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丽先治疗小儿积滞经验探析*

2023-04-05鲁琼霞朱永琴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枳壳胃脘肝气

鲁琼霞 朱永琴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喂养不当、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形成的一种脾胃疾病,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1]。盛丽先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医五十余年,根据临床辨证治疗小儿积滞疗效显著,兹介绍盛主任临床治疗小儿积滞常用方的运用特点。

1 病因病机

1.1 饮食不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提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2]现代家长对孩子溺爱,并且缺乏科学喂养的知识,投喂过多滋补食物,品种单一以及偏食、嗜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胃不受纳,脾失健运,水谷内停而成积滞。

1.2 小儿脾常不足:小儿脾气运化能力不佳,饮食停于胃,不能及时消导,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腐熟不及,无力运化水谷,宿食停于胃脘而形成积滞。

1.3 情志失畅:当代儿童多受宠爱,且学习任务重,肝气郁滞,气机不畅,失于疏泄,木不达土,横逆犯胃,脾运不足,胃失于和降,以致食积不消。

1.4 痰热熏蒸:小儿为纯阳之体,食积脾胃,日久则生内热,津液停聚中焦熏蒸为痰,痰阻气机,气滞而成郁,气郁化火,故而痰热蕴结于胃脘。盛主任认为,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是病因之主,因实致虚、虚实夹杂是病机关键。饮食初停,胃满难容,腐化不及,水谷之气停聚于胃,而出现嗳腐吞酸、腹胀、便秘等实证为主的症候,若积滞日久未予及时运化消导,脾胃损伤无力运化水谷,腐秽之食仍存于胃中,则因实致虚而成虚实夹杂,出现纳呆、面色萎黄、发育迟缓等表现。

2 临证特色

盛主任认为,积滞往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者互为因果,治疗时不宜一味消导,要十分注重调和肝脾、调畅气机,使肝气得疏,胃气降逆,脾气健运,停积之食得以推动荡涤。

2.1 善用和法,调和肝脾:“和”者,平也,缓也。和法平缓,适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且积滞病在中焦,非汗、吐、下能解决,宜用和法。盛主任认为,和法治疗重点在于调和肝脾。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一方面,患儿胃肠受纳功能差,饮食不能化为精微,气血生化乏源,肝失濡养,失于调达疏泄,以致肝脾不和。另一方面,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关系,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气横逆犯脾,以致脾失健运,水谷停滞于胃肠,胃纳谷不化,而致肝脾失和。

2.2 注重调气,善用风药: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则肝肾之气得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可降[3]。患儿食积胃脘,日久难化,壅滞于胃肠,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肥真胀[4],故现腹胀腹泻等表现。风药质轻,可去食滞胃脘之实证,风药性升,可顺应脾阳升发之性及肝气升发之机,增强气化功能,气化则湿能化[5]。因此,盛主任在临证治疗中常配伍风药,使积滞得消,痰湿得除,又不阻碍胃气,常用的风药有桂枝、柴胡、羌活、荆芥、葛根、防风等。

2.3 临证以疏肝理脾汤加减:盛主任临证以疏肝理脾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积滞,本方为盛主任经验方,由四逆散(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二陈汤(陈皮、茯苓、甘草、姜半夏)、桔梗、白术组成。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白芍与柴胡合用,增强养血柔肝、调达肝气之功,可助柴胡升散而又不损伤阴血[6]。芍药、甘草配二陈汤健脾燥湿,白术助二陈汤健脾燥湿,方中以枳壳代替枳实理气消胀,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又能防消导太过,枳壳、桔梗二药相配,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互制互用,助脾胃升清降浊之枢机[7]。枳壳与二陈汤配伍,使气顺则痰湿自消。茯苓健脾化痰,与姜半夏相配,可将燥湿化痰与淡渗利湿相结合,既消已生之痰,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中提到:“脾胃在人身中非磁缸比,原有化食之功,今食不化,因其所司病也,只补其运用之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药哉!”[8]盛主任认为,治疗小儿积滞不能一味使用消导药,小儿脾胃不足,若攻伐太过,饮食虽消,脾胃之气更加虚弱。所以必须根据积滞轻重酌情加消导药,常用的消导药有鸡内金、六神曲、炒稻芽、生麦芽、炒山楂、莱菔子。盛主任临证灵活运用本方,若食积化热明显,酌加黄芩、连翘、竹茹;若痰湿明显,酌加苍术、石菖蒲、阳春砂;若脾虚明显,酌加太子参、木香;若胃阴不足,酌加北沙参、制玉竹、百合、麦冬、乌梅等;肝气郁滞明显,酌加蝉蜕、灯心草、钩藤、香附、郁金等[9]。

3 医案举例

例1:患儿徐某,男,2岁1个月。2022年4月21日初诊:病史:患儿食欲不振1年余,母乳喂养13个月,添加辅食后纳减,体重偏轻,大便日一行,味臭,夜寐易醒。既往史:既往有新生儿高热惊厥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佳,身高86cm,体质量10.5kg,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腹壁柔软,无腹部压痛,舌红、苔薄黄根滑腻,脉数。治以消食化积。处方:焦六神曲、炒白芍各5g,生山楂、茯苓、炒白术、姜半夏各4.5g,陈皮、炒莱菔子、柴胡、炒枳壳、黄芩各3g。颗粒剂各1包,共6剂。二诊:患儿食欲转佳,口臭减轻,大便无明显臭秽,夜寐仍欠安,浅眠易醒,舌淡红、苔薄,脉滑。原方去生山楂、炒白芍,加太子参3g,砂仁2.5g,炒谷芽5g。继服2周。随访1个月,胃纳转佳,体质增强,体重增加,无明显口臭,大便成形、色黄,夜寐安。

按:由于家长添加辅食过多,乳食积滞,日久生热,故口臭、大便臭秽;痰热熏蒸,脾胃运化受阻,故胃纳欠佳;痰热扰神,故浅眠易醒。方选疏肝理脾汤合保和丸消食化积、健脾疏肝,佐以黄芩清热燥湿。盛主任认为,患儿胃火旺,考虑连翘味苦,故去连翘,用黄芩清胃火。二诊患儿热象不明显,脾运渐复,脾气仍不足,夜寐易醒,加用太子参健脾益气、炒谷芽开胃消食、砂仁养心安神。1月后随访,患儿积滞已愈,体质量增加100g。

例2:患儿董某,男,2岁7个月。2022年3月10日初诊:病史:患儿体重偏轻数月,胃纳一般,面色少华,时有腹痛,脾气急躁,夜寐欠佳,无咳嗽咳痰,无发热,无喘息,二便正常。既往史: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史,法洛四联征手术史。体格检查:咽不红,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壁柔软,无腹部压痛。舌淡红、苔薄腻,脉数。治以健脾开胃,平肝助运。处方:炒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柴胡、炒黄芩各6g,炙甘草、蝉蜕各5g,炒白芍、生麦芽、炒山楂各10g,炒枳壳3g,灯心草1g。颗粒剂各1包,共6剂。二诊:患儿胃纳转佳,夜寐安,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腻。前方去生山楂、炒枳壳、蝉蜕、灯心草,加黄连、大枣、制玉竹、温山药。继服2周。随访1月,患儿痊愈。

按:患儿先天不足,家长担心患儿营养不足,喂养过多,水谷停聚于胃脘,不通则痛故胃脘疼痛;津液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少华。土不营木,肝气郁滞,郁而化火,故脾气急躁、夜寐欠佳。方用疏肝理脾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疏肝理脾、健脾开胃。佐以山楂、鸡内金开胃消食,炒黄芩、蝉蜕、灯心草平肝潜阳。二诊患儿积滞已除,肝阳不亢,胃火旺盛,去平肝消食药,加用黄连清胃火,制玉竹养胃阴,大枣补中益气,温山药补脾养胃、补肾涩精。

4 结语

盛主任认为,中土脾胃,生化之源,宜护不宜伐,宜运不宜滞,小儿不宜峻补蛮补,峻补则阻碍气机。在治疗积滞的同时也需要向家长宣教正确的喂养观。小儿应饥饱适宜,防止偏食、挑食,纠正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对乳儿应提供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成分,保护脾胃功能。

猜你喜欢

枳壳胃脘肝气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春季养肝食何“味”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枳壳快速切割器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