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本课程研发的风险问题归因及其改进措施
——以浙江省内100所小学为例

2023-04-03黄子涵南乐艳方欣妍蔡扬扬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校校本评价

●黄子涵,南乐艳,方欣妍,蔡扬扬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教育权力下放和办学多样化改革进程相伴随[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研发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和课程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产生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学校应当定期开展校本研修,强化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持[3]。即便如此,校本课程研发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当下,有关校本课程研发风险的研究却寥寥可数。

小学校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职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智力和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期,此阶段的校本课程研发尤其需要防微杜渐,有效规避课程研发风险,否则将会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埋下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4]。我们通过对浙江省内100所小学的实践调研,从课程研发的三个维度来深度探究小学校本课程的现存风险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目的在有效助推小学校本课程的新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浙江省100 所小学的校本课程。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

为统计小学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与结果落实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采用设问形式设计问卷,对象为浙江省内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实施数量、类别、形式等量化风险问题,方便统计研究。

(2)访谈法

访谈对象为浙江省内100所小学的教师,提纲内容包括学校校本课程实践现状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改善建议等方面,以口头形式采访受访者,了解100所小学教师对于小学校本课程研发的深入了解和看法,打破问卷问题形式单一、答案固定等局限性,全面了解校本课程开设现状,从而对小学校本课程风险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小学校本课程研发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与分析

(一)课程内容框架存在主观性,缺乏科学性

课程框架是对教育内容和进程的安排,作为背景性的参考,是各类教学的依据。各类教学则是课程的实施或具体执行。很多学校在搭建课程框架时为了迎合家长和社会主流的期望,课程框架往往向智育类课程倾斜,学校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较少关注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活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学规律,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5]。调查结果显示,81.58%的学校开设了学科拓展延伸类校本课程,其中,70%的学校开设了人文素养类,62%的学校开设了科学创新类(见图1)。

图1 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类型

由此可见,学科素养类的课程是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重点。学校课程框架的倾斜实际上是“融合生态”困境之下的必然结果。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教育生态长期形成的以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推动下,学校的课程框架制定重点抓“智育之长”,提升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打出学校教学能力的“金名片”。虽然有失科学性,但也向家长展示了最直观的教学成果,这在教育生态中成为一种常态。然而,表面的其乐融融难掩学校框架体系五育失衡的捉襟见肘。进一步调查发现,学校在生活技能类、身心健康类、乡土风采类校本课程方面的开设占比均未能超过55%。教学内容的重心偏移,实际上是课程框架陷入了“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泥淖。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小学在发展五育中常常“缺德”“偏智”“轻体”“抑美”“减劳”,带有主观性的框架导致了畸形的课程教学,最终发展为“片面育人”的局面,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二)课程研发过程:研发流程未能遵循步骤,缺乏规范性

目前浙江省校本课程的研发方式和类型多样,主要以课程选用、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改编等为主,但无论是何种研发方式,都需要注重研发过程的规范性。校本课程的研发应该遵循一定的基本步骤和流程,不同的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因其特殊性,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或规范,但总体围绕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六个研发步骤进行。问卷结果显示(图2),89%的学校表示本校的校本课程研发主要由行政领导负责,84%的学校由教师主要负责,而由校外专家主要负责和家长主要负责的占比最少,分别仅占34%和11%。

监管点设立后珠海局多措并举,严密监控监管点周边水域的渡口,渡船以及桥梁的安全,发扬“敬业、工匠、团队”的精神,每天安排执法人员前往“海趸1556”值守,重点开展电子巡航和对赤粉水道、荷麻溪水道、泥湾门水道、虎跳门水道、磨刀门水道进行巡航检查:“海趸1556”监管点设立以来,共检查船舶1716艘次,检查渡口541次,桥梁水域巡查1141次,开展夜巡56次。随着“海趸1556”监管点的投入使用,珠海局依托该监管点进一步提高了现场监管效率,加大了违章、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了辖区渡口、桥梁、岔河口等重点水域的监管力度,周边水域通航秩序大有改观,未发生重大事故,极大地助力了“平安西江”建设。

图2 校本课程研发工作负责情况

分析可知,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呈现单一化,缺乏规范性,课程研发主体严重失衡,这些都将诱发校本课程风险的产生。课程研发的六个步骤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直线式。国内有学者将课程研发归纳为包含情景分析、确定方案、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善在内的“四步骤”和包含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在内的“五环节”[7][8]。其中组织建立是基础,是否成立课程委员会或相应的课程研发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是判断其规范性的首要标准。当下校本课程研发的主体过于单一,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难以为校本课程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较好支持。分析发现,校本课程研发主体倾向于选择校内教师、领导,究其原因是学校的外聘教师、专家顾问数量少,然而该类失衡会影响校本课程教育效度。当前,学校课程研发的主力军为学校行政层领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校领导与一线教学的脱离导致校本课程专业性不足,趣味性低。同时,随着多样化课堂的推广,校本课程的重要教育功能与教学意义逐渐被认可,很多学校的课程研发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家长的期待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仅仅依靠学校行政领导层作为校本课程研发的主力团队,已成为校本课程深度发展的阻碍。现状分析是关键,校本课程研发跳过现状分析这一步骤,则会出现部分学校还未进行需求评估和资源调查就进行校本课程研发的情况。课程研发并没有建立在扎实的现状分析基础上,规范性将大大缺失。应厘清校本课程研发流程,理解每个研发步骤的意义,遵循研发步骤,从而加强校本课程研发的规范性。

(三)课程评估缺失完善机制,缺乏保障性

课程评估机制的缺失所造成的校本课程研发风险已经逐渐成为学校、教师、家长愈发关注的问题。如何评定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教师又是依据什么进行课堂教学的?这些都是在完善课程评估机制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是课程研发效果及质量监控的核心。如果研发效果缺乏保障性,校本课程不但无法达到既定课程目标,而且也会将课程研发置于不确定的风险当中。当前60%的教师认为学校校本课程存在“配套教材研发不够,研发过程缺乏专家认证”的问题,76%的教师认为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主体偏重学生,缺乏过程性评价”的问题比较严重;在提到“校本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65%的教师表明“课程研发的水平有限”是当下比较棘手的问题(图3、图4)。

图3 校本课程改革面临情况

图4 校本课程现存问题

进一步分析发现,浙江省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的发展较为滞后,且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此外,校本课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区域性的特征,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自主研发和评价的校本课程往往缺乏规范性,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而课程质量和研发效果则需要通过课程评估机制进一步分析体现[9]。学者徐玉珍认为,每个学校研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具体条件不同,因此不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校本课程展开评价[10]。从国家的制度保障层面来看,课程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缺少保障;从具体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不够重视课程评估机制的制定,也没有能力和精力探索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抑或是只关注实施结果,缺乏对过程的关注。

三、小学校本课程研发的改进措施

(一)课程研发内容:选编基于课标内容,融入五育并举的理念

1.把握课标主体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学校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五育并举理念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11]。课标在修改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改变原有学科立场,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学校在研发课程内容时也要快速转变固有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意义以及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课程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体现。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家长也颇为认同。根据调查家长期望的校本课程的结果,87.72%的家长选择了学生兴趣,认为校本课程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84.21%的家长希望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实用性(图5)。

图5 校本课程侧重方向——家长意见

由此可见,学校应当要充分把握课程内容研发设计过程中学生的不协调因素,并能使得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如能将其所学灵活应用于生活场景[12]。课程标准不应该独立于主体之外,把握课标的深刻含义需要让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成长中去。学校在课程研发与内容的创编中要充分考虑课标主体,让校本课程的研发真正起到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作用。

2.新课标之下的观念重构

为打破原有的生态困境,原先的“德育论”“美育论”等都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面临观念重构。各个学科间需要打破壁垒,将五育并举的理念融会贯通在课程体系的每一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13]。五育融合之法的探索可以基于我国教育方针,以劳育为出发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五育。例如,平湖市平湖师范附属小学创新性打造“以劳树德、以劳育美”的校本课程,学校组织教师研究编写了校本读本《我爱劳动》,其中涵盖了包括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在内的96 个具体劳动内容。诸如“果园种植”“绿植美化”“礼仪活动”等活动融合劳育、德育、美育等于一体,是劳动教育带动五育融合发展的典型例子,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试验、思考,在修养心性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素质,不失为新课标之下五育融合的一种新思路。

(二)课程研发过程:遵循项目化的管理,精准规范课程研发过程

1.明确研发初心

遵循项目化管理,首先明晰项目的概念,通俗来讲项目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一个组织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开展的一系列目标明确的活动[14]。在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遵循项目化管理,打造基于项目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一个具体项目活动中自主探索,锻炼思维能力,从而完成各自知识体系的构建,并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用以解决问题。

明确校本课程的研发初心和研发意义离不开课程研发步骤中“现状分析”一步,校本课程的研发目的在于根据现实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不是让学生机械化学习课本知识,而是让他们在面临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遵循项目化管理,精准规范课程研发过程,这就是校本课程研发初心所在。

2.丰富研发主体

校本课程研发工作的负责对象应该多元化,避免当前以行政领导为主的单一研发结构。当前小学校本课程的研发应该遵从家长、学校、学生等多方教育目标及要求,丰富课程研发主体,将当前以行政领导为主的研发主体逐渐过渡到家、校、生三方,多方合作,助力校本课程研发多元化。

3.完善内容设计

一个优秀的基于项目的校本课程在研发过程和内容设计中应重点关注内容的设计,在与课标要求一致的学习目标下,围绕学习的主体学生展开,并且强调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其中思维技能是基于项目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即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关于内容方面的设计应重点关注真实问题环境的创设,在课程框架下,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情境。

4.规范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研发需要考虑学习过程的规范性,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可以借鉴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感。精准规范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以及规范学习过程至关重要。一是确定项目。在课程框架下,学生确定选题,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拟订计划。此过程由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讨论具体计划。三是实践探究。学生根据拟定计划,尽其所能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四是产品评价。教师在评价标准之下给予点评,师生讨论,复盘总结后再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未来的发展走向。五是展示交流,总结汇报。

(三)课程研发效果:CIPP 模式巧妙融入,开展校本课程专项整改

1.坚定课程质量提升的责任意识

教育质量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试金石,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小学校本课程研发效果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研发、教授校本课程的热情,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更将直接影响家长对学校的信任程度。因此,学校应将构建常态化的课程保障体系作为检验和提升校本课程研发效果的重要抓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融入CIPP 评价模式,构建小学校本课程CIPP评价指标体系

CIPP 评价模式是一种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式,该模式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容。对比其他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该模式突出了“评价的目标不在证明,而是改进”的理念,与校本课程质量评价有较强的适切性。

依照校本课程的特殊性,选择CIPP 评价模式,可以创新性地打造小学校本课程CIPP 评价指标体系。小学校本课程CIPP 评价指标体系从开展环境、资源投入、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等四个方面对小学校本课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突出评价作为课程持续改进的工具性作用。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评价活动的实际情况,采用百分制打分与评价主体评语相结合的形式制定评价标准。为弥补评价标准的不足,评价主体还需运用语言描述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实施校本课程专项整改工作

课程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校本课程的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对学校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也并非在于为各个小学评分定级,而是为了促进学校提升校本课程研发质量。因此,当地教育局可以联合当地各个小学定期开展校本课程评价考察与评估,将考评数据纳入考评状态数据库,着力提升校本课程考评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为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敦促小学进行校本课程专项整改工作。在学校完成校本课程专项整改工作后,当地教育局应当定期对各个小学校本课程的改进工作进行复核,有效保障学校校本课程教育质量的内在稳定和不断提升。

四、总结

小学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发布再到落实的过程始终是成果与风险相伴而生的过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对重点人员的调查访谈,发现校本课程存在一定研发风险,其中包括校本课程存在研发内容缺乏科学性导致课程教学目的模糊问题,研发过程缺乏规范性导致课程开设目标失衡问题,研发效果缺乏保障性导致课程质量低下问题等。通过对比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出三条建议,发现正视校本课程的研发风险并深入贯彻五育并举等教育理念,利用项目化管理规范研发过程,运用CIPP 模式构建校本课程评估体系等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校本课程的研究质量,实现学科平衡,明确目标方向。

在充分了解浙江省内100所小学的落实情况和质量差异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小学校本课程的开设的科学性、真实性、广泛性,有利于推动课程内容合理化、方向平衡化、结果有效化,从而有效发挥校本课程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小学校校本评价
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小学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有效实施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美国小学校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