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日常生活的琐碎与诗意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解读

2023-04-06黄海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名作欣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电车张爱玲公寓

⊙黄海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公寓生活记趣》是张爱玲于1943 年发表在上海 《天地》第3 期的一篇散文。次月,《天地》杂志主编苏青在《编者的话》中称赞此文“饶有风趣”。此文后被收录于张爱玲散文集《流言》中,有评论家认为它是“一篇非常隽永的文字”,甚至是“全书的压卷之作”。通过细读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透过公寓特定时空里纷繁芜杂的人、事、物、声,勘探其间幽深隐微的人情世故以及机趣丛生的日常生活。

一、公寓情结与日常生活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曾说过:“女性的独立方式,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始,这是获得独立灵魂和自由人生的前提。”张爱玲深谙独立生存空间对女性的重要性,她从小的成长环境既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又有西方文化的渗透。父亲张廷重接受的是中国旧式教育,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张爱玲自幼就对传统文化颇有造诣;而她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女性——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沐浴“欧风美雨”,深受西方新式教育影响,一生追求女性独立。生长于这样的家庭,中西文化的冲突潜移默化于张爱玲身上也不足为奇。张爱玲对公寓一往情深,西式公寓是她常驻足停留的港湾,也成为她写作的一个重要注脚。《公寓生活记趣》所写公寓坐落于上海静安寺旁的赫德路(今名常德路)上,旧名Edingburgh,现名“常德公寓”。这座公寓共七层,1942 年张爱玲搬进了其中第六层的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在这儿生活长达六年。以当时的条件来看,即便是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七层高的住房也极为罕见,不仅如此,张爱玲所住公寓还带一个超大阳台,更显稀缺珍贵。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得天独厚的居住环境,使她经常在公寓阳台上远眺,俯瞰昔日歌舞升平而今繁华殆尽、苍凉凋敝的大上海以及城市中的芸芸众生。看尽世间百态,不免心生悲悯之情。1948—1952 年,张爱玲还先后住过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重华新村和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直至1952 年赴港读书。①公寓生活激活了张爱玲的创作灵感,她的很多重要作品,都与公寓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寓是张爱玲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她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境况融入真实琐碎的日常空间,立体化呈现这些普通寻常的生活,力求开掘琐碎日常里沉潜的诗意和神奇。

最早洞见日常生活神奇性的是德国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他肯定了生活世界的先在性,“所有理想化及其意义基础都起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使得这些理想化得以可能并且引发了这些理想化”②,成功将日常生活纳入哲学范畴。而真正发现日常生活神奇所在的当属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他在《审美特性》中明确指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是第一性的。”③在卢卡奇看来,尽管日常生活显得毫无方向,但导致人的精神异化和消除异化均源于日常生活的内驱力,“异化和反异化的斗争恰恰只能也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④,可见,日常生活在推动人的社会性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能动性。在此之后,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肯定日常生活具有神奇和平庸的两重性,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推向新高度。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打破了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式,将哲学思考作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彻底改观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固化认知。他认为,日常生活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在被世界同质化的同时也卷入了异化的单调乏味之中。他通过深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得出了人的异化从日常生活层面展开的结论。他强烈批判这种造成人类精神异化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他“坚持日常生活中尚存一些非工具理性和非功能主义的空间,诸如身体、感性、欲望”⑤。应该说,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直贯穿着一种与压制和异化抗争的革命力量。经过漫长的研究论证,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引入空间探讨,在《空间的生产》中,他揭示了现代日常生活受制于空间的权力,要想摆脱空间对人的压迫,就必须生产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因此,“为了改变生活,我们必须首先改变空间”⑥。建构一个私人化、个体化的差异性的日常生活空间,以抵抗抽象权力空间对私人领域同质化的压迫控制,从而提供一种重获精神自由的可能。

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建构在城市内部的私密空间,公寓、卧室、浴室、半公开的客厅、厨房、阳台以及一些公开的外部空间,如街道、菜场、电梯、电车等,到处洋溢着市井凡俗的生活气息。公寓不再是充满人间温情的栖居地,而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冷之地。文章开篇就借用苏轼的诗词,道出了城市高楼的另一番凄清景象:高不见得就好,因为屋子越高越冷,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热水供不应求,住得高反而增加了搬运热水的难度,若是赶上梅雨时节,高房子因为压力过重、地基陷落的缘故,门前积水最深。这些体验并非凭空想象,大抵只有住过高楼的人才有这般真切感悟。

公寓是城市一隅的隐秘角落,极富隐私性和神秘感。公寓生活的特殊优点也成为女性之间心照不宣的小秘密。作为女性,张爱玲充分感受到这份简单生活的舒适和惬意。独居的日子,静坐公寓阳台看云卷云舒,抑或置身客厅看书写字,把惬意自然的生活过到骨髓里,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或等着被他人伺候。在张爱玲看来,“没有佣人,也是人生一快”,“许多身边杂事自有它们的愉快性质”,充分享有在厨房大展身手的主动和愉悦,即便浸润到柴米油盐里的小日子,又何尝不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快乐?

公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使它自带半绝缘性质,有效隔绝了城市的喧嚣,成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公寓就像披上了一副隐形盔甲,给人以极大的安全感。张爱玲在文中极力褒奖了公寓的这一特点: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公寓作为非典型性的城市日常空间,可谓是城市的一种另类生活,其紧邻城市又接壤郊野,生活便利又别有洞天,没有大都会的熙攘拥挤,多了份恬静闲适,因而乐在其中。张爱玲这段对公寓生活细致入微的描述颇有沈从文、汪曾祺先生的文风,超雅脱俗,疏淡蕴藉,以接地气、生活化的语言,写出了公寓不同寻常的特点。公寓如同衔接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既保留了乡村的和平幽静,又没有乡村的闲言闲语,尤其居住在最上层的公寓内,随心所欲,好不自在,这样的生活又有谁不爱呢?此时此刻,公寓是尚未被彻底异化或扭曲的日常生活空间,拨开庸常琐碎的凡俗生活,散发出奇谲悠然的诗意与神奇芬芳的气息。

二、千姿百态的多面人生

日常生活平庸与神奇的两面性,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观察者以及发出动作的行为者。作为城市生活的勘探者,张爱玲身处高楼之上,以俯瞰者的姿态近距离观察日常生活,细细打量与公寓生活有关的形形色色的人,透过这些日常空间,体察个体生存与时代命运的关系。开电梯的是位对公寓里每一家起居都门清的人物,身上散发着厚重的缙绅气,不论多热的天,他都要穿着熨得溜平的纺绸小褂以示尊重,并且拒绝为不修边幅的人开电梯。电梯和他生活的小屋,是他一辈子离不开的两个空间。他为人谨言慎行,不敢怠慢人,客人交代的事总是言出必行,哪怕买豆腐浆的一个瓶子也定会归还,经手的新闻报一定要循例过目,这种风度气韵和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也渗透在日常大小事物中,从不赞成儿子从事不上等的电车售票员职业到没事就教大家炒菜烙饼、煮红米饭等,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坦然笑对人生是他隐忍倔强的生存哲学。

公寓生活如同一面多棱镜,照出了千姿百态的人生。同样是在公寓讨生活的人,却也千人千面,各有不同。相比开电梯的绅士,两个看门巡警,就显得邋遢随意多了,整齐划一地木渣渣的黄脸、木渣渣的黄膝盖,仿佛提前商量好了似的。工作时间也照样毫不顾忌地横在一张藤椅上睡觉,即便公用物品被小偷撬走也不会影响他们。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全然提不起兴趣,无须讨好任何人,包括自己。面对百无聊赖的人生,除了一点酒精刺激的麻木,残存的激情与兴致早已消失殆尽。而在公寓周围卖吃食的小贩,只会循规蹈矩地讨个生活,既不会寻思为食物起个典雅的名字,也不会大费周章、抑扬顿挫地吆喝叫卖,更没有闲情逸致等着公寓楼上买东西的人缒篮子下来。异国绅士们会因为孩子们在屋顶花园溜冰时锉刀似的摩擦声而有失体面,忍不住揎拳撸袖,斯文扫地;而看到溜冰的孩子们都是天真曼妙的少女时又瞬间偃旗息鼓,火气全无,大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放眼整座公寓,敢于无视现有秩序和固有生活的也只有这群屋顶玩耍的孩子们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营生,每个人都在按部就班、小心翼翼地生活,没人敢轻易揭开生活本相的面纱,本本分分、平平淡淡就是生命的真谛。无论是精致讲究的开电梯人、拿腔拿调的异国居住者,还是任性妄为的小贩、巡警,他们都是时代裹挟之下的微小个体,在城市日常空间里努力而坚韧地生活。

公寓里的每一间房子,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故事。公寓并非遗世独立,而是一种半开放的空间介质,既有绝对的内部私人空间,又有相对的外部公开空间,在城市日常生活的挤压下,两种空间不断摩擦碰撞,彼此的边界也变得日渐模糊。一旦打破了这种空间的平衡性,新鲜、好奇、焦虑、压抑、迷茫、困惑等多种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将被释放出来,使原本程式化的生活走向未知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琐碎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丝期待与欢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常生活的秘密总得公布一下。夏天是公开秘密的绝好时机,有全敞开躺在风口藤椅里乘凉的人们,楼下响亮教日文的俄国人,楼顶花园溜冰的青春美少女,有半公开一面熨衣服、一面把偷听来的电话对白译成德文和小主八卦的仆欧,满腹仇怨敲打着不共戴天的贝多芬的女太太,还有在厨房一边煨着牛肉汤强身健骨,一边泡着焦三仙消积化滞的养生人士,各种交互混杂的声音和外溢混合的味道,充盈了黯淡失落的公寓时光。毋庸置疑,公寓半开放的空间构造和人间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极大满足了人类好管闲事的本性和窥探私生活的心理。张爱玲写道:

人类天生是爱管闲事。为什么我们不向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地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没有多大损失而看的人显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悦?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向彼此私生活里偷看一眼,流言蜚语至多在公寓上下或街头巷尾口耳相传,掀不起多大风浪,却能让沉闷的生活透一口气,心生片刻愉悦和快乐,那么这些闲言碎语也便具备了生活美学的意义。“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一语中的,切中肯綮,人生短短数十载,不如意之事却十有八九,快乐是生活的动力,只要不超出范围侵犯别人隐私,抑或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原罪,又有何不可接受呢?如今,我们身处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人们一方面呼吁倡导和尊重保护个人隐私,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流量至上的资本力量使隐私权正遭受着巨大考验。对比当下,张爱玲笔下公寓人情世故的小秘密,市井得那么有滋有味,又无伤大雅。

三、万物可爱的童话寓言

动态的人是日常生活空间里的主体,静态的物是日常空间的组成,有趣有盼的生活,需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搭配,更需要用心用情、独具匠心的发掘。张爱玲细腻、敏感,欣赏乃至留恋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使得日常生活空间里平淡无奇的静物在她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万物可爱,流淌着童话般的天真烂漫与诗意情怀。

“高处不胜寒”,越高越冷,冷成了公寓高楼的一个痛点。张爱玲在文中提及的“热水汀”,是当时供应热水的一个重要装置,然而此时热水汀无法解决燃眉之急,“自从煤贵了之后,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接下来,张爱玲饶有风趣地揶揄它“构成浴室的图案美,热水龙头上的H 字样自然是不可少的一部分”,更加证实了热水汀功能全无,不幸沦为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如果不小心错拧了没有热水的热水龙头,“立刻便有一种空洞而凄怆的轰隆轰隆之声从九泉之下发出来,那是公寓里特别复杂,特别多心的热水管系统在那里发脾气了”。分明是热水系统“名不符实”,严重影响了公寓高楼的生活质量,张爱玲却用风趣戏谑的拟人化笔法写出了热水系统“罢工”的无辜与愤慨,巧用“九泉之下”“特别复杂,特别多心”“发脾气”等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热水由下及上无法供应公寓高层的真实遭遇。

高层公寓最怕下雨,特别是连续不断的梅雨季节,家门口成了一道白茫茫的护城河不说,还得手忙脚乱地抢救水灾,好一片狼藉。大家都害怕这没完没了的雨水所招致的麻烦,张爱玲却别出心裁体会到雨水温情的一面,她说:“风如果不朝这边吹的话,高楼上的雨倒是可爱的”。并且享受忘了关窗户、回来闻到一房的风声雨味——象征着生命本初清新自然、蓬勃向上的力量。风雨本无情,不过是欣赏风雨的人有意罢了,不得不惊叹张爱玲对生活如此敏锐而细微、深刻而警觉的洞见。

张爱玲的公寓紧邻电车厂,每天穿梭往来的电车是她眼中有趣的风景,就像拖着疲惫身体归家的孩子,从“电车”孩子般清澈透亮的眸子里,折射出对家的眷恋之情:

“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了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袒露着白肚皮。

电车这个再寻常不过的交通工具——没有灵魂的机械,在张爱玲眼中,电车进站这一规定动作就像在外顽皮吵闹了一天的孩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等着母亲的刷洗,亲吻拥抱,上床睡觉,多么温暖熟悉的一幕!空气中肆意弥漫着家的甜蜜味道。回望张爱玲的一生,居无定所,辗转漂泊,内心更多了一份对家的强烈向往与情感归属。她的人生之旅,大部分时间形单影只,就像被遗弃落单的电车,神秘而孤独地停泊在人生的十字街口,矗立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中,何去何从,起起伏伏,任凭命运的摆渡。

虫豸之类不受待见的生物,也成为张爱玲触探生活的情感介质。张爱玲用诙谐幽默、富于生活化的语言,描写撞见米虫与蛇后担惊受怕、仓皇逃跑的狼狈情形。就连对公寓六楼几乎绝迹的苍蝇,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关联,她将不知天高地厚的蚊子与淡漠自足的英国人联系在一起,蚊子自顾在公寓高楼盘旋,就像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英国人,即使住在非洲森林,也照常衣冠楚楚地穿上燕尾服进餐。显而易见,这里假借“蚊子”做文章,暗中嘲讽批判了世人冷漠自恃、虚伪自私的嘴脸。

四、光影声色的参差错落

张爱玲的文字隽永清新,奇谲精巧,还体现在对颜色、声音炉火纯青的描写上,这也成为她创作的一大亮点。忽明忽暗的光线,五彩斑斓的物品,高低错落的声音,为苍凉萧索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种美学与机趣交融的意蕴。

张爱玲用意识流的笔调勾勒出颜色流动的层次感。她笔下电梯栅栏外面的黑暗世界是“棕色的黑暗,红棕色的黑暗,黑色的黑暗”,黑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冷色调,张爱玲却写出了不同黑色的参差错落,并巧用反衬手法,“衬着交替的黑暗,你看见司机人的花白的头”,一黑一白,真实世界的主色调,在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映射出人世沧桑的落寞与凄清。

菜场里常见的蔬菜瓜果,在张爱玲笔下流淌着明艳生动的色彩,极富生活气息。她写道:

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热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

张爱玲善于用一些新词奇语,把日常事物写出新意。茄子是“复杂的,油润的紫色”,不禁让人联想到茄子深浅不一的紫色,油光发亮的色泽和饱满紧实的形态;豌豆是“新绿”的,一抹翠生生、亮澄澄的绿从泥土里冒出来,生机勃勃,鲜艳欲滴;辣椒是“热艳”的,热情明媚,艳而不俗,一股热辣似火的劲道喷涌而出,燃烧了枯竭的生命;面筋是“金黄的”,在热油锅里炸开了焦黄发泡的质地,形象地比喻为“太阳里的肥皂泡”,犹如神来之笔,与之一一呼应。

此外,张爱玲擅长用不同的拟声词,并贯穿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十分传神地摹拟刻画出事物的情状和特点。面对公寓高楼热水供应不上的窘境,张爱玲绘声绘色地写出了没有热水的尴尬,就像雷声显灵,飞机掷弹,“只听见不怀好意的‘嗡……’拉长了半晌之后接着‘匍匐’两声”,艰辛工作了半晌,雷声大,雨点小,滴下两滴生锈的黄浆,最后反倒使特别多心的热水系统发脾气了。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加上拟声词的使用,形象生动,涉笔成趣,使原本无奈的生活充满了自嘲的意味。

而屋顶花园溜冰的声音,张爱玲把它拟声为“咕滋咕滋矬过来又矬过去”,生动比喻为“像瓷器的摩擦,又像睡熟的人在那里磨牙”,这个声音“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仁里发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会掉下来”。

说到街道喧哗,公寓高楼也听得分外清楚,仿佛就在耳根底下,为了增强这种情感体验的可信度,张爱玲很自然地过渡联想到“正如一个人年纪越高,距离童年渐渐远了,小时的琐屑的回忆反而渐渐亲切明晰起来”。公寓的高度与生命的长度自成一体,既有对市井生活的留恋,又对生命本质意义发出叩问。

不同于枕听松涛海啸的文人雅士,留恋市井生活的张爱玲对“市声”有着特殊情结,偏爱电车声的韵味。在描写电车回家时,她并用了比喻手法和拟声词,将一辆衔接一辆的电车比喻成排队的孩子,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发出“克林,克赖,克赖,克赖”的吵闹声。

总之,张爱玲通过穿插拟声词来客观描述声音的强弱高低和持续时间,再运用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展开听到这些声音给人带来的主观感受和认知体验,激活了现代都市人栖居城市生活的情感能力。

《公寓生活记趣》确是一篇隽永清奇的散文,看似写得漫不经心,实则极为考究,值得咀嚼回味。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被张爱玲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把琐碎庸常的凡俗生活,写出了盎然诗意。

①参见陈子善:《〈公寓生活记趣〉:“一篇非常隽永的文字”》,《名作欣赏》2009年第5期,第19页。

②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3页。

③〔匈〕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④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805页。

⑤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98页。

⑥ 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 Blackwell Press,1991,p190.

猜你喜欢

电车张爱玲公寓
九月雨
基于Baja电车点线面动态仿真转向设计
小电车,大问题
前滩禧悦公寓
共享公寓
末日公寓
最早的电车用马来牵引
数字公寓
辛苦的电车售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