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形态的创新

2023-04-05◎吴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听众栏目

◎吴 涛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71)

新技术的推陈出新,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媒体融合态势的加剧,让当前广播的媒体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广播也要在融媒道路上探索前行。当广播不再转瞬即逝,当节目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当频率资源不再稀缺,当“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理念深入人心,当交互式传播和个性化内容定制成为常态,广播节目作为广播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其形态创新也变得必要而紧迫。只有顺应当下的信息传播规律,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不断对节目形态进行优化,才能有效地增强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创新节目形态,成为广播人必须要面对的时代命题。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生态环境的变化

所谓的广播节目形态,目前业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综合多位学者的看法,笔者认为,广节目形态是指节目的主要构成形式和播出状态。在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意味着节目形态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社会层面的新变化

第一,重视小众化和定制化,挖掘长尾市场。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衡量大众媒体的好坏,都是用发行量、收视率和收听率这样的直观数据来评估,由于传统大众媒体面对的是广大受众,因此追求受众群体的最大化,尽可能地满足和迎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文化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需求,但是在“窄众化传播”的融媒体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也行不通的。在融媒体时代,受众的兴趣爱好不断多元化和小众化,媒体与受众的地位更为对等,受众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网络时代更加注重流量的转化率,是一个需要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因为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生产的成本在不断降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此外,信息消费成本的降低,所以市场上各种常规主流产品泛滥,而且个性化产品稀缺,因此冷门产品与主流产品相比,占据高市场份额的可能性更大,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媒体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广播节目形态要实现创新,就不能拘泥于“打造最受广大听众喜爱的节目”的思路,而是要深度挖掘一些小众市场,找到市场空白领域,从而打造一些“窄众”化传播、类型多样的广播节目,这样的节目才能拥有独特而稳定的听众群体,这些听众对于节目的忠诚度更高,私人订制满足了听众的自主选择权,在受到小众听众欢迎的同时,又吸引了特定广告商的青睐。

第二,社交化和交互式传播成为常态。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促使了传统媒体在覆盖面、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三个层面产生了巨大变化,交互式的传播成为一种常态。内容的传播不再只是借助大众传播渠道开展,而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凭借兴趣共同体的转发式推送发布,其中不断有新个体自愿加入到传播环节之中,社区网络已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模式,社交化和交互式传播成为常态。这种新变化,也促使着广播节目形态必须做出调整。

(二)媒体层面的新变化

第一,广播节目数字化。现如今,广播节目绝不能再只是依靠声音和电波来传播,在融媒体时代,第三代广播——数字化广播颠覆了调频广播的传播方式。数字广播有诸多优势,比如,音质更好、抗干扰能力强、能够精准记录听众的收听习惯和收听痕迹,实现了时互动和定制节目,打破了广播受到的地域限制和节目播出时间限制,实现广播节目的“可视化”,让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元素都可以应用于广播节目之中。

第二,广播节目移动化。在融媒体时代,移动收听人群超越居家人群,成为广播节目受众的最主要构成。移动人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汽车广播市场,二是手机广播人群。不管是“上下班早晚高峰期车内听广播”还是“打开音频APP听广播”,这些都成为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习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迎合移动人群的收听新需求,也成为广播节目形态调整要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使用人群的新变化

第一,个性化。在融媒体时代,受众每天被海量化信息和异常丰富的传播渠道包围,掌握了充分的选择权。信息过载使得可被受众有效接收信息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一档平淡无奇、毫无个性的节目是难以进入受众视野的。人们的兴趣越来越丰富化和多元化,只有个性化的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信息,才能唤醒受众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吸引受众的有效关注。

第二,年轻化。来自于赛立信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广播听众,特别是城市广播听众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而且越是年轻的广播听众,对于不同类型特别是新型广播接触的就越多,相反老年听众可能更加偏向于传统的收听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广播节目能够抢抓时机,生产不同类型的广播节目,就可以将这部分人群抓住,养成他们收听广播的习惯。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形态创新分析

(一)广播节目传播模块的创新

第一,从栏目到板块的嬗变。以往的广播节目大都采用栏目形式开办,一档栏目有固定的栏目定位和目标受众,设置固定的播出时间,栏目内容和子栏目设置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播出方式有利于养成受众固定的收听习惯。但是随着移动收听人群的增加,广播节目单纯以栏目的形式存在很难适应当下听众碎片化的收听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栏目板块化设置开始流行,这也是对传统广播栏目形态的一次改革。以央广《中国之声》的实践为例,其在2008年率先开创了“板块+轮盘”的广播节目模块结合方式,一般以半小时为一个板块,每半小时滚动播出一次,结构不变,内容更新,如果遇到重大内容可以在各个轮盘反复播报,将全天的四个节目划为早、中、晚、夜四个大板块,各个大板块中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是总体来说,无论在大板块还是在小轮盘中,听众都可以收听到杂糅和复合型内容。

总体来说,从栏目到板块的嬗变是符合融媒体时代对于广播节目形态创新要求的,因为这一模式可以使得节目形式更多样,节目内容更丰富且便于进行灵活调整,也能够适应移动人群的收听需求。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板块化广播节目形态之下,一名驾车人无论何时打开车载收音机,他能够听到的都是相对完整的、听感丰富的节目内容,完全不会受到固定节目播出时间的困扰。这种节目形态的变化,无疑符合当下的受众需求。

第二,内容零散化。在融媒体时代,受众时刻被过量化信息包围,兴奋点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信息的耐受度却在不断降低,对于同一条信息可以分散出的注意力逐渐减少,因此信息必须要以“碎片化”的形式改头换面呈现在受众面前,才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广播长篇累牍做节目的形式显然已经落伍,好莱坞编剧在编写剧本时有一条著名的法则,就是“五分钟法则”,就是剧情要不断转折,不断地制造悬念和危机,才能刺激受众持续收视的欲望。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于融媒体时代的广播节目传播。对于广播节目来说,声音是听众收听时唯一可以感知的符号,与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相比,声音的刺激过于单一,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广播节目形态,长篇累牍地就一个问题进行论述,很容易引发听众的收听疲劳。因此,最适合融媒体时代的广播节目形态就是将节目内容划分成多个形散神聚的碎片化小版块,在其中不断穿插兴奋点,加入新的声音元素,这样才能调动听众的收听兴趣,抓住听众的耳朵。

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广播电视台生活频率为例,该频率有一档收听率非常高的晚高峰节目《心花一路FUN》,这是一档个性鲜明、搞笑幽默的晚间伴随类脱口秀节目,整档节目以主持人“闲话式”的聊天形式展开,栏目切分成多个碎片化的子栏目,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每期节目设计一个互动话题贯穿始终。通过微信语音、文字、热线电话等方式与听众互动交流。在围绕话题展开互动的同时,还会将当天的热点社会新闻、服务资讯提供给听众,内容包括出行、天气、消费、美食、旅游、消费等。形式包括文字编辑、连线、插件制作等。逢整点梳理即时新闻资讯,以及天气、PM2.5 数值等服务信息。突出娱乐化伴随,根据每个时段当天内容的需要,提前制作带有丰富音效的系列声音产品——插件,增强可听性。从以上的栏目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整档节目的内容形散神不散,更好地为下班移动人群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地给他们新鲜的收听感,就是该节目的主旨。

(二)广播节目环节设置的创新

第一,更加重视听众的收听习惯。在融媒体时代,碎片化、浅阅读已经成为趋势,听众身上被打上越来越深的互联网烙印,大多数听众只能利用等车、开车、做家务等“碎片化被动时间”进行“短平快”的收听,如果忽视听众的这种收听习惯转变,广播节目很可能会丧失市场。因此,现如今的广播节目在环节设置上更加突出听众元素,重视与受众的“关联性”,重点分析受众对于信息、娱乐休闲和情感的需求,运用故事化的结构和环节,增强节目的可听性,提高节目的视听体验。

第二,节目环节之间的组合更为灵活。由于现如今网络广播较为普遍,借助新媒体,听众收听广播节目更为私人化,并且实现了定制化,他们可以随意地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这也就使得广播节目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就是节目设置更为灵活随意。在传统媒体时代,一档广播节目内容内部会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比如说按照递进关系设置,但是现如今这种形态已经被打破,一档节目的内部环节并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而是一种平行和并列关系,呈现随意性特点。好听,是衡量节目内容该不该存在的重要标准。

(三)广播节目传播元素的创新

第一,视觉元素与传统听觉元素的结合。在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的形态早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听觉元素的桎梏,“听得见的广播”已经常态化,借助于视频直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广播节目早已经成为可听、可看、可互动的全媒体形态,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已经实现了融合。对于大部分电台来说,在融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一台一网,两微一端一抖”已经成为标配,广播节目在传播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全媒体传播。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对于广播形态的创新,在充分调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这些视觉元素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广播本身的发展规律,一味迎合潮流。比如,现如今很多广播节目会在直播过程中同步视频直播,让主播在听众的注视下进行“看得见”的广播播出,但是这不会给广播带来很大的优势,因为很多广播主播的形象一般,坐在话筒前直播没有多少观赏性,这种单纯为“视频直播”而直播,游走于“视”与“听”之间的广播,并不会给自己带来过多的流量和关注,还不如全力挖掘自己的声音优势。其实,要实现广播节目形态在融媒体语境下的创新,就是要以一个内容产品为龙头,使用各种传播手段,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听觉和视觉符号的传播效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技术元素的应用创新节目的互动模式。交互式传播是新媒体最具优势的特点之一,如广播这样的大众媒体很难与受众开展大规模的交互式多向互动。虽然凭借热线电话和接收短信留言等方式与电台进行一些双向互动,现如今,凭借新的媒体技术,听众与听众、听众与广播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多项互动,这就使得广播节目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并不体现在广播节目的基本框架上,而是改变了听众接触和运用广播的习惯与方式。也就是说,不再是局限于节目播出过程中与节目取得联系,而是随时随地可以借助微博和微信平台进行留言和互动,这种互动也由以前的面对点,变成了更为高效的点对点和点对面。

第三,跨界合作产生新的广播节目形态。所谓的跨界合作节目,就是把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比如,手机广播的应用,就创新了广播人的节目创作理念。我们在一些知名手机音频APP上,如喜马拉雅和蜻蜓FM上,活跃着很多广播主播的声音,他们生产出更多有个性化标签的音频作品,也会对广播节目进行再生产,再将其上传到APP 上不同的版块里,比如财经、文化、情感、历史、新闻、脱口秀、教育、生活、娱乐等板块,进行更加垂直化的传播,打造深度个性化定制的“私人电台”。凭借这种跨界合作,变换形态在网络上传播的广播节目,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而且还可以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广播节目进行订阅,实现指向性更强的精准传播。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巨大变革,为广播形态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在融媒体时代,新的广播节目将会更为多元、丰富、散点化,具有更强的互动性。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内容为核心,严格遵循广播规律、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让广播在融媒体时代可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听众栏目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关于栏目的要求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栏目主持人语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