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地三摇篮”推动吉林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03-30吉林省社科院调研组

新长征·党建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吉林省红色

吉林省社科院调研组

吉林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发展过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红色资源和不朽的感人故事。“三地三摇篮”是对我省红色资源的集中凝练和概括性表述,它彰显了吉林大地的历史底蕴,丰富了我省地域文化内涵。全省各地要坚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通过打造红色旅游“示范样板”,实现“红色旅游”向“红色经济”的转变,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经济工程、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更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推动旅游行业复苏,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開拓国内市场,助力旅游行业复苏

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从2004年到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资源不断扩充,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到14.1亿。由此可见,红色旅游在国内的关注度不断提升。2021年5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提倡大力推动红色旅游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建党百年”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成为最热门的旅游活动之一,有效助力了行业复苏。

(二)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吉林省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迹、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等。红色旅游景区将鲜活的革命史当作历史教材,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通过活化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展示革命文物,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三)保护文化遗产,建设思想文化阵地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四)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中小城市发展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约占八成的景区都在中小城市。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革命老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推动中小城市发展、刺激中小城市消费迭代有积极作用,能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有效促进村级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一)红色资源基本情况

红色资源较为丰富。根据2021年红色旅游资源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现有红色旅游资源1556处,分为8个主题。其中,抗日战争主题325处,解放战争主题63处,抗美援朝主题12处,工业遗产主题164处,警示教育主题110处,新时代精神主题81处,烈士纪念设施主题743处,其它58处。优良旅游资源单体605处,占总量的39%。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是我省红色标识“三地三摇篮”的重要支撑。

红色资源特色鲜明。抗联旧址是吉林省的核心红色资源,见证了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四战四平、四保临江等遗存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扭转东北战局、推动全国解放的光辉进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拖拉机厂等“一五”时期遗产承载了新中国建设时期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功绩,是我国革命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典范;以黄大年、郑德荣等为代表的楷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革命精神;伪满旧址、丰满万人坑等警示类遗产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重要见证。

红色资源体系完整。吉林省红色资源遍布全省各地,能够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吉林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的全历程,涵盖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时期。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构筑了吉林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二)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17年才正式明确职能划归原省旅发委,同年底红色产品第一次进入旅游市场。但此后发展较快,截至2021年底,4年间累计接待游客3305万人次。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旅游联合发布的《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介绍,我省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热度涨幅196%,位列全国第三。“三地三摇篮”等红色目的地拉动吉林省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红色旅游发展体系基本形成。2021年,吉林省完成了全省红色旅游资源专项调查,建立红色旅游资源名录,红色资源底数进一步明晰。编制《吉林省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纲要》《吉林省东北抗联文物保护专项规划》,修编《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红色旅游发展顶层设计。“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0.836亿元,支持四平战役纪念馆等6个红色旅游项目,展陈水平和革命文物保护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8处16个景区,A级景区7个,其中5A级1个、4A级3个、3A级3个。

红色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2021年,我省23处红色资源入选国家“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首次设计、推出“吉林省百佳红色旅游地(旧址)”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广大群众提供权威名单和生动教材。围绕红色文化主题,以舞剧、京剧和电影形式突出展现创作杨靖宇系列作品,并推出电视剧《民族记忆》等优秀文艺作品。其中京剧《杨靖宇》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提名奖。

红色旅游品牌建设加速推进。吉林省推出“三地三摇篮”红色名片,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加强红色旅游主题宣传推广,组织省内外重点媒体、旅游达人开展红色旅游专题采风活动,初步形成了长影旧址博物馆、长春一汽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开展“初心如磐”五大主题系列活动,历时半年时间,包含红色旅游推广、百课开讲、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等多项内容,为建党百年营造浓厚氛围;连续三年举办“红色旅游行·大学生筑梦之旅”系列活动,形成富有吉林特色的红色旅游活动品牌。

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作用明显。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涌现出在全省具有示范意义的红色脱贫典型村。长春市九台区土门岭街道马鞍山村深度挖掘红色资源,與民宿、庭院等经济形式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仅2020年,全村就实现红色旅游收入上千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通化县兴林镇采取村集体、贫困户入股红色旅游景点河里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的模式,获取利润分红。汪清县红日村打造了以“两馆一园一居一校”为主体的、延边州唯一的村级现场教学基地,有效地促进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三)红色旅游市场分析

红色旅游消费群体年轻化。红色旅游的一个较显著的变化是年轻人渐成主力人群。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发挥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红色旅游。目前,党员和青少年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客群,并成为红色教育的重点对象。据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纳入统计的370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党员干部近5千万人次;《2019红色旅游趋势报告》显示,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其中,14岁以下的中小学生占比5.4%,20岁至39岁青年群体占比57.3%。由此可见,红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

红色旅游市场需求波动明显。红色旅游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与国家重大事件和年份关联度很大,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趋势,并表现出有较强的周期性特点。红色旅游的需求波动大于传统旅游业,和国内多数地区一样,吉林省红色旅游高峰期主要集中在纪念日前后和黄金周期间。市场的需求波动会对红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何使得红色旅游经久不衰、保持小范围内波动需要格外重视。

三、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旅游管理体制不明晰

红色旅游管理分散,条块分割。我省红色资源主要由文旅、退役军人事务、林业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头管理,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对红色旅游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省红色资源开发规模和深度与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红色旅游资源不能形成良好的统一规划、开发、包装、宣传,大大削弱了旅游建设与开发的推进力度,不利于扩大和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二)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

吉林省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红色符号,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吉林省最具代表性的杨靖宇东北抗联红色品牌在影响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2020年红色文化型景区品牌50强榜单中,我省仅有四平战役纪念馆一处上榜,位列第20。吉林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数量较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三)红色旅游市场化进程艰难

一是市场吸引力不足。目前,吉林省红色资源主要承担教育功能,大部分客源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对游客吸引力不强,市场化程度较差。二是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投入基本来自政府部门和相关国有企业,缺少大资本进入。全省各地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中红色旅游资金占比很小,有些地方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三是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历史原因,革命遗址遗存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道路不畅,电力供应不足,通讯配套设施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旅游景区作为“增长极”拉动景区周边经济增长的能力。

(四)红色旅游产品开发趋同

目前,我省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于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的展示基本限于纪念馆、展览馆、旧居展示等传统方式,几乎都是由纪念碑、陵墓与纪念馆组成,观光内容多为静态、文物的陈列与展示,多地都将抗联密营的发掘和复原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但缺乏创意和特色,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运用不够广泛,没有准确把握游客的特点和需求,难以适应红色旅游多样化、年轻化、沉浸式发展趋势。

(五)红色旅游集群效应不强

尽管我省红色旅游与其它优势传播资源间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总体上仍然难以“独挑大梁”。我省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点)缺乏市场化手段,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较少,“红色旅游+”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较少,对于互联网+、IP打造仍欠缺方式与方法,自我造血能力与促进居民增收致富、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待提高。此外,我省红色旅游区域集群效益不明显,与陕西、湖南等热门红色旅游景区合作不够紧密,红色旅游资源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六)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吉林省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地方缺乏对红色文化更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与保护,而成熟的专业研究机构、人员较少,存在着研究思路单一等问题。研究重点多数还停留在资料的征集和整理上,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传承、红色精神的领悟、历史经验的总结等深度研究、内涵挖掘、针对研究偏弱。

四、 以“三地三摇篮”推动吉林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红色资源是吉林省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是吉林省发展、崛起的不竭动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打造“三地三摇篮”精品红色地标,以红色资源开发撬动文旅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理顺管理体制,注重统筹协调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随着红色旅游规模、数量、增长幅度和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扩大,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建议市区联动、形成合力,对我省红色旅游所涉全部地域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宣传,打破行政体制、条块分割的壁垒,推动红色旅游健康发展。要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制定吉林省红色文化旅游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形成省市区权责分明、统筹得当、运转协调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旅游发展机制。要赋予吉林更多英雄元素,以“三地三摇篮”为重点,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地标城市,将吉林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红色教育融入吉林省抗联、抗战、抗美援朝大环线。要提升吉林省红色旅游服务功能,做好红色产品升级,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梳理并推出精品红色线路。

(二)深挖红色资源,助推文旅发展

凝心聚力,深化研究,持续把“三地三摇篮”承载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挖掘好、整理好。“三地三摇篮”是重要的红色资源,是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省应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整合水平,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针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重大问题研究、沟通、协商、合作机制,强化业务指导,规范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合理确定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力度、次序和方式,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夯实“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挖掘利用基础,纵深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化、产品化、市场化,在产业发展、兴村富民、乡村规划等领域走出一条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特色之路,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

(三)加大投资力度,形成融资体系

政府需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统筹使用文化旅游等资金。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投入的平衡性,加大对乡村红色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设立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断完善各项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交通、餐饮、住宿等条件,加强游客中心、智慧服务等建设。二是优化投资环境。构建多样化融资体系,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成立旅投公司,依托现有投资公司,注入红色旅游资源,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吸引集体、企业、个人等进入红色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红色产业链发展格局。向政府和银行争取金融支持,为民间资本提供政策性贷款,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四)积极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融合

积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把吉林省各地红色资源衔接起来,形成特色红色路线,办好吉林省红色旅游博览会。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以“红色旅游+”产业融合为导向,助力革命老区转型发展。强化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联,以市场为导向,创建一批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乡村、小镇,在注重发挥红色旅游政治效应、社会效应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红色旅游与产业、科技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红色剧目、红色文创等多元形式,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着力探索红色游、冰雪游、全域游,将红色文化与多要素相结合,培育吉林省红色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點,将其打造成带富一方、发展一方的重要资源。推进“研发+”,在文旅厅下设立文创产品研发联盟,与故宫文化创意中心建立常态化联系,与省内开设文创专业的高校建立常态化联系,在高校设立一批“文创服务室”,资助一批以产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课题”。

(五)用活数字科技,丰富产品供给

加快发展新型红色文化和旅游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演绎产品等新模式,开发国际性、前沿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族群,如演艺、游戏、设计、赛事等。加快省内文博场馆与景区资料的共享,加强景区的实景化嫁接,打造虚拟形态的互动体验、沉浸式体验、5D体验等交互体验,将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红色旅游有机融为一体,将红色精神转化为“看得见的历史”“可穿越的历史”,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对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方式,将“红色风景线”连点成线。实施数字化城市记忆工程,建立吉林省红色文旅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设立吉林省“红色旅游重点宣传项目库”,上承国家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平台。实施红色旅游服务智能网络平台升级工程,将红色旅游纳入全省旅游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对红色景区进行动态监测。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红色氛围

以“三地三摇篮”景区景点为轴心,以红色文化场馆开放、老街古巷亮化、塑造演艺公园、美化沿江景道、创建休闲街区等方式烘托红色文化氛围。整合四平战役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长春电影制片厂、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等旅游资源,委托第三方策划团队,高起点创意、宽视野策划、大手笔设计,产生进入老城就进入红色旅游大景区的效果。同时,深度挖掘东北抗联等红色故事,设计多条连贯的游览线路向“三地三摇篮”等红色景区延伸,逐步形成“红色+古色”“红色+绿色”,点、线、面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旅游价值。组织省内红色文化旅游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国际旅游交易会,设置红色旅游展台。提升渠道性推介能力,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等,做好红色旅游推介文本,规划国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市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策划组织,积极创作红色影视、红色动漫、红色舞台艺术作品等,并不断匠心创排和打磨提升,擦亮红色品牌。打造“红色文创”IP形象,研发实用性强、高质量、高替换率的文创产品,发挥品牌传播功能。提升人际传播能力,做好留学生群体与在吉外国人员的红色文化旅游传播,鼓励旅游达人、名人名家名导在线上平台开设探游红色经典与红色资源相关栏目,提升红色旅游的国际传播到达率。

(七)探索育人模式,培育旅游人才

在全省创新推出特色村“旅游经理人”岗位,组团招聘专业人才从事乡村旅游专业管理工作,实施“选育留”三位一体全过程管理,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专业人才直通特色村、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三赢”局面。通过招商引进优强旅游企业,吸引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举办全省星级旅游饭店行业从业人员技能大赛,组织全省文旅系统干部举办文旅安全生产、疫情防控、文旅执法综合视频培训,培育中高级旅游人才。进一步加强全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服务态度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旅游学院学生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导游理论知识学习和现场实操实训,为旅游产业储备人才,提高“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抗联故事”水平。进一步加强文旅志愿者队伍建设,结合大数据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和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开发线上全线路智慧导览、实景导览、线上讲解等数字服务产品,提升文旅志愿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赵    鹏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吉林省红色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红色是什么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