙世界,唯独没有写北方。实际上,曹操是以北方神仙自居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东西南北完整的神仙系统。中国的古代社会,坐北朝南是君王的象征,而东西南北四方寓指天下,这组诗体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秋胡行》这两首诗则是现实与神仙世界交叉进行,以游仙反衬现实。游仙不是真实目的,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现实中的苦闷。在《精列》这首诗中,诗人是非常清醒的:“生死是自然规律,明君圣贤终有一死,何况是自己呢?”在《陌上桑》这首诗中,人神同乐,自由自在,但在结尾诗人却说“寿如南山不忘愆”⑥,放不下现实的牵绊。

宏观来看,七首游仙诗都是以与神仙交往开始,以否定神仙作结。曹操的游仙并不快乐,而是带着沉重的思想负担。游仙中,曹操认为神仙是“得之未闻,庶以寿考”,而本身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悲叹自己“壮盛智慧,殊不再来”⑦。曹操渴望获得长生不老之道,主要是因为他一统天下的愿望还未达成,不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永续,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功业。面对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目睹百姓经受的苦难和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他想要改变这种局势,却又迟迟不得。人生已经步入暮年,尽管对政治和百姓富有满腔热忱,奈何人生苦短,人生理想的实现遥遥无期,又怎会不悲伤?所以,曹操的《龟虽寿》不仅包含远征乌桓胜利时的喜悦和乐观之情,也有面对现实和短暂人生而发出的无限感慨和忧思。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表达的寄托,我们要透过意象,看到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龟虽寿》既表达了诗人对老有可为的坚信,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壮志难酬的忧虑。曹操的游仙诗,同《龟虽寿》一样,表达的都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盛年难再的忧思,人至暮年,功业难就,怎会不生出对生命的悲情呢?从这点来看,《龟虽寿》同他的游仙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壮志难酬的忧心

曹操的这种壮志难酬的情绪,在他的《短歌行》中表现得更为透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⑧

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慨叹和因年老而功业恐难实现的忧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究竟为何而忧?功业未就,已至垂暮,人才难募,怎会不忧?所以他希望能够招纳天下贤才,尽快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

《短歌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首求贤诗,后又颁布“求贤令”“举士令”等,如颁发的第三道《举贤勿拘品行令》:“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⑨

曹操所求之才不是德才兼备之人,而是唯才是举,这也是曹操被评为“乱世之奸雄”的原因之一,宁愿背负“奸雄”的名号,也要揽尽天下人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求才之心切,胸襟之博大,也更能看出其忧思之深重,对生命已步入暮年而功业未就的生命紧迫感。回看 《龟虽寿》 的前四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再长寿,生命也有终结的一天,更何况是人呢?大多数人只读出了曹操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却不能完全体会他壮志难酬的忧思。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领军人,《龟虽寿》这首诗更能体现建安文学的特点。《文心雕龙·时序》评价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⑩我们也应透过纸笔看到其志,《龟虽寿》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一位政治家兼诗人的内心写照,我们不得不叹服曹操的广阔胸襟。尽管他背负着“奸雄”的名号,尽管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受后人诟病,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曹操为了统一天下、造福百姓所付出的努力,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有功业未就的紧迫感,才会产生壮志难酬的悲情和忧思。

曹操是颇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但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很多人给曹操冠以“奸雄”的称号,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意识导向,更加坐实了曹操的“旷世奸雄”形象。我们要依据他的历史功业以及他对古代文学的贡献,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他。通过对《龟虽寿》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既要看到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也要看到他“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忧心,更要看到他“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信心,以此带领中学生感受诗歌主旨,看到一个形象更饱满的历史人物。

①孙通海译:《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战国〕韩非:《韩非子》,方勇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③〔清〕陈祚明著,李金松点较:《采菽堂古诗选正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④⑨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⑤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⑥⑦⑧〔东汉〕曹操:《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⑩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6年版。

猜你喜欢

游仙诗神龟壮志
神龟负书
神龟
油田工人
破桩
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考论
——兼与赵沛霖先生商榷
飞行员:唯有壮志可凌云
神龟
神龟其寿:中国龟文化探源
浅析郭璞游仙诗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为有牺牲多壮志——重读《革命烈士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