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说笔法 讨论主题理解

2023-03-28刘慧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散文化伏笔笔法

刘慧芳

《猫》选自郑振铎的《家庭的故事》一书,这本书一共16篇,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之间,是一部以写实为主的短篇小说集。《猫》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同时融合了小说和散文的双重特点,既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同时又运用了小说的笔法。本文重点讨论作者是如何运用小说笔法,如何进行散文化抒情以及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一:小说的笔法

在探究文章写法之前需要对课文的脉络作简单梳理,文中主要讲述了三只猫的经历,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这只猫身上带有雪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这只猫很活泼,我们称其为“相伴的小侣”,可惜这只猫后来病死了,为了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这只猫浑身黄色,性情比第一只猫更活泼,也更有趣,我们都很喜欢它,称其为“亲爱的同伴”,不过这只猫后来丢失了,我们一家人都很伤心,自此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是拾来的,毛色很白,但是不好看,很瘦。这只猫很活泼,但是博不起我们的喜欢,我们称其为“可厌的猫”,因为怀疑它对养的芙蓉鸟干了坏事,后来这只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而“我”也发现了原来吃芙蓉鸟的并不是这只猫而是一只黑猫,第三只猫蒙冤而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篇课文构思十分巧妙,其小说笔法首先体现在作者十分擅长设置伏笔,比如说作者写到第一只猫忽然变得十分消瘦,其实在这里就已经预示着这只猫将会生病甚至死亡。同样的,写第二只猫生性十分的活泼好动,且丝毫不怕生人,“我们”都为它这种性情所担心,担心它有一天被抓走,在这里其实已经预示着这只猫将被抓走的命运。还有写第三只猫的时候,提到它并不招人喜欢,而且总是喜欢凝望着鸟笼,这个细节为它后來被冤死埋下了伏笔。(“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看文写到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对下文即将出现的事物或人物起着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也可以说是为后文情节埋下的伏笔或线索。)

教学重点二:散文化抒情

除了运用小说笔法外,作者还进行了散文化的抒情。在文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我”虽然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其强烈的情感流露在朴实的语言中,极具感染力。我们可以看下面几个例子。

文中写到第一只猫外形的时候是这么写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猫比作是“带着泥土的白雪球”,其中“滚”字很好地表现了小猫的活泼可爱,我们也可以从此处描写中感受到“我”对猫的无限喜爱之情。又如芙蓉鸟被咬死后,我们都去“追查”第三只猫的踪迹,怀疑是它谋害了芙蓉鸟,文章是这样写的——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来用在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的身上,显得十分生动形象。说这句话时,因为“我”主观上认为第三只猫就是凶手,说其“畏罪潜逃”,是在表达心中的愤怒之情。又如课文的最后写道:“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对猫的态度比作了针,其中的“刺”字表现出了“我”的悔恨之深及遗憾之深。

作者正是用了小说的笔法和散文化的抒情,将小说的写法和散文的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向读者细腻而又生动地讲述了养三只猫特别是最后一只猫的经历,表达了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内疚。这两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

教学重点三:主题的理解

对于主题的理解,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课文的主题是为了表现作者严于律己和自省的精神,其他同学提出了质疑:“那写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有什么用处?是不是可以删去呢?”对此同学进行了回应:作者所写的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都非常地活泼可爱,而第三只猫既肥壮又丑陋,与前面两只猫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去写前面两只猫带来的快乐,结果这两只带来快乐的猫要不是失踪就是死亡,如此看来,第三只猫样貌丑陋,应该既不招人喜欢,也没有不怕生人,应该不至于落此结局吧,结果第三只猫竟是被“我”冤枉而死。于是“猫”经历的悲剧命运所形成的悲剧色彩在情节的对比中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带给读者不小的震撼和冲击,与失去美好事物之痛相比,内心的悔恨也变得更为深刻,更加发人深思。

对此,其他同学也进行了反驳,其从第三只猫的外貌和性格入手,进而分析这只猫不幸的原因,再进一步总结主题。第三只猫显得十分的丑陋,而且又天生忧郁,这样的猫很不招人喜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人们的主观臆断,导致了人们仅凭借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对这只猫加以处置,由此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事实上在现实之中,这样以貌取人的事例也不少见,这样根据亲疏远近主观臆断的事情也不少发生。

总体而言,小说的笔法、散文化的抒情和主题的理解是《猫》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重点解析这三方面,有助于教师课前有的放矢的备课和授课时深入的讲解,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猫》一文的主题和课文的艺术特色。

猜你喜欢

散文化伏笔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探究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新闻散文化写作探究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