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建筑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2023-04-05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三中古建筑校本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张 旺

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1898 年,俄国人在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以后,南岗区、道里区、香坊区等被划入中东铁路附属地,城市规划权被俄国人控制。此后,哈尔滨城市新兴建筑的风格以俄国或欧式为主,中国传统风格建筑极少出现。 1920 年,中国人收回了铁路附属地,成立东省特区, 中国古典建筑陆续诞生。 哈三中古建筑落成于1928年, 是哈尔滨开埠以后第一栋单体最大的中国传统建筑,对于收复城市管理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现为国家二类保护建筑,是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一、哈三中古建筑的风格及艺术价值

哈三中南岗校区的这栋保护建筑为中西合璧混凝土仿古式建筑,经历了1928 年、1954 年两次修建,形成了现在的梯形平面布局。 正门一侧楼体屋顶为仿古重檐歇山式,其余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正门双层翠绿色琉璃瓦房顶、12 根错落有致的红色檐柱、黄色墙体,颜色鲜艳醒目。 琉璃瓦飞檐上附有祥龙雕塑,大门两侧有威严肃穆的一对石狮雕塑,这样的组合彰显着建筑宫殿般的气派和尊严。

屋顶的建筑样式,正脊、垂脊、戗脊上的鸱吻和各类走兽,木制子梁上的套兽、枋椽、雀替,额枋上、窗棂上精致的图案和绘画……这些年代久远的建筑部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与艺术水平。 为了让建筑更加美观,设计师改变了传统古建筑中的某些制式,例如:红色檐柱由传统的等距平面排列,变为非等距错落排列;将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变成音乐般的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将雀替这个建筑部件传统的“横长竖短”的造型变为“横短竖长”,使两根檐柱之间的空间距离更加美观;屋脊上的鸱吻和脊兽根据建筑梯形楼体的造型特点进行设计,因此突破了传统制式的束缚。 梯形建筑转角屋脊上的“三面鸱吻”是传统建筑中不会出现的, 是哈三中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建筑部件,符合建筑自身的需求,也更具自然的美感。

梯形建筑内院的拱形门、圆形水池、长廊、花草树木与仿古建筑,构成别致风雅的类园林景观,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可游可居的空间理念。哈三中古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方式,含蓄且优雅,体现出美学上的藏露之美。

二、哈三中古建筑文化及其在校本课程中的意义

古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载体,是华夏美学、古人哲学思想的载体。 经过梳理总结,目前能与哈三中美术校本课程融合的相关系列传统文化知识有: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纹样、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绘画以及这些艺术形式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和而不同”等华夏美学追求、哲学思想,以及古人崇尚的“吉祥如意”的文化意蕴等。这些内容不仅为美术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提升了美术校本课程的文化底蕴。 外在形态有助于内在艺术价值的体现。 朱楹碧瓦里的“滴水瓦当”,斗拱飞檐上的“祥龙瑞兽”,窗棂上的“吉祥纹样”……在美术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对这些建筑部件内在意义进行发掘与研究,并将这些艺术形式融合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工艺制作设计、中国画等校本课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

古建筑是启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的实体。哈三中古建筑对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识别、鉴赏和创造的过程,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贴近生活的仿古建筑便于学生观察,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识别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古建筑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哈三中美术课程的整体规划以普通高中美术新课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哈三中“普育、个育、卓育”的三级育人目标为依托,站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高度上,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不断进行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 在传统艺术课程构建中,突出传统性、系统性、全员性和选择性原则。 高一开设“传统艺术”美术鉴赏必修课,高二开设书法、国画、篆刻、软陶、版画、素描、综合材料等模块选项课程,每个年度下学期开设剪纸、茶艺、铅笔淡彩等选修课程。 无论是美术鉴赏必修课,还是美术实践模块选项课、选修课都是美术教师自行研发开设的校本课程。 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也是我校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各类课程的结课作品展、大地彩绘等活动。

把握古建筑文化精神内涵,科学定位校本课程美育目标。 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版),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在哈三中古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开设了软陶、版画、国画、综合材料、立体构成等美术校本课程,并进行了系统的实践研究。 现以软陶、版画、国画、综合材料等四门选项课为例,对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实践等具体内容和方法进行简要说明。

(一)基于古建筑文化的校本课程《软陶设计与制作》实践研究

张旺老师开设的《抵挡千年风雨的瓦当——软陶设计与制作》系列课程,结合雕塑和工艺两门艺术的特点,融合了华夏美学、书法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吉祥纹样、中国古代上古神兽样等知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美识别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哈三中历史,欣赏哈三中的老建筑图片,激发学生作为三中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古建筑的审美价值时,引出中国古代艺术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和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合理的价值观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欣赏、触摸真实的建筑部件,还能以这些建筑部件为参考,设计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观察与触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同时也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学生自由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建筑艺术出发,寻找创作灵感:老校区学校正门牌坊上的浮雕、校园围墙上的镂空龙凤砖雕、独具三中特色的木制窗棂图案,都成为学生创作软陶作品的灵感源泉。

(二)基于古建筑文化的校本课程《黑白木刻版画》实践研究

崇宇晗老师开设的《刀木之间——黑白木刻版画》课程,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在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哈三中老建筑与建筑部件,了解哈三中老建筑的历史,用黄墙绿瓦石狮红柱,唤醒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共鸣。 在技艺传承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和认识美术的文化内涵。 努力构建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着重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熟悉的校园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哈三中小院”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丰富创作情愫的主题。 一千多个日夜的默默陪伴,风霜雨雪中安静矗立的小院,对于每一个哈三中的学生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通过对古建筑历史和建筑部件的深入了解, 结合学生的自我情感,使用版画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能引导学生创作出属于哈三中学生的独具特色的版画作品。

(三)基于古建筑文化的校本课程《国画山水》实践研究

姚鸿悦老师的《澄怀味象——国画山水》课程设计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体现出中国艺术由技入道的创作表现特征。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调鉴赏与实践相结合;在技法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审美判断、艺术表现的综合素养;在内容与技法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价值意涵,以及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儒、道、释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课程中给学生展示古建筑、老建筑的名家作品,并与实景照片相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为突出画面形式感、艺术美在构图方式、位置经营、色彩表现等诸多方面所作出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多种构图方式,并画小稿。

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既与创作者的经历、 才情、生活环境等主观因素相关,同时也与客观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性特征有着重大关系。北方的崇山峻岭,成就了李成、范宽雄浑壮阔的“高山大水”,“三中小院”促使哈三中学生创作出包含个人情趣的山水画作品。 在学生创作的前期阶段,教师通过展示大量范画,培养学生山水画构图的形式感觉, 引导学生以山水画的角度去欣赏哈三中老建筑的美。 园林景观般别致的“三中小院”,含蓄优雅的建筑美学都能为学生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独具特色的宫殿建筑形制, 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以线为主的重复排列之美,以其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更符合国画画面形式感的表现。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唯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以及生活环境做到“心物相契”,体悟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而根植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的课程设置,则更能够达到“天人合一”“澄怀味象”的深度,让学生的山水画创作更有意义。

(四)基于古建筑文化的校本课程《综合材料》实践研究

王艺诺老师的《自由之外——综合材料》课程以五大核心素养能力均衡发展为教学目标,在课程内挖掘本地古建筑文化特色,以哈三中老建筑作为创作题材,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材料的新手法、新材料、新思维表现古建筑文化与内涵,焕发古建筑的新魅力。

综合材料艺术的精髓在于摆脱传统材料与思维的限制,创作者需从材料及事物本质入手,以崭新的手法及思路表达个人意图及物象精神。 在课程前期,教师带领学生以身临其境或结合媒体的手段,鉴赏哈三中古建筑及综合材料作品,领略其错落有致、古朴清雅的美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扩宽眼界、愉悦身心,锻炼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核心素养;在作品方案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有新意的个人观点, 面对以哈三中古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分析“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文化内涵,并形成保护与利用、创新与传承等正确价值观,提升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在操作与实践中,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同材料并加以运用,用新锐方式诠释传统文化,加强创意实践和美术表现的核心素养。在国家鼓励大力创新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 综合材料艺术无疑为此方向解锁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课堂中也给予了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最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力量。

在哈三中古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教师们通过对华夏美学、中国古代哲学、书法、建筑、绘画等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对古建筑的感受、观察、模仿,设计并创作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美术校本课程的文化底蕴也愈加深厚。

至此,基于哈三中古建筑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实践探究,方兴未艾,美术课程体系完善工作,任重道远。 课题组成员会继续努力探索,深度挖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课程, 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懂得美并能创造美的人才。

猜你喜欢

三中古建筑校本
想三中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践行“真教育”“大教育”的八年蜕变
——东乡三中发展掠记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中国古建筑
对“一线三等角”问题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