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瞻性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23-03-22邵惠群曹佳佳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4期
关键词:前瞻性肌力偏瘫

邵惠群 曹佳佳

(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聊城,252000)

血压持续升高是诱发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破裂,病情与出血速度、出血量密切相关。多数患者以肢体功能损伤、语言功能损伤为主[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依然较高,预后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主要以药物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多选择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脑蛋白水解物、脑苷肌肽等,控制血脂、血压水平;康复治疗主要采用中医治疗方案,如推拿、肢体针灸、穴位注射等,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障碍[2]。但是,因本研究患者年龄偏高,且药物对机体可产生不良反应,多数患者机体耐受力低,很难达到预期疗效,因此采用有效护理干预辅助治疗至关重要。前瞻性护理干预可评估患者病情转归,并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3]。本研究以2020 年8月—2021 年8 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分组形式探究前瞻性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8 月—2021 年8 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61~78 岁,平均年龄(69.55±2.21)岁;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51±1.32)年;Brunnstrom Ⅰ级12 例,Brunnstrom Ⅱ级 15 例,Brunnstrom Ⅲ级13 例。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61~77 岁,平均年龄(69.20±2.13)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01±1.31)年;Brunnstrom Ⅰ级14例,Brunnstrom Ⅱ级11 例,Brunnstrom Ⅲ级1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研究相关内容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聊城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首次发病;②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相关诊断标准;③偏瘫侧肢体肌张力为0~3级;④病历资料均完善。

排除标准:①发病前有肢体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心肌梗死者;③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④合并其他类型高血压相关并发症者;⑤研究期间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含生命体征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指导用药、管道护理(引流、吸氧等)、预防压疮(调整体位、定期更换被褥)、饮食干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下肢伸展、拉伸)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护理。①组建前瞻性护理小组,由1 名护士长、4 名医护人员组成,通过定期开展小组会议总结护理问题及风险,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内容依据的前瞻性。给予小组成员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之了解具体护理内容与流程,主要培训内容包含该疾病知识、护理内容以及护理中注意事项等;培训完毕后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待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护理;若考核未合格,需继续进行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②机体监测:患者入院后,在接待患者的过程中了解其基本病情,并观测患者神志与血压,且对偏瘫侧肢体肌力给予评估;了解患者饮食情况与日常生活情况;评估患者负性情绪。将监测结果上报医师作为治疗的基础资料,并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③功能锻炼:此锻炼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患者卧床期间,指导患者采用不同体位进行床上锻炼,在此期间需要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第二阶段,以提高肌力为主,评估肌力后制订锻炼方案,首先控制锻炼范围及强度,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锻炼原则。主要锻炼内容包含辅助性肌肉运动、肌肉收缩锻炼、主动运动等;评估偏瘫侧肢体肌力提升情况,再给予有效的康复锻炼,其锻炼内容包含肌肉组织锻炼、肢体轴位、多关节等锻炼项目,以此达到肌肉功能锻炼的目的,提升肢体协调性。第三阶段,以关节锻炼为主,评估患者偏瘫程度,根据偏瘫程度给予对症锻炼,若患者偏瘫程度低,需指导患者进行关节锻炼,在此期间应提升患者锻炼自主性,若患者自主性低,需通过辅助锻炼提升关节功能。在锻炼期间应考虑患者机体耐受力,控制锻炼强度与复杂度,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选择锻炼时间与强度;在锻炼期间,若患者出现机体不适或肌肉损伤,应立即停止锻炼,评估肢体情况,并给予有效调整,待恢复后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对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估,鼓励患者自主锻炼,若无法自行锻炼,需给予协助,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及时协助与指导。在锻炼时,增强患肢锻炼至关重要。第四阶段,进行行走、站立及坐位锻炼,在锻炼时,患者尽可能做到自主锻炼,可使用镜子观察关节活动,同时自主调节。体位锻炼:首先对患者进行卧位锻炼,指导患者伸直肢体,足自然下垂,避免用力,保持自然状态,期间下肢禁止外转,定时改变患者体位,包含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其中侧卧锻炼需将健侧肢体置于下端,避免肘关节与足跟挤压损伤,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坐位锻炼时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可通过增加坐位角度与延长坐位时间来缓解;鼓励患者进行行走、上下楼梯锻炼,在行走锻炼时,陪护需手提小凳子,便于患者锻炼期间适当休息,在上下楼梯时,护理者应密切关注患者足部,避免跌倒,可显著提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④心理护理:因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降低,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致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丧失治疗信心。为此,需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据此采取相应心理疏导方案。如患者仅出现轻微焦虑,可通过与患者耐心交流,讲解相关疾病知识,让患者明白负性情绪对机体恢复的负面影响;告知患者预后与负性情绪密切相关。⑤社会支持:在患者治疗期间为其建立社交圈,与病友及院外相关部门互相协助,以获得社会的支持与认同,逐渐恢复治疗信心,逐步改善生活心态。

两组均护理4 周。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患侧肌力康复效果。评价标准:患者治疗后肌力Brunnstrom 分级达到Ⅳ级为显效;患者治疗后肌力Brunnstrom 分级恢复1 个等级为有效;患者治疗后肌力Brunnstrom 分级未改善为无效[5]。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采用Barthel 指数(BI)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含如厕、沐浴、行走、吃饭及穿衣等指标,总分100 分,分为不同程度功能障碍(轻度、中度、重度),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正比。③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神经功能。总分为42 分,评分与神经功能成反比。④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运动功能,包含上肢、下肢维度,上肢66 分、下肢34 分,评分与运动功能成正比。⑤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QLQ-C30)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生活质量,包含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总分为100 分,评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患侧肌力康复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肌力康复效果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患侧肌力康复效果比较 [n(%)]

2.2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BI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观察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BI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BI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BI 评分干预前 干预4 周后对照组 40 34.77±11.26 48.67±10.26*观察组 40 33.86±10.93 62.16±10.44*t 0.367 5.829 P 0.715 <0.001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 周后NHIS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NHI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NHISS 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4 周NHISS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NHI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4 周后对照组 40 21.82±3.34 13.95±2.81*观察组 40 22.05±3.26 8.67±2.42*t 0.312 9.005 P 0.756 <0.001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 周后FMA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观察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 周后FMA 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 周后FMA 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下肢干预前 干预后4 周 干预前 干预4 周后对照组 40 32.02±3.14 50.47±4.51* 25.63±1.72 28.54±1.43*观察组 40 32.54±3.11 60.32±4.11* 25.33±1.23 31.61±1.01*t 0.744 10.210 0.897 11.091 P 0.459 <0.001 0.372 <0.001组别 例数上肢

2.5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 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 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5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4 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认知功能干预前 干预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4 周后 干预前 干预4 周后对照组 40 36.01±2.36 62.45±5.76* 42.78±4.49 55.41±4.32* 54.15±4.47 67.24±7.26* 46.66±5.63 59.25±5.47*观察组 40 36.21±2.42 68.43±6.14* 41.35±4.66 61.37±5.78* 55.69±4.91 73.52±8.13* 47.39±5.41 64.26±5.31*t 0.374 4.492 1.398 5.224 1.467 3.644 0.591 4.156 P 0.709 <0.001 0.166 <0.001 0.146 <0.001 0.556 <0.001组别 例数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由于起病急、发病快,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系统功能障碍,如语言系统、认知系统、吞咽功能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该疾病主要影响因素为血压升高,临床需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因该疾病较为严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通过开颅手术清除瘀血,降低颅内压,同时根据血压情况针对使用降压药物,逐渐缓解脑出血偏瘫症状,但是多数患者治疗后预后差,很难达到预期的恢复效果[7-8]。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可起到改善预后的目的[9]。

前瞻性护理是目前临床新型护理模式,遵循整体护理的指导思想,可在护理前对患者疾病进行综合评估,再根据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10-11]。前瞻性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互动性与持续性,可对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护理效果显著。在对患者进行前瞻性评估时,主要以患者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与转归作为评估依据,并提前做好护理方案的计划与制订。本研究发现,干预4 周后,观察组BI 评分更高,且NIHSS 评分更低,表明前瞻性护理可显著改善肢体及神经功能,可能是因前瞻性护理较为注重对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的护理,通过对发病初期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订有助于改善神经与肢体功能的护理方案。通过机体监测与肢体锻炼护理,可提升关节功能与肌力,提高肢体与神经功能。机体中枢神经具有可塑性,在损伤后可通过肢体锻炼在短期内恢复,对神经系统与肢体系统有良性刺激,对改善肢体功能与神经功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侧上下肢肌力康复效果、FMA 评分更高,可能是因肢体肌力恢复是前瞻性护理中的重要护理部分,通过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与生活热情。肢体锻炼是治疗该疾病患者的重要部分,可改善患肢肌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以此提升患者自身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可能是因前瞻性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机体指标、心理状态、病史等综合评估,可制订满足患者需求的护理方案。通过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在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的同时,纠正错误认知,提升治疗配合度。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治疗信心,以此能够加快机体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肢体锻炼,不仅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加快肢体功能恢复,以此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可加快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前瞻性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形式正义的前瞻性要求:麦考密克的后果推理
3D-ASL在TIA预后的前瞻性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