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伟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经验*

2023-04-05盛钢程李伟林陈永青李文斌项紫艳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李师葶苈子太阴

盛钢程 李伟林 张 逸 陈永青 李文斌 项紫艳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台州市中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为季节、感染、环境等因素诱发,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甚或伴有发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可归为中医学“肺胀”“咳喘”等范畴。李伟林主任中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近40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中医药治疗颇有心得。余有幸随其侍诊,现将李师治疗AECOPD经验浅析如下。

1 表里有别,分而治之

1.1 表证以表虚为主:李师认为,慢阻肺患者受外邪侵袭,在急发之初可见表证,临床所见以表虚证为主。因患者久病里虚,后天脾土受损,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营卫之气失于充养;风为百病之长,风伤卫阳而见恶风;风邪直入肌腠,肤表营卫气血偏衰而孔窍开,卫不固营,营阴外泄,则见汗出,治疗当重视调和阴阳,方选桂枝汤加减为宜。少部分患者起病之初可见恶风寒而不汗出等表实证,常选用麻黄汤、越婢汤、小青龙汤辈化裁,但此等发表方药只能短暂应用,当汗出见症未缓解,考虑发汗使营阴进一步受损,此阶段亟当改用桂枝汤加减。桂枝汤散中有收,又有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功效,其发汗不伤正、滋补不留邪,在肺胀之表证阶段可随症加减,长期应用。

1.2 急发多易入里:慢阻肺患者因久病体虚、正气不足,抗邪之力弱,每当季节、天气变化,外邪极易入里,出现气喘、乏力、腹胀、便秘等里证症状。李师从“虚实”二纲入手,将此类情况作以下辨治。

1.2.1 实证属阳明痰热:慢阻肺患者素有伏痰,肺为贮痰之器,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相互络属,加强了本病与阳明经的联系。邪入阳明多易化热化燥,《伤寒论》第184条“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指出阳明之表证存在时间短,故病邪可很快入里,聚而化热;足阳明胃经循行头面胸腹,《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阳受邪,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阳明热邪充斥内外,迫津外泻,可见蒸蒸汗出;阳明邪热壅滞气机,腹中气机不畅,可见腹胀满,大便不畅;热邪虽炽,因痰饮内蕴而使津伤的表现不显,故见口不渴或口干不多饮;伏痰从热而化,痰热蕴肺,肺气不利,出现咳黄痰、喘息气粗、发热、舌红、苔黄腻或黄滑、脉滑数等实证表现。临床常见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伴有下呼吸道感染者,表现为发热、咳黄痰、气喘、胸部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等,可归于此类范畴。

李师认为,治疗此类患者当清阳明热邪佐以化痰而解,“阳明之为病,胃家实”,常仿白虎汤、承气汤等类方化裁,旨在清热化痰。若见腹满而喘者,因多为热壅于里,阳明气机壅滞,肺气失于肃降所致,常用黄芩、天竺黄、鱼腥草、大腹皮、槟榔、厚朴、枳壳、瓜蒌皮、苏子、杏仁等清热通便,使气机得畅。

1.2.2 虚证为太阴、少阴里虚:肺胀者久病体虚,中焦脾胃受损,致太阴脾阳虚衰,阴寒内生;太阴经与少阴经交于胸中,太阴寒盛日久可伤及少阴心肾之阳。《医理真传》云“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此类慢阻肺患者多于冬季急性发作,其时外寒肆虐,邪气入里,与体内寒气同气相求合而为患。伏痰从寒而化,出现咳嗽、咳白痰;脾阳不足,运化失司,生化乏源,见乏力懒言,大便多日一行;心肾阴精阳气虚衰,见精神不振,不欲见人,但欲寐;阴寒内盛,胸阳不振,腠理不固,水湿不化,可见面青唇紫,胸闷,自汗,肢冷,舌紫黯、苔白厚或舌水滑而少苔等表现。

李师治疗此类病人重视温阳祛寒,常以四逆辈化裁,通过温里散寒湿之法,以竞扶正驱邪之功。

2 审慎治因,双管齐下

2.1 涤痰与润燥并行:痰浊既是慢阻肺之病理产物,也是诱发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肺气已损,痰浊日久化热、化燥更伤肺津,不利于恢复肺之宣降及通调水道功能。李师认为,治疗AECOPD需重视涤痰润肺,提出涤痰润燥乃是治疗痰浊为患的重要方法。涤痰,顾名思义就是将痰浊之物经由洗涤之法达到痰去浊泄的目的,使痰浊化津液流,浊者变清。涤痰与润燥并行,使肺阴复则濡润得当,加强清痰之效,使宣肃如常[1]。创以涤痰泻肺定喘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之痰浊壅盛者,效果明显[2]。方取北沙参、南沙参、麦冬、生地之生津润燥以刷污涤痰;用黄芩、浮海石、天竺黄、海蛤壳祛痰化浊;重用葶苈子以泻肺消壅;痰黄者随症加用天竺黄、胆南星、鱼腥草、肺形草等以清化痰热。

2.2 化瘀不忘通阳: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慢阻肺病人肺脏亏虚,气机不利,痰浊不化日久入络,影响血运,以致心血瘀阻,导致肺心同病,进一步损伤胸阳,与肾阳失于互资,影响水湿温运而使之泛溢肌表、四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肌肤失养,见皮肤粗糙干燥、肌肤甲错、目眶周围色黯等。针对此类病患,李师注重温通上焦,提倡化瘀的同时温通胸阳,创以加味桂枝茯苓丸(附子、茯苓、猪苓、泽泻、桂枝、桃仁、赤芍、川芎、丹参、红花、杏仁、益母草、葶苈子、槟榔、麦冬、甘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阳虚水泛、水停血瘀之证,效果显著。

3 验案举隅

邱某,男,8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2年,气促5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3天”于2021年9月就诊,诊见:咳嗽,咳痰,痰色白质黏,不易咯出,量多,伴胸闷喘息,夜间不能平卧,乏力,纳食减少,小便量少,大便薄。查体:神志清,精神软,呼吸急促,口唇面色青紫,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重度水肿,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中医诊断:肺胀病,肺肾不足、阳虚水停证;西医诊断: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急性加重;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③心功能Ⅲ级。治予标本兼治,治法为温阳利水、止咳平喘。方选加味桂枝茯苓丸加减:茯苓30g,葶苈子、紫菀、麦冬、白芍各15g,制附子(先煎)、猪苓、泽泻、杏仁、川芎、桃仁、槟榔各10g,红花8g,桂枝、甘草各5g。7剂。服药1周,诸症缓解,惟食欲仍不佳,伴时感乏力,考虑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于原方基础上加党参、白术各20g,继服7剂。三诊时患者诉食欲增加,无明显乏力感,余症皆平。

按:肺肾不足、阳虚水停证多在其他证型如痰浊阻肺、痰热郁肺、肺肾气虚等基础上由于病情日久迁延所致。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故见小便不利、双下肢水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故见纳差、乏力;水饮上凌心肺引起咳喘、胸闷、心悸;阳虚血脉失于温煦而瘀滞,则面唇青紫。故治疗上当温脾肾以助阳化瘀,利小便而祛水饮邪气。方中制附子为君药,辛热以温壮心肾之阳;茯苓、猪苓、槟榔理气利水,泽泻、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共为臣药;佐以桂枝温通心阳,紫菀、杏仁止咳化痰,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麦冬、白芍敛阴而制附子之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温阳利水、止咳平喘之功而收效。

猜你喜欢

李师葶苈子太阴
李廷荃从虚痰瘀毒论治胃癌经验拾萃*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葶苈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5种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北半球中低纬大气太阴潮汐对Es层的影响
浅谈李师中《劝农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