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乡父子月球重逢、到星球上去殖民……脑洞大开的晚清民国科幻小说

2023-03-23储文静

新传奇 2023年8期
关键词:殖民地热气球彗星

在《月球殖民地小说》的连载中,几乎每幅插图都画上了“热气球”。像神奇的咒语,热气球象征着清末人心中共同的志向:飞翔,人们梦想“飞往行星的世界”。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开始思考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关系。

清朝末期的中国留给人们闭关锁国、落后愚昧的印象。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尽管没有接受过理解这些现象的训练和知识,但一部分中国人依靠自己的既有知识储备,以文字和图画勾画出了一个充满科幻感的世界。

《点石斋画报》封面

萌芽:机械插着翅膀飞行

光绪七年(1881 年),一颗彗星的尾巴从中国东北的天空擦身而过。与以往说彗星是不祥之兆的理解不同,此时的报章杂志开始刊登“什么是彗星”的科普文章,并声明“若说彗星是战争、灾荒以及政变的征兆,那是毫无根据的迷信”,致力以科学开启民智。

1884 年,《点石斋画报》创刊,画报展示的奇幻世界成为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那些挂着龙旗的热气球和插着翅膀在空中飞行的机械,虽然没有人亲见,画师们却凭着天才的想象和妙笔,将它们画得栩栩如生,既神秘又诡异。

画报是最直观的方式,却无法将那些机关奥秘一一详述。1902 年10 月,梁启超主编的月刊《新小说》在日本横滨创刊(第二年迁至上海),率先使用小说分类,其中一项即为“科学小说”。科学与文学的交汇成为一时风潮,吴趼人、徐念慈、包天笑、陆士谔等文人参与到翻译和创作科幻的潮流中。科幻小说开始走进中国人的阅读世界。

如今,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依然能找到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作品《十五小豪杰》的最早中文翻译版本。这个由梁启超翻译的文言文版本,开启了中国科幻历史。

飞翔:湘乡父子月球重逢

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1904 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据科普文艺作家叶永烈的考究,1904 年是中国科幻小说的诞生年。这一年,著名翻译家徐念慈完成了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的写作。同年,清末重要文学杂志《绣像小说》以连载的方式,刊载了现今已知最早出版的中国原创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

《月球殖民地小说》全书共计35 回,约13 万字,讲述的是一桩发生在清朝的离奇故事:湖南湘乡人龙孟华杀人报仇,官府要捉拿他。他在逃亡过程中遇到侠义之人李安武和他的日本朋友藤田玉太郎,搭乘空中军舰在地球周边到处冒险寻找妻儿,甚至登上了月球,最终与儿子重逢。

《月球殖民地小说》断断续续连载了一年,最后还没写完就没了下文。在《月球殖民地小说》的连载中,几乎每幅插图都画上了“热气球”。像神奇的咒语,热气球象征着清末人心中共同的志向:飞翔。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开始思考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关系。

“藤田玉太郎从自己的飞船上看见月球人巨大、精巧且闪闪发光的宇宙飞船。他抱着胳膊,心想:单照这小小月球看起,已文明到这般田地……”此后,藤田玉太郎埋首研究,想制造出在宇宙空间能够自由飞行的新式飞翔机械。

无独有偶,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也深藏着“飞往行星的世界”的理想:“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海王诸星之生物耶,莽不与接,杳冥为期。吾与仁之,远无所施。”蔡元培的新年梦里更明确表示,要排驭空气,到星球上去殖民,这才是地球上人类竞争心的归宿。

来自佛山的吴研人在1908年写了《新石头记》。在这部小说里,出现了飞车、电炮、潜艇等现代化科技名词,还有验骨镜、验脏腑镜、人造气候等高新科学。

衰落:科幻创作稀少

科幻小说自清末引入中国,作为一种与现代性有关的梦,参与着中国现代化方案的想象与建构。

科幻小说之所以被梁启超等知识分子推崇,与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维新派人士崇尚西方的科技文化,希望能够师夷长技,凭借这些小说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但是那时中国大部分读者似乎对科幻小说中那个天马行空的世界有些陌生和不适,有人甚至将其评价为“怪诞支商之著作”“佶屈聱牙之译本”。

没有科学,难有科幻。民国时期以自然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科幻小说发展状况并不如意。20 世纪20 年代,科幻创作愈加稀少。当时较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是叶劲风的《十年后的中国》,小说里的“我”受西方技术X 光的启发,研制出一种超能光波,日本入侵时,“我”就使用这种光武器迎战,击退侵略者。

最终,科幻在中国的第一次浪潮,在民国初年基本戛然而止。

猜你喜欢

殖民地热气球彗星
五彩缤纷!世界各地举办热气球节
展览“彗星来的那一夜”现场图
自制“热气球”
出发!炸掉那颗彗星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小小热气球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彗星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第十三章彗星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