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思想政治探索与实践

2023-04-05岳丽佳熊良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渔业鱼类育人

■ 岳丽佳,熊良伟,李 伟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我国渔业历史悠久,发展迅速,是世界公认的水产养殖大国,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之一。渔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渔业人才,现代渔业正面临转型时期,对渔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现代渔业急需一批具有先进养殖技术、优秀思想品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水产类高校作为渔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着力培养符合现代渔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渔业技术技能人才。“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是水产养殖技术、水生动物医学等渔业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课程中适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发挥课程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形成。课程团队人员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将其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劳动教养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正确思想素质的形成[1],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和渔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渔业人才。

一、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思想政治的实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渔业人才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本校)渔业专业群学生多为“00后”,其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生活环境相对于“80后”“90后”而言更加优越,且自小便生活于信息媒体时代,信息接收渠道广泛,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很强,在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免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2]。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潜藏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在学生思想素质培养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学生特点和渔业人才需求,课程团队深入研究教学目标,以德育为中心,坚持德技并修,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兼具高超专业技能和优秀思想品质的高素质渔业人才。

(二)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灵魂。针对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兴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乡村振将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劳动教育等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以及课后评价的全覆盖,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线上、线下协同思想政治育人。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态度非常积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实现了传统线下教学优势和线上教学优势的有机互补。由于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对团体协作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之间也能竞技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精神和争优创先的竞技精神,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充实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有效保障。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内容尤其是鱼类检索识别等项目涉及大量的鱼类,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团队仔细搜集、整理以往教学实践中的图文、视频、经典案例等教学素材,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搜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与思想政治素材,不断开发、充实教学资源,深度挖掘其思想元素,将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家国情怀等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充分融入课前活动、课堂授课以及课后延伸中,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将课程资源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

(四)强化过程考核,有效落实德育评价

强化过程考核,增加小组互评,并在课程评价中引入德育评价模块。基于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非常考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团队人员在课程考核过程中特别强化了过程考核,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在每次的专题内容结束后,学生分小组采用PPT演讲形式进行课程汇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并作为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有效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学生PPT制作技巧、演讲口才、科学思维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对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职场。课程团队立足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积极探索德育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融合路径,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环节,有效提高德育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思想政治元素

随着高密度养殖飞速发展,水产养殖病害频发,鱼病复杂程度也不断提升,严重危害了渔业的健康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对水产技术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4]。结合渔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展要求,课程团队对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内容不断进行优化整合,最终将课程内容设定为鱼类年龄鉴定、鱼类解剖、鱼类血细胞的采集与观察、鱼类检索识别、水产品市场鱼类资源调查等五个专题,积极探究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同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深入梳理挖掘各专题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重点培养学生学渔、爱渔、助渔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争先;倡导科学思维,宣扬爱国主义、科学家精神,引领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发挥专业优势,以强技助渔为己任,切实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为现代渔业输送高水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现代渔业转型发展需求,促进现代渔业健康发展,发挥渔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鱼类年龄鉴定

一是“长江十年禁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鱼类耳石上的年轮——培养珍惜时间观念。三是年龄判定——倡导科学思维,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四是我国大黄鱼资源的繁荣与没落——树立正确的资源开发利用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五是耳石打磨处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思维。以“长江十年禁渔”为例,通过观看“长江十年禁渔”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长江鱼类的正常生长繁育,鱼类种类减少、数量锐减、年龄结构趋于低龄化,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十年禁渔,方才有鱼。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渔业专业大学生怎样以实际行动支持长江大保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开发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鱼类解剖

一是鱼类消化器官与食性——科学思维与辩证思维。二是鱼类咽骨“元鼎骨”的命名故事——培养家国情怀,发扬科学家精神。三是学好专业技能,正确进行水产疾病防控——学渔、爱渔、科技助渔,服务乡村振兴。例如,在讲解鲤科鱼类咽骨时,由咽骨为我国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发现,国际上为纪念其贡献而命名“元鼎骨”的故事,倡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宣扬爱国主义,厚植家国情怀。

(三)鱼类血细胞采集与观察

一是采血前对鱼类进行麻醉——倡导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二是血涂片制作与染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是显微镜的发明与应用——科学改变世界,创新精神。四是血细胞观察技术对鱼类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强技助渔,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现代渔业健康发展。例如,通过水产养殖中鱼类疾病处置不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真实案例,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学好本领,筑牢专业基础,服务现代渔业健康发展的理念。

(四)鱼类检索识别

一是中国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中国鱼类分类学奠基人孟庆闻事迹介绍——发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家国情怀。三是白鲟的灭绝——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中国由水产养殖大国向养殖强国的转变——家国情怀,学渔、爱渔、助渔。五是鲤鱼崇拜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信。六是中国观赏金鱼的发展与繁荣,“四大家鱼”的大规模养殖——文化自信,科技强渔。七是卵毒鱼类——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八是外来物种“加州鲈”逃逸进入自然水体带来的生物入侵风险——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以教学子任务鲤科鱼类检索为例,借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鲤鱼崇拜”现象和“鲤鱼跳龙门”“卧冰求鲤”“庄子鱼乐之辩”等中华鱼典故弘扬中华传统优秀鱼文化,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鱼类资源调查

一是市场调查方案的拟定、实施及调查报告撰写——科学思维,探索精神,职业素养。二是水产品市场中的鱼类大部分来源于人工养殖——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强国。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水产品市场鱼类资源调查时,由市场上鱼类大多来自人工养殖这一现象,分析我国水产养殖现状,引发学生关于渔业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强国的思考,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投身实践,强技助渔,为现代渔业发展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三、关于课程思想政治成效提升策略的思考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育人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思想政治的育人成效。因此,提升课程其成效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育人意识,增强教师政治能力。专业课教师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明确专业课程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自我教书育人意识。专业课教师可通过参加思想育人学习、培训、交流等形式有效提升政治育人意识,丰富其育人理论和技能,推动专业教育与价值教育有效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能接受到熏陶,助力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形成,以培养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上同样出彩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自行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主题活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习惯的养成[5]。

(三)搭建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可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寻求多元化教学形式。例如,在传统的线下教学基础上,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将课程思想政治知识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充实课程学习资源,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向学生推荐和课程内容联系密切、富有正能量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思想政治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思想政治育人。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邀请企业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的技能大师、劳动模范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将行业最新理念、新技术及职业道德观念纳入到教学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的有效衔接以及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形成[6]。通过校企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以工学结合方式进行学徒培养,打造实习、实训平台,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以赛促学,并将思想政治元素春风化雨融入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7]。

(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

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自觉性,营造志存高远、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充实校园文化长廊、丰富思想政治主题活动以及邀请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回校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弘扬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

在鱼类识别与资源调查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持久性工作,需要专业课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目标,持续学习研究育人策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育人能力,培养“德高技强”的优秀学子,为现代渔业的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输送更多高水平高素质渔业人才。

猜你喜欢

渔业鱼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鱼类运动会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