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德育的创新

2023-04-05■邓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湖湘大学生文化

■邓 静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在各类特色课程资源中,本土资源是一个重点内容,将其融入大学生德育培养中,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具备“爱祖国”“爱故乡”的情感。湖湘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湖湘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大学生生活的德育培养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一、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元素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长期的发展中,造就出了特有的湖湘文化,与秦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湖湘地区原住居民与外来定居者共同创造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包括“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当水击”的自信、“实用”的务实品质、“知识与实践统一”的执行力、“永不放弃”的大无畏精神、“万众一心”的团队精神。

(一)深远的人文底蕴

从广义来看,湖湘文化就是生活在湖湘地区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总和。湖湘文化是典型的地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复杂体,既有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也有观念文化和精神文化,既蕴含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与江湖文化,也涵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庙堂文化。

(二)丰富的历史遗存资源

湖南省拥有长沙、凤凰古城、岳阳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衡阳、郴州、永州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省,湖南的“屈子祠”“贾谊故居”“蔡伦祠”“南岳大庙”“群龙兴寺”“紫鹃界梯田”“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洪江古商城”等,均是湖湘历史的缩影。将这类丰富的历史遗存资源融入大学生德育培养中,能够直观展示出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

(三)雄厚的科教实力

关于湖湘教育的发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到了汉唐时期,学校教育正式诞生于湖湘大地,元明清时期,古代教育达到了鼎盛,湖湘教育以其创新、兼容、务实、仁爱的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湖南的综合教育实力更是逐步显著,这也是湖湘地区的宝贵资源。依托雄厚的湖湘科教文化资源来开发高校德育教育课程,能够让广大学子深刻感知湖湘文化的风采,使之产生浓郁的家园情结。

(四)丰富的自然资源

湖南省地形多样,有丘陵、高山、平原、洼地,东、西、南三面环绕群山,北面有洞庭湖,这让湖南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气候。作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鱼米之乡,湖南的水系发达,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水,自然风光多彩,在古代就有着“潇湘清绝地”的美誉。在湖南,还有岳麓山、桃花源、武陵源、洞庭湖、山、衡山、猛洞河等自然风光,将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可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感受自然风光的过程中深刻了解自己的家园。

二、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价值

(一)增强高校的德育人文底蕴

从内容来看,高校德育在方法和内容上整体内容较为宽泛,还可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湖湘文化反映着三湘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将其用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中,能够用真实的案例启迪学生积极探索,比之传统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将湖湘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理性审视湖湘文化内容,挖掘其精髓,能够卓有成效地提升高校德育的人文底蕴。

(二)彰显高校德育教育的地域特色

区域文化来自当地人民的历史创造,能够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相互交融,让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微观化、地方化。湖湘文化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直接性和生动性也正好符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与其他的区域文化一样,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非常鲜明,湖南高校大学生群体充满活力,让湖湘文化的文化秉性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可显著提升德育教育的文化张力,使其更具实效。

(三)助推高校德育教育理论的创新

在长期的改革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取得了突出成果,挖掘湖湘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能够改变各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趋同的状况。湖湘文化是接地气的思政教育资源,能够将思政教育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其更具说服力[1]。总之,凡是能够反映出优秀湖湘文化内容的,皆可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素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均有重要价值,也为湖湘优秀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

三、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理论创新

(一)精选教育资源

第一,要突出选择性原则。湖湘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于大学生生活中,在挖掘文化时,要取其精华,选择性地采用,结合大学生生活诉求来选择优秀、健康、先进的湖湘文化课程资源,结合教学目标落实到大学生生活的细节之中,根据育人要求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素材等。如,为学生讲述湖湘历史名人的故事,在课堂上播放微课视频,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深刻感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选择来满足他们的学习渴望,在此基础上发挥教育作用。

第二,突出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的区别也孕育出了不同的本土课程,在挖掘可用于大学生德育培育的湖湘文化资源时,要具有特色,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可选择岳麓山、桃花源、武陵源、衡山等优秀的湖湘自然风光,红色革命纪念地、湖湘古建筑文化群、红色革命遗迹等湖湘人文景观,湖湘服饰习俗、湖湘娱乐习俗、湖湘岁时节令习俗等湖湘民族风情,湖湘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湖湘特色文化艺术等,这类内容均具备湖湘地域特色,使之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可丰富他们的视野,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艺术熏陶和文化滋养。

第三,彰显包容性原则。对于湖湘地区的文化元素,要以包容的姿态对待,选择其中有价值、有效的文化资源来融入大学生生活领域。湖湘文化资源包罗万象,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挖掘,要挖掘湖湘文化的精髓,在教学时,可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相关的对立思潮,如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帝爱国思潮与封建守旧思想,引导学生从先进思想角度来分析问题。另外,在不同的历史时空,湖湘文化的表现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资源的挖掘上,既要包容传统的湖湘文化,也要包容现代化的湖湘文化,通过多种手段来进行开发[2]。

第四,突出合作性原则。教师是管理者、指导者的角色,是开发湖湘文化资源的核心主体,要具备资源开发意识,掌握科学的开发方法,提升开发能力。学生则是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要使之一起成为湖湘优秀文化的开发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学习,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

(二)优化教育环境

第一,建设思想环境。当代大学生既要有理论积淀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长期以来,在高校教学中,都是以专业素养为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养,表现在湖湘文化的融合上,就容易出现形式化、片面化的问题[3]。因此,要让湖湘文化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需树立多元化、开放化的思想,不能将学生局限在单一的专业教育和技能指导上,而是要从整个社会环境出发,提出严格的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职业人素质,在日后上岗就业后,可成为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人才,可灵活应对各类事件,深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因此,高校教师要从思想上认同湖湘文化的重要意义,将湖湘优秀文化作为日常德育教育的思想保障。

第二,建设校园环境。以湖湘优秀文化来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不知不觉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此,高校可以在公共场合融入湖湘文化。如在校园图书馆的显眼位置,呈现展示湖湘文学的代表作品;在学校宣传栏中,悬挂湖湘文化名片。另外,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内营造勤劳、实干、严谨、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端正学习态度,可定期邀请当地成功企业家开展讲座,组织湖南少数民族调研、湖湘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强化学生的家乡归属感。

第三,营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湖湘文化进高校校园也有深刻影响,要让湖湘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生活,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努力还不够,还需政策的引导、高校对本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顶层设计、当地企业的优待、社会媒体的大力宣传、各类湖湘文化传承活动的举办等。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方可为湖湘优秀文化进入大学生德育培育创设有利条件。

第四,搭建内容体系。在湖湘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是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有效资源,应当将其作为教育重点,包括屈原爱国主义种子的萌芽、胡安国创立湖湘学派、曾国藩创立湘军、谭嗣同主张维新等。湖湘文化中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出了两个特征:一是为家国付诸行动,无论是领导起义还是征战沙场,他们都将爱国兴邦作为己任;二是主张将学习西方、抵抗侵略结合。传授湖湘文化的忧国忧民情怀,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形成忧患意识。

(三)拓展教育方式

第一,转化师生角色。传统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认可并主动在生活中践行,首先,就是要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传统的讲授式方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发展,因此需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要用倾听者、引导者的方式来影响学生[4]。作为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湖湘文化底蕴,不断学习,掌握新知,感受湖湘文化的精神风貌和美学魅力,从中丰富人文知识,涵养个人气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以身作则、知行合一,湖湘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在于内在修养,更要注重外在德行,在讲述湖湘文化时,教师应当做到经世致用、亲自践行、关注社会发展,挖掘文化背后的教育意义,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条件,使湖湘文化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组织实地参观。实地参观是让学生了解湖湘文化的最优方式,利用湖湘文化为代表的古迹、文物来开展教育,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湖湘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可带领学生参观有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让学生与岳麓学子们真实对话;带领学生登上江南名楼岳阳楼,感受范仲淹的抱负;游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品味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的革命萌芽。除此之外,还可参观博物馆、园林等地,这些资源均蕴含着丰富的湖湘优秀文化,通过实地参观,让抽象的湖湘文化具体化,比之受限的理论讲解,更易于学生接受,也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第三,展开课堂对话。教育并非知识的单一传授,而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对学生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真理,成为品德高尚的人[5]。在教育环节中,可为学生打造开放式的课堂,引入湖南的历史事件、艺术成果、英雄豪杰等,通过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激活学生思考。比如,在讲解到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时,可以提问:“你觉得谭嗣同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为学生留出表达时间,通过讨论,升华他们对于家乡的热爱。在讲述“湖湘精神的血性”时,可设置话题——“论湖南人的血性精神?”让学生收集资料,组织一场小型交流会,在资料收集、分析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对湖湘精神的血性有更深刻的感知。

第四,发挥楷模示范作用。三湘英杰在近代历史舞台的活动就是湖湘传统文化的展现过程,深刻诠释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和品质,推动着湖湘文化的发展,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但这些革命先辈依然可发挥出楷模示范作用。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可发挥出有效的示范作用。如,曾国藩在青年时期就严格按照“内圣外王”来要求自己;左宗棠为收复河山做出了不世之功;谭嗣同用鲜血来唤醒广大同胞;辛亥革命时期的黄兴、蔡锷等湘籍革命家们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毛泽东在橘子洲头留下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声,他的一生都在为了理想不懈奋斗……这些湖湘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发挥出此类楷模的示范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塑造人格、完善自我。

(四)完善融合机制

第一,要明确责任体系。为了避免湖湘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片面性和盲目性,高校方面需要构建出科学的责任体系,以大学生生活为核心,根据湖湘文化内容体系来划分为分角度、分阶段的目标内容,让教育活动朝着“从浅到深”“从小到多”的状态来进行,将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位教育人员身上,从资源开发、课程引入、评价反馈到后续改进,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内容、责任主体,建立起相互制衡、以点带面、以面立体的责任制体系。

第二,要采用灵活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方面,需要做到多主体参与,保障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在具体评价上,既有教师,也有学生自己,采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校外评价上,可由社区、学生家长、实习单位共同参与,真实反映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自我评价就是学生在经过湖湘文化的熏陶后,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评价、湖湘文化有无转化为人文精神和具体行动、对湖湘文化的了解是否加深等,这单一依靠外在表现,很难进行准确判定,只有在内外的结合下,才能确保评价的有效性。湖湘文化进入高校校园并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其评价也不是依靠分数就可得出,比之传统强调结果的评价,应该更加重视过程评价,从中来分析问题、找到原因,及时改进。学生的一时表现不能作为评定结果,其品行、态度才是评价时应当注重的内容。因此,评价还应具有发展性,看通过湖湘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实习过程发挥出了哪些品质,在学风上出现了什么变化,在生活中,对人民、国家的关心发生了什么改变,等等,只有通过多种主体的评价,才能彰显出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结语

湖湘文化在湖南境内形成、发展,如今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在长期积淀中,湖湘文化影响深远,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丰富资源,湖湘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培育优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湖湘地区士风民性、地理环境的结合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化、地域化,在多年的发展中,湖湘文化形成了广博的文化体系,其中的精神品质、哲学思想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在高校教育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需求来引入湖湘优秀的传统文化,合理甄选教育资源,搭建出对应的教育内容体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具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提升德育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湖湘大学生文化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