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 的中国农业旅游研究综述与可视化分析

2023-03-23吴玉鑫

山西农经 2023年3期
关键词:发文可视化聚类

□吴玉鑫,张 寅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农业旅游的出现和发展,既满足了农业经济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1],也为旅游业开拓了新的空间和模式,满足当代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农业旅游于20 世纪60 年代初发源于西班牙,80 年代末传入中国,并在90 年代中后期得到初步发展[2]。学术界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对农业旅游进行探究。现有研究成果从农业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发展现状、营销策划、开发模式、资源分析、评价体系,到可持续路径选择,再到与文化遗产、体育资源、精准扶贫等相结合的新形式,形成了内容丰富、主题广泛的研究成果。然而,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梳理的成果数量较为匮乏,且大多数是定性、主观的归纳总结,片面性和局限性强,缺乏客观、全面的数据支撑和论证,也使得研究结论的权威性不足、普适性较弱。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文献计量学软件,对中国学术界1994—2022 年与农业旅游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内容分析,探讨该研究领域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等。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陈超美设计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版本为6.1.R2)。该软件涵盖了不同视角、思想流派及学科的学者的文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传统文献综述中研究者的主观偏好,更具客观性和可靠性。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中,以“农业旅游”为主题,以“学术期刊”为文章类别,以“核心期刊”为来源类别,检索期限截止到2022 年9 月9 日,共检索出1 144 篇文献。经过人工筛查,剔除包括旅游文创产品艺术设计、书评、农业旅游英语等与研究主题关联度不高的文章,经过数据转换与处理,最终得到1 042 条有效数据信息。

2 计量结果与知识图谱分析

2.1 合作网络分析

合作网络分析主要从作者(微观)和机构(中观)揭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以此展示国内网络的研究能力分布、不同关键词与热点之间的分布和强度。

2.1.1 发文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反映了该作者在某领域的影响力,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分析核心作者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在研究的1 042 篇论文中,以发文量为依据,整理出该领域的高产作者及其研究领域信息,见表1。

表1 发文量在5 篇及以上的作者及其研究领域统计

根据普莱斯定律,即在同一主题下,半数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的产出,这一作者集合在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公式如下。

式中:M代表在某领域中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量,Nmax代表其领域中发文量最大的数量,Nmax=15。

按照公式计算得到M值为3.873,故研究领域中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4 篇。据统计,发文数量在4 篇以上的作者共计16 人,论文数量合计92 篇,占该主题论文总数的8.82%,与核心作者群体发文量比重需达50%的标准存在相当大差距,说明该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另外,从发文量较大的作者之间的连线情况看,呈现明显的“抱团”现象,同一团块内不同作者之间的连线相对较多,但团块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这显然不利于在研究问题层面达成共识,因此学者之间的合作仍有较大潜力和空间。再结合表中各作者的研究领域和关注热点,说明研究领域相近的学者间合作程度较高,但不同关注热点间的学者彼此共同的合作频率很低,说明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相对集中、单一。

2.1.2 发文机构分析

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是从事科研创新、理论探索和学术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对于农业旅游领域发文机构的研究,有助于洞察该领域的整体动向和研究特征[3]。从图1 发文机构可视化图谱可以看出,共有节点550 个(N=550)、连接202 条(E=202)、密度值为0.001 3(Density=0.001 3),说明各个机构之间连接度和密度较低,发文机构的分布较为分散,研究团队呈现“各自为战”的情况,不同机构间的交流合作相对较少,既有的合作也是小范围内、低频度交流。据统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农业旅游方面的成果最丰富(37 篇),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一众国内本科院校,如南京师范大学(15 篇)、北京联合大学(12 篇)、华南农业大学(12 篇)、陕西师范大学(11 篇)等。说明本科类院校基于丰厚的科研底蕴、齐全的研究设备、高水平的学者,在农业旅游领域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质量更有保障。

图1 农业旅游主题下发文量居前的科研机构可视化图谱

2.2 共现分析

2.2.1 研究热点分析

共现分析法是将文献中的各种信息(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关键词)载体中的共现信息进行定量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从而揭示信息之间隐含的寓意。关键词是一篇期刊文献的核心概括,往往代表其论述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篇文献的学科结构,如果一个关键词在某学科领域的文献中频繁出现,则说明该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是该领域研究热点和重要主题。

从表2 可以看出,“农业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3 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均非常高。高中介中心性和高频次的关键词代表着某段时期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研究热点,这意味着国内学者对农业旅游领域研究时间最长、成果最多的方面还是农业(乡村)旅游本身,而休闲旅游是提及次数最多的旅游方式,说明我国农业旅游的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4]。而诸如“观光农业”“旅游业”虽然中介中心性较高,但出现的频次与前3 个关键词相比有断崖式差距,虽起着中介节点的作用,却还未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应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在这两个方面加大重视力度,进行深度拓展。

表2 农业旅游主题下重点关键词及其相关指标

2.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指按照分析对象的相似性将分析对象分割成不同的类或簇,使同一个簇内分析对象的相似性尽可能大,同时不在同一个簇内分析对象的差异性也尽可能大。

对研究的关键词进行最大似然法聚类操作后,得到结构显著(Q=0.599 3)、聚类合理(S=0.867 6)的类团,共计94 个。本研究选择前5 个最大的类团进行详细分析,如图2 所示。

图2 农业旅游主题下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

聚类#0 休闲农业,是最大的类团。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休闲农业展开讨论。休闲农业与当地经济呈正相关关系[5],发展休闲农业有助于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而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实现农民增收[6]。休闲农业通过财政手段对地区经济有显著贡献,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滞后的[7]。未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呈现出产业形态更高级、贡献更突出、水平更提升的积极态势[8]。

聚类#1 生态农业,是该聚类结果下第二大类团。学者马宝霞(2016)[9]提出,目前村寨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契合程度基本上实现了绿色生态的旅游模式,但二者的产业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李天芳(2016)[10]认为,国内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综合发展指数持续上升,产业耦合尚处于要素层面,从低度到中度不断提升,但产业间的结构耦合、空间布局耦合和政策制度耦合还不完善。

聚类#2 农业旅游和聚类#3 旅游业可以合并探讨。基于生态经济视角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11]。但现实层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存在着缺规划、少特色、经营不善等问题[12]。在理论层面,国内研究者应根据社会需求拓展乡村旅游研究领域,反思价值伦理问题,重构本土理论,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13]。

在聚类#4 对策方面,学者主要针对制约农旅融合的关键要素,提出促进农旅融合的基本原则[14],解决制约乡村农业旅游发展的弊病[15],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6]。

3 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对农业旅游领域国内近30 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交叉融合、沟通协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的研究更多是基于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3 个层面开展不同维度、不同侧重点的探究,未来在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的潜力。但本研究仅以“农业旅游”单一主题进行论文检索,对数据收集范围和数量都有一定限制,未来研究可将关键词扩充至“农业旅行”“乡村旅游”“乡村休闲观光”等与农业旅游密切相关的词汇,从而在更广的层面、更大的范围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深入挖掘和扩展。

猜你喜欢

发文可视化聚类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