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线上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3-04-05白锦霞程艳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课堂

■ 白锦霞,程艳芬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战略工程,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由于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网络逐渐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1],在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上应做出表率、走在前面。为此,要深入理解高校开展大学生线上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

一、开展大学生线上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完善高校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内在需要

十八大以后,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逐渐被置于空前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做了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部署[2],这标志着理想信念教育已经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党和国家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再次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了方向指引与系统部署[3]。冯建军教授指出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坚持教育方式的常态化[4],而学生在线上进行学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已经成为日常教和学的重要、常规方式;项久雨等学者基于“网络空间业已成为青年自主学习、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但是网络空间信息良莠不齐、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网络舆论纷繁复杂,这给青年理想信念的养成带来不小挑战”的现实,认为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建立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机制[5]。因此,开展大学生线上理想信念教育,是完善高校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内在需要。

(二)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使网络触及世界任何角落,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高校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从1995年“水木年华”BBS开通到2013年“中国慕课元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到“快速发展”的历程,一直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面线上教学。多年的实践表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新时代新形势下,西方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思潮以更多元、更隐蔽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把网络当成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的大学生“三观”尚未成熟、思想先进但鉴别力差、个性鲜明但缺乏定力,如何迅速占领互联网领域正确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当前的大学生线上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显著、在大学生中影响力有待提升等特点,特别是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后疫情时代必然面临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背景下,如何正确了解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提升线上教学实效,使线上教学真正摆托线下教学的辅助地位,成为与线下教学同相并行、协同平等的教育方式,尚需要深入研究。

二、影响大学生线上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线上学习缺少氛围感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教师掌控课堂的目标、内容和进程,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态,被动地学习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差。而线上教学模式,由于时空的阻隔性和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教师的控制力降低,学生除了受环境、设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外,学什么、如何学全靠自觉,有些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就出现了“睡意朦胧刷视频”和“貌合神离听讲课”现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又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教育目标除了传授知识还肩负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教学内容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有时候话语体系生涩,学生难以理解;三是大学生的刻板印象,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偏见,认为假大空、学不懂,不愿意学习。因此,传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无论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还是第二课堂,教师更是牢牢掌控课堂,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程的推进都在课前进行了系统严格周密的设计,讲授过程中时刻跟踪学生的动态并迅速答疑释惑。而在线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虽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新颖的教学形式,但传统模式的优势被削弱,严重影响教育成效。一些同学认为,学习就应该有教室、教师和同学,线上模式中电脑、家长、外在诱惑的客观环境造成一种放假在家学习的感觉,缺少课堂的仪式感和氛围感。厦门大学的线上教学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能力弱,没有养成线上学习的自主习惯,超过60%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线上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6]。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参与感

多年的教学改革研究显示,参与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越多,参与感越强,学习成效越好,反之亦然,这种规律也适用于线上教学。从疫情倒逼的被动到后疫情时代的积极主动探索,从“如何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到“如何提升教学成效”,线上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很多教师已经可以接受并树立了线上教学的理念,但是教学实践却滞后于教学理念,最为重要的表现是教学方式单一,简单机械地将“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移到线上,以现成的线上教学资源、录播和直播讲授为主,学生长时间处于“看”甚至是“刷”课状态,参与感很低。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虽然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第二课堂因为寓教于乐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成为与思政课并驾齐驱的教育渠道。第二课堂打破了思政课教学局限,将教学地点选在操场、宿舍,甚至田间地头、厂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参与,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而在线上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部分教师或是因为技术难题或是嫌麻烦等原因忽视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优势在线上得不到发挥,学生更是缺少参与感。部分同学表示,线上理想信念教育只要看完思政课教师给的视频材料能应付考试即可,没有与教师进行频繁互动,更没有在线上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

(三)线上教育效果评价片面,学生缺少获得感

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来源于学习对自身成长发展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满足,表现为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肯定和鼓励时的欢欣、攻克疑惑不解难题时的欣喜以及考试分数达到预期时的喜悦。从教育者的视角看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通过教育效果评价来实现。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讲授过程中学生的动作、表情等来判断,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渠道,以价值引领为主要目标,更突出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而在线上,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除了采取考试这种结果评价形式外,多采用观看学生学习进度条和消息是否已读来达到,但进度条和消息是否已读都可以通过“让设备学习”的形式达到,因此教师在对学习过程的检查中,经常会有学生以“家中网络不稳定”“没有看到通知”“手机有问题”等理由回复。线上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师无法通过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不能在实践中与学生沟通互动,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教育效果无法得到保障。乐传永等学者对线上教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选择“‘比传统线下教学效果差、质量没有保障’和‘比传统教学效果好、质量有保障’两个选项上的比例几乎持平,甚至前者略高于后者”“有的高校76.43%的学生认为能够掌握40%~80%的知识点,有高校的学生认为对于所学内容掌握80%以上的仅占22.36%”[7]。由此可见,学生的获得感不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线上教育效果的评价还有待提升。

三、提升大学生线上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三个维度思考

提升大学生线上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关键是要回应学生的需求,明确在线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的困难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具体到线上教学实践,就是通过线上教学准备、线上教学活动和线上教学评价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氛围感指教师在线教学时,通过充分的教学准备,营造类似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环境、秩序和礼仪等,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自我约束、调整和督促,真正投入学习;参与感是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有效的线上组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线上教学活动,在参与中提升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获得感指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通过良性的自我和外界评价,体验满足需求的精神喜悦,完成主动式意义学习的转变,进而通过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学习成效。氛围感、参与感和获得感有效呼应了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成为提升线上教学的三个重要维度。

(一)氛围感:通过规则、仪式等营造类似传统教学的环境

一是通过提前的测试保证直播教学不受外界软硬件影响。教师要在每次课程之前进行测试与演练,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等方式,检查师生的网络环境、视频、麦克风是否正常,电话、微信等语音聊天设备是否静音,是否在一个不受外界打扰的封闭环境中,以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是保证仪容仪表、教学场所的整洁。为了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师生要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场所温馨整洁,不要有零食、水杯、手机、玩具等转移人注意力的物品;师生要穿戴整洁、坐姿端正,集中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庄重严肃。

三是塑造鲜活的师生形象。直播教学中,在网络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师生都应打开视频,通过视觉的触动增进彼此情感;网络环境较差或互动时,为了避免陌生头像带来的闪烁感,师生可以将头像换为最能表现自我个性和特点的照片,增进存在感和彼此间的亲切感。

四是通过规则、仪式等营造熟悉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课前师生可以打开摄像头互相打招呼,或者聊聊近期学校的变化和自己的生活等,也可以根据教学安排播放学校上下课铃声,或是在线上组织一些“五四”表彰、“七一”表彰等,或是让学生在线上上演话剧小品启发课程感悟等,通过这些传统课堂习以为常的规则、仪式带给学生惊喜,利用这些情绪渲染,增进学习成效。

(二)参与感: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基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的双重教学目标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因此要综合运用互动讨论、案例引导、情景体验等方式提升互动参与的有效性。

一是要运用简单回应式或者表态式的问题提升课堂参与的热度。如:“你支持这种观点吗?”“你认为案例中女孩的行为正确吗?”“我国应对疫情的实践能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互动可以通过投票的形式进行,简单轻松,保证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逐层深入,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我国应对疫情的实践为什么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面对疫情,我国是如何应对的?”“和国外应对疫情的方式相比,我国有何异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何处?”等三个问题,通过课堂设计和组织,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言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化思维,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分享观点,教师负责引导,最大限度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同时,由于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线上教学也不容忽视。虽然线上的实践具有虚拟性,但互联网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光、影、声、色,甚至VR技术设计、打造和模拟真实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操纵鼠标进入革命烈士纪念馆、登上我国的大好河山、开展线上主题演讲比赛等参与学习,丰富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活力,强化学习效果。

(三)获得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给予全面综合评价

主动学习注重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从中深刻体验学习带来的精神快乐,激发进一步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全面综合评价不仅通过进度条、消息是否已读和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还要在课程进行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等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底气。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生活话题。要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人气投票等形式征集和了解学生希望在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上谈论和解决的话题,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案例的选择和分析,通过学生在线表演、多种形式互动讨论等形式,最终引出课堂所需的原理,达到高大上理论与接地气案例的统一,最终实现原理的升华和知识的深化。

二是与时俱进,改进线上教学方式。虽然线上学习的形式众多,但现实中学生主要以观看录播视频为主,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录播视频过长,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深化;二是缺少课程互动,师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要改进教学模式,压缩录播视频的时间,提升质量,做到小而精,缓解学生的疲劳感;同时要在短小的录播之间加以在线答疑,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提升教学成效。

三是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建立公开透明、全面公平、奖惩分明的线上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考评,如通过明确线上考评细则、对课堂互动进行累计并最终体现在最终成绩上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提升;另一方面,在过程考评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减少学生线上学习的孤独感,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大学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