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用科技拯救生命的故事

2023-04-02买佳豪

中国医院院长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爷病房广东省

文/本刊记者 买佳豪

如果你能给科技以生存的空间,那么科技将帮助你拯救更多生命。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智能救护车正在抢救患者。

2023年1月9日,69岁的潘大爷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的挑战。

这本该是一个平和的上午,冬日温暖、云淡风轻。还有一周多的时间农历春节就要来临,广东省海珠区江海社区家家户户都在为了迎接春节而做着准备,贴春联、买年货。上午10点35分,潘大爷被门口的一串爆竹声炸醒,突然睁开了眼睛的他感觉到一阵强烈的胸痛,紧接着就是呼吸困难。完了,不会是“阳”了吧?他这样想,摸索着拉开了床头的抽屉,拿出自己常备的急救药,没等将药拿出来,手一抖,急救药撒了一地,听到屋内动静的老伴急忙赶来,看着脸色逐渐泛青的潘大爷,她慌乱地抄起电话,拨通了120。

接到急救通知的,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东省二医”)。“当时我恰好在急诊室值班。”副主任医师王振利回忆称。医院接到急救通知后第一时间出车,作为随车医护,王振利拨通了潘大爷家里的电话:“我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请问患者现在是什么情况?”“状态不太好……”电话里的声音颤抖着,断断续续还伴随着轻微的抽泣声。“你不要慌,慢慢说,告诉我患者的姓名、年龄、症状。”王振利冷静且一字一顿地说着,与此同时,他打开了车里的车载平板电脑,快速地用手指轻触屏幕,仅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广东省二医的院内智能屏上,就出现了患者潘大爷的全部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以及患者目前症状等。

当救护车车门打开的那一刻,潘大爷的老伴瞪大了双眼,愣愣地站在原地。心电图、POCT、远程心电、电子手环,她根本不认识这些设备,但那种直击面庞的科技感令她至今记忆犹新。患者上车、佩戴设备、进行检测,来不及反应,在王振利的一番操作下,潘大爷的检测数据就已经传输到了院内。

11点,潘大爷下车,正午阳光斜照在69岁老人沟壑纵横的脸上,站在身旁的老伴却早已泪眼婆娑。这真是太幸运了,没有多余的检测,不用排队挂号,潘大爷下了车后就直接被送往急诊科抢救室进行专科会诊治疗,一切都是刚刚好。她不敢想象,如果不是广东省二医接诊,他们夫妇还要经历多少步骤才能顺利入院。

得益于广东省二医医院智能体,潘大爷跑过了时间。据王振利介绍,这只不过是广东省二医智慧医疗场景化应用的冰山一角。

从2019年至今,广东省二医通过医疗智能体拯救了许许多多像潘大爷这样需要和时间赛跑的患者,创造了许多的医疗奇迹。但或许“潘大爷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这奇迹的背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

一个大胆的决定

时间倒回至2019年年底,广东省二医党委书记田军章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华为集团合作,构建医疗智能体,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院。

彼时,新冠感染刚刚暴发,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应急医院,广东省二医承接了广东省政府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的项目。在此时决定构建医疗智能体,不仅意味着要接受近3年的新冠感染考验,更意味着项目建设风险陡增。

2019年,数字化建设在全国各行各业形成了“风潮”,在医疗卫生领域,则体现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建设。数据显示,2018—2019年近60%的医院开通了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涵盖预约挂号、结果查询、费用支付、轻问诊、药品送递、患者随访、慢病管理等(见链接)。但许多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多停留在局部领域,或在某一科室引进一个系统,或引进一批智能机器人,并没有在顶层设计方面提出全面性的解决方案,最终导致智慧设备场景使用成碎片化状态,各种智慧应用之间没有关联,反而带来新的不便,就医体验感大打折扣。

但原因也是客观的。当时,一套智慧医疗设备的引进成本并不低,不仅在于设备成本,更多的则是与医疗模式匹配的运营管理成本陡增。一套设备的引进尚且如此,何况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引进一批智慧设备,其需要克服的难度将呈指数级增长。

许多医院的领导者对此望而却步,但田军章却不这么想。从2014年第一家互联网医院落地广东省二医,到数年来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的医院整体效益递增,这些成果让他看到了医疗智能体的整体性价值。“你要给科技以生存的空间。”田军章回忆称:“作为医院的决策层,我们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看到前期投入的成本,更要将目光放得长远,看到智能体其背后的价值。”

2021年3月,虽然院内依然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在经过田军章和医院领导层的多次沟通后,广东省二医最终与华为、电信等合作伙伴携手打造了全国首家全场景智能医院。

无限风光在险峰。“如果没有当初田书记的当机立断,或许就没有今天潘大爷的顺利救治。”王振利说。

建设真正的智慧医院

如果潘大爷夫妇有幸能够参与到当年田军章的决策时刻,他们一定会“用脚投票”表示支持。

“心梗。”因为有前期大量的数据分析,在潘大爷进入急诊科抢救室不久后,会诊专家便得出了结论,这要比传统医院快出近一倍的时间。随后,王振利马上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启动胸痛绿色通道,急诊科、心内科、介入科等科室胸痛平板立即收到绿道提醒,各科室立即做好接诊准备,医生与家属沟通患者情况后家属同意介入治疗,随即推患者前往介入科手术室治疗。而这一切,都被潘大爷在救护车上时所佩戴的智能手环“记录在案”。

1个小时的手术后,潘大爷成功离开手术室,被推往心内二科智慧病房住院观察治疗。

病房里,智能机器人、智护屏、智能手环、护士手表、智能输液器、门口屏、床旁屏、床前屏、走廊屏等高科技一应俱全。潘大爷手腕上的智能手环既可刷门禁,也可核对机器人发药信息,实时接收各类检查结果。一旦出现跌倒或身体异常危急信号,智能手环会马上向医生护士的移动终端发出报警信号,医生护士收到通知后,即可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

不仅如此,在潘大爷床边的输液袋上,还有一个被称为“智能输液器”的电子设备,据医院信息科主任连万民介绍,这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临床上的一个应用,实时监测输液速度、剩余时间等信息,输液快滴完时会自动发出提醒,提示护士及时过来处理,进一步保证医疗安全,让患者、家属安心。“我不用每晚盯着输液器,可以安心睡个踏实觉了。”潘大爷的老伴边打哈欠边说。

离开潘大爷,王振利还有一项任务是要到智慧病房的重症监护帮助患者家属通过VR设备进行探视。王振利小心翼翼地将智慧手推车推到重症监护病房里,车上配置VR摄像枪、一体化智能主机、麦克风、音箱等设备。而家属坐在另一个房间,通过VR设备进行探视,听他讲解病情,一切如在眼前。

“智慧医院并不是口号。”王振利说,从2019年至今,智慧医院里的所有设备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整体磨合,各个智能设备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包括设备的使用人员。据介绍,广东省二医全场景智能医院第一期投入使用5大场景,涉及医疗、护理、教研、管理等方面。“全场景智能医院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医院的概念与认识。它有一个高度发达、不断升级迭代的‘智慧大脑’,可实现多场景协同应用,全方位智能管理。患者一进医院,就能感受到极具科技感和智能化的就医体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瞿红鹰这样说道。

智慧大脑

全场景智能医院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医院的概念与认识。它有一个高度发达、不断升级迭代的‘智慧大脑’,可实现多场景协同应用,全方位智能管理。

局部or 整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智慧医院的建设当然也伴随着一些“阵痛”。

最大的挑战,来自科技和人的冲突。即便是整体智能化的改造,但对于刚开始进行建设的广东省二医来说,这也是一道不得不面对的“必答题”。

老庞在2020年过得并不舒服。因为在广东省二医决定引入物联网智能体系统后,负责标本传输的他就不得不从与人打交道变成与平板电脑打交道。熟悉医院管理制度的人都知道,作为医院诊疗的一个环节,血样采集标本传输的工作,医院通常都会选择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负责,55岁的老庞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20年的经验了,怎么传输,怎么与人沟通等早已相当熟稔。但系统的引进,着实令他有些局促。这糟糕透了,盯着平板上的按键,老庞几次抬起手又几次落下来,更为尴尬的是,有一些操作界面上显示的是英文,但他的英文水平并不优秀。这要比和人直接对接麻烦多了。无奈的他只能求助于旁边的年轻助理医师,这让他感到有些丢脸,老庞从心里对此感到抵触。

老庞的遭遇只是智慧医院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一个缩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连万民不得不多次对其进行教学,并且与其对应的企业沟通。但在连万民眼里,这都在意料之中。“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科技一上来就能和人员进行完美衔接。”他表示,科技是理性的、冰冷的,但人确实是感性的、活生生的,这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对立,“你能想象当你每天的工作对象从人变成机器人的场景吗?它不会说笑、不会变通,即便足够智能,也不大容易成为你的‘朋友’。”连万民说。

但对于更多的医院而言,科技和人的冲突则表现得更为直接——你经常可以看到,在一条本就不宽敞的医院走廊里,智能送药服务机器人与患者争抢道路;一间本就不大的医院电梯里,一旦智能机器人进入,那些在电梯口已经排了半个小时的人就只能接着等下去。

不仅如此,许多医院的诊疗环节并不能做到智慧医疗的环环相扣,作为一个孤立的智慧设备,它们在医院的存在多少会有些“画蛇添足”。

“这就是顶层设计没有做好,只在局部进行智能化改造而没有考虑全场景打造的问题。”连万民表示,医院的智能体打造,是一个整体性的安排,绝不仅仅是某个局部环节的改变,从大的层面而言,这样的改变应该是能够颠覆目前国内医疗流程环节的一个动作。

如今的广东省二医,已经走过了“阵痛期”,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多个智能化设备之间的衔接,更完成了医院流程管理、制度设计以及人员调整的内部磨合。说起这些,连万民激动地表示:“这一切都得益于田军章书记当年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对此,田军章表示,从整体视角出发,从顶层设计入手,就是给科技以自我生存的空间。如果你能给科技以生存的空间,那么科技将帮助你拯救更多生命。反之,你就只能在科技与生命的不断拉扯中受挫,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未来医院在家庭

下一步,潘大爷可能会作为广东省二医智慧家庭病房康复训练计划的人员之一,被安排提前练习如何使用智慧家庭病房,更好完成从医院病房到家庭病房的系统化过渡。

2022年8月,广东省二医建设的全国首个智慧家庭病房正式亮相。据连万民介绍,智慧家庭病房相当于把病房“搬”到了使用者家中,跟普通病房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基于华为鸿蒙系统生态,融合了适老化设计、全屋智能以及医疗物联网,打破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了所有数据互联互通,统一接口、统一平台管理,同时联通家庭与医院两端的数据,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营造一个智能、轻松、舒适的居家疗养空间,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智慧健康服务。

而这,则与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才有在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的讲话不谋而合。会上,王才有表示随着技术发展,数字化将融入诊疗全过程,会使得有些医疗活动可以从医院转移到家庭。通过数据空间的连接,医生可获取完整的逻辑链条信息,医疗服务自然可以进一步下沉到社区,下沉到家庭。

1 医护人员正在帮助患者调试智能输液器。

2 患者坐在智慧家庭病房的座椅上休息。

在智慧家庭病房中,潘大爷醒来,可站在体脂秤上,测量心率、体重、体脂率、基础代谢率等基本体征状态,开启全新一天的康养旅程。使用卫生间时,智能马桶会对他的尿液进行分析,评估是否出现异常指标,智能座圈会监测心率、体脂、如厕时长等数据。到了服药时间,智能药盒就会亮起提示灯,弹出适量的药丸给潘大爷服用,并自动生成服药记录。到了睡觉时间,潘大爷可将智能病床调到合适的倾斜度,并调节室内的光线和窗帘遮阳度。在睡梦中,智能床垫、智能枕头会自动监测其睡眠时的心率、呼吸率、体动频率、体重变化等指标。

未来已来。作为一个69岁的老人,潘大爷的生命不仅因为科技而得到了拯救,而且还将因为科技而得到延长。王振利与老人一起坐在智慧家庭病房的长椅上,夕阳的晚霞再次划过他们沧桑的脸庞,勾勒出了一条生命与科技和谐共生的线条,随着夕阳的缓慢移动,线条正在逐渐延长。

猜你喜欢

大爷病房广东省
我们班的“大爷”是个谜
更正
酒大爷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周大爷终于同意搬家了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
广东省今后5年将投7226亿建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