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3-03-27林华雪

医疗装备 2023年5期
关键词:腓总肌电图标准化

林华雪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莆田 3511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尚不清晰,多认为与高血糖所致的代谢紊乱、血管氧化应激损伤等有关。DPN 容易引发肢体麻木、灼热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据报道,糖尿病患者的DPN 发生率高达11%以上,且DPN 发生率随病程的延长逐渐增加[2]。DPN 疾病早期无显著临床表现,仅有25%的患者可能伴有神经疼痛;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能会累及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DPN 主要表现为神经病变,而采用肌电图测定肌肉情况,利于评估疾病发生风险[4]。F 波是指运动神经受超强刺激后向前角细胞后逆向传导,而部分细胞被刺激后回返放电,且其支配肌肉记录晚潜伏期复合肌肉的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5]。相关研究发现,F 波各参数变化可反映神经电生理异常情况,或可用于神经病变的诊断[6]。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对DPN 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至2022 年4 月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37 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76 例,女61 例;年龄41~72 岁,平均(56.47±5.71)岁;体质量指数18.2~24.8 kg/m2,平均(21.01±1.04)kg/m2;病程7 个月至13 年,平均(6.17±1.43)年。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7];年龄≥18 岁;重要脏器功能、甲状腺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认知功能正常,意识清晰。排除标准:感觉或神经传导异常;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颈椎病或其他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肌肉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运动神经元疾病;伴有恶性肿瘤;交流障碍。

1.2 方法

1.2.1 DPN 诊断方法

伴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且伴针刺痛觉、踝反射、压力觉、温度觉、震动觉5 项检查中,出现2 项及以上异常,即可诊断为DPN[8]。

1.2.2 标准化F 波测定

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型号NDI-092 型)测定标准化F波:控制室温为22~25 ℃,患者皮温≥30 ℃,指导患者平卧;检查带通为2 Hz~10 kHz,灵敏度为0.5 mV/cm,检查速度为5~10 ms/cm,时限为0.2 ms,频率为1 Hz,刺激波选用方波脉冲超强刺激,刺激次数为20 次;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于外展小指肌、拇指短展肌处记录;刺激踝部腓总神经,于趾短伸肌、踇展肌处记录;记录各神经F 波潜伏期平均值(FLmean)、最大值(FLmax)、最小值(FLmin),并计算肢长标准化F 波,计算公式为:肢长标准化F 波=F 波潜伏期×(1 m/臂长或腿长)。

1.3 观察指标

根据DPN 发生情况将137 例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标准化F 波差异,并分析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对DPN 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ROC 分析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 表示诊断价值高,0.71~0.90 表示有一定的诊断价值,0.50~0.70 表示诊断价值差,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PN 发生情况

137 例糖尿病患者中60 例发生DPN,发生率为43.80%(60/137)。

2.2 两组标准化F 波比较

发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FLmean、FLmax、FLmin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标准化F 波比较(ms,±s)

表1 两组标准化F 波比较(ms,±s)

组别 例数 正中神经FLmeanFLmaxFLmin发生组 60 45.68±1.68 49.85±1.52 40.55±1.01未发生组 77 40.02±1.32 43.62±1.24 36.77±1.03t22.088 26.419 21.493P<0.001 <0.001 <0.001组别 例数 尺神经FLmeanFLmaxFLmin发生组 60 43.66±1.84 45.78±1.96 41.62±1.67未发生组 77 39.52±1.42 42.11±1.37 37.88±1.29t14.868 12.886 14.793P<0.001 <0.001 <0.001组别 例数 腓总神经FLmeanFLmaxFLmin发生组 60 47.62±1.96 52.64±2.16 44.67±1.35未发生组 77 43.17±1.24 46.32±1.86 39.74±1.20t16.200 18.381 22.583P<0.001 <0.001 <0.001

2.3 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对DPN 的诊断价值

将标准化F 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FLmean、FLmax、FLmin作为检验变量,将DPN 发生情况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 曲线发现,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FLmean、FLmax、FLmin诊断DPN 的AUC均>0.70,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见表2。

表2 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对DPN 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较高的血糖水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微血管功能,且大量糖基化产物堆积在血管内,会促使炎症因子释放,导致血管营养障碍,从而引发DPN[9]。而DPN 长期发展,患者体内大量游离脂肪酸会损伤施万细胞,损害神经脱髓鞘,导致神经疼痛[10]。而寻求DPN 的有效诊断方式,对临床针对性治疗、遏制疾病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肌电图检查是DPN 诊断的常用方式,其通过刺激腕部、踝部等部位肌肉,评估各肌肉间神经功能,以判断病变情况,但神经传导无法有效检出近端病变,导致其应用受限[11]。F 波是神经在超强刺激下,肌肉动作电位M 波后出现的动作电位,通过其可判断全长运动神经功能,利于检出神经病变[12]。研究表明,肌电图测定F 波可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且可反映疾病治疗情况[13]。由于F 波易受神经长短影响,加之患者身高存在差异,因而本研究选用肢长标准化F 波诊断,结果显示,发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FLmean、FLmax、FLmin均高于未发生组,且ROC 分析结果显示,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FLmean、FLmax、FLmin对DPN 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说明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可用于DPN 诊断。其原因为,标准化F 波潜伏期可体现运动神经元的激活时间,并反映刺激至脊髓的传递时间,而DPN 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受损,会导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从而造成各神经FLmean、FLmax、FLmin的延长[14];同时,标准化F 波检测可弥补常规神经传导检测的不足,利于判断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了解近端神经脱髓鞘改变、神经损害情况,从而更利于检出疾病[15]。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仅选择肢长标准化F 波诊断,未将其与身高标准化F 波进行对比,且未评估各神经参数的联合诊断价值,未来仍需开展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 波对DPN 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腓总肌电图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超声在腓总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腓总神经麻痹治案一则
经皮电刺激治疗腓总神经不全损伤疗效观察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