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直性脊柱炎采用中医针灸疗法的效果评价

2023-03-22潘丽华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4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活动度

周 正 潘丽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250355;2.枣庄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山东 枣庄,277099)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项生理功能异常的常见免疫性风湿性病变,和血清学阴性脊柱关节炎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趋势。关于该病变的发生机制现阶段尚不明确,但此病涉及滑膜关节及其非骨性系统的疾病[1]。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腰背酸疼、僵硬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既往临床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采取非甾体抗炎药剂和生物制剂等多种西药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疗效维持时间较短,病情容易复发[2]。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维持现有治疗效果,医疗费用花销大,患者经济压力较重。另外,基于患者体质的个性化差异,长期服药易导致药物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对患者全身生理功能造成严重损伤,引发不良反应。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肾虚、督脉虚空、气血不足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在我国临床医学中的逐渐应用,使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有了更多可能性。以传统经络学说发展而来的针灸治疗术对该病有着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采用针灸综合中医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基于此,此次研究将2017 年9 月—2021 年9 月在枣庄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单纯采用传统西药治疗的50 例患者和采用西药治疗叠加中医针灸治疗的50 例患者采取分组对照的形式观察不同治疗模式下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 年9 月—2021 年9 月枣庄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100 例患者分为分析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分析组男26例,女24 例;年龄19~58 岁,平均年龄(29.84±2.62)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14±0.85)年。对照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20~59 岁,平均年龄(36.4±8.5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01±0.3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者知情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枣庄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中医症候符合《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类风湿关节炎》[4]中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描述,且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5]制定的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并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②X 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存在Ⅲ~IV 级关节炎。

排除标准:①患者在治疗方面的配合度不够高;②患有较为严重的器官方面的功能障碍;③合并患有恶性肿瘤方面的疾病;④处在妊娠或者哺乳期。

1.3 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的西药治疗。采用依那西普(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n Pharma KG,国药准字S2014006,规格:25 mg×1 支),使用剂量是25 mg/次,1 次/周,采用皮下注射方法,对患者进行1 个月的治疗。同时采用甲氨碟呤(生产企业:上海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规格:2.5 mg×16 s/盒),使用剂量为15 mg/次,1 次/周,采用口服的方式,对患者进行1 个月治疗。

分析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灸综合疗法。患者平卧于针灸床上,垫高腹部,使脊柱充分暴露,选取患者病变脊柱上下关节的夹脊穴作为施针穴位,消毒后选用50 mm 规格的梅花针(生产企业: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80°倾角刺夹脊穴,待患者出现酸胀和麻木等触电类反射后留针20~30 min。用针手法要注意轻柔,谨防误伤关节囊和皮下软组织。同时,应当使用温肾强督的药物辅助,组方为制川乌、草乌各60 g,熟地黄、怀牛膝、当归、杜仲各20 g,乳香、黄芪、狗脊、没药各25 g,白芍、断续、鹿仙草、红花各15 g,桂枝12 g。将方内的草药磨成粉末状,在双侧华佗夹脊穴的位置进行药灸,每天早、晚各1 次,持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血清免疫检验指标、影像学资料评定临床疗效,并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 个等级。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疼痛,辅助检查结果显示C 反应蛋白(CRP)指标正常,血沉检查结果指标正常,CT 以及X 线检查骨质改变没有恶化甚至逐渐有改善;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疼痛感有好转,辅助检查结果CRP 指标趋于正常,血沉检查结果指标趋于正常,CT 以及X 线检查骨质改变没有恶化;无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CRP 指标无改善,血沉检查结果指标无改善,CT 以及X 线检查骨质改变出现恶化现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根据我国制定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相关意见要求,对患者进行中医症状的积分评定。评定内容包括腰骶疼痛、腰背疼痛、晨僵,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将上述中医症候分为轻、中、重3 个等级并分别赋2 分、4 分、6分。③对两组患者的晨僵时间进行记录比较。④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和胸廓的活动度、臀地距。⑤脊柱活动度:采取改良版Schober 试验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脊柱活动度进行评估,具体操作如下:令患者取直立位,在背部正中线髂嵴水平作一标记为0,向下作5 cm 标记,向上作10 cm 标记,令患者弯腰(保持双腿直立),测量上下两个标记的距离,增加少于4 cm 者为阳性[7]。胸廓的活动度:借助软皮尺进行测量,将其放置在患者第4 肋间隙左右的位置(对于男性患者而言,基本上需要和乳头相对齐,位于乳头正下方的位置;对于女性患者而言,大概位置在其乳房下缘),在测定过程中,重点需要注意观察患者呼气、深吸气之间的胸部围度之差,若超过2.5 cm,则视为正常。臀地距:令患者双足靠拢,指导其缓慢下蹲至最低,量取其肛门与地面之间的垂直间距,通常来讲,臀地距越小,患者脊柱灵活度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分析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96.00%)明显较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82.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治疗前,分析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析组中医症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治疗后腰骶疼痛 腰背痛 晨僵 腰骶疼痛 腰背痛 晨僵分析组 50 4.32±0.76 3.57±1.09 2.67±1.08 1.34±0.62* 1.09±0.51* 0.69±0.21*对照组 50 4.37±0.81 3.67±1.15 2.70±1.06 2.39±1.13* 2.15±1.03* 1.43±0.65*t 0.358 0.263 0.140 5.760 6.521 7.660 P 0.761 0.649 0.888 <0.001 <0.001 <0.001治疗前组别 例数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类数据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晨僵时间、脊柱和胸廓的活动度、臀地距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分析组患者的臀地距较低,晨僵时间较短,脊柱和胸廓的活动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类数据指标对比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类数据指标对比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治疗后晨僵时间(h) 脊柱活动度(cm)胸廓活动度(cm) 臀地距(cm) 晨僵时间(h) 脊柱活动度(cm)胸廓活动度(cm) 臀地距(cm)分析组 50 33.40±8.24 35.63±4.41 3.62±0.76 15.64±2.62 10.33±3.55* 42.65±7.19* 5.35±1.28* 11.42±1.45*对照组 50 35.25±7.77 35.38±5.63 3.42±0.85 15.24±2.63 22.31±3.80* 38.34±7.27* 4.76±0.32* 13.54±1.37*t 1.155 0.247 1.240 0.762 16.290 2.981 2.269 7.515 P 0.251 0.805 0.218 0.448 <0.001 0.003 0.026 <0.001治疗前组别 例数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腰背酸痛、腰骶疼痛、晨僵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全身关节功能损伤性疾病,该病累及范围广,可涉及软骨关节、滑膜关节、肌腱、韧带附着等机体组织,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持续损害患者机体健康,降低患者生存质量[8]。以往临床多采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激素等常规药物治疗该病,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不能阻止病情进展和恶化。传统中医认为,该病属“痹证”范畴,与湿邪入体、肝肾亏虚、督脉虚弱密切相关,应以祛湿健肾、补肝强督作为治疗方向[9]。近年来,医院依据中医理论对该病的理解,将传统针灸疗法应用在该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使更多同行了解中医针灸之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意义,遂开展了此次研究。

此次研究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理,对分析组患者实施以华佗夹脊穴为主,配合温肾强督药物灸法的治疗方式,能够调和经脉、补益气血、通阳强督,所用中药中没药、制草乌、乳香以及制川乌可以畅通经脉、舒经活血,其余药物如当归、杜仲、淮牛膝等可以温阳壮督、补益气血,诸药合用,可以最大发挥通阳强督的效果[10]。

经过中医针灸综合治疗后,分析组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针灸治疗综合疗法效果显著。研究数据表明,分析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这种治疗方案的价值。中医理论认为强制性脊柱炎的发病根本原因为肾虚督空,故气血不畅导致经络由淤血堵塞,在治疗中应以舒筋活络和补肾益精为主要措施[11]。针灸治疗以传统经络学说为依据,对脊穴进行针刺灸疗,且穴位下方包含丰富的末梢神经,通过针刺刺激可以激发阳经经气,同时改善患者病灶处的炎性病变,调节神经-体液平衡,从而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再辅以舒经活络、温阳壮身的中药热敷,起到良好的益气补血和补肾益精的作用。利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便是结合西医药的理论与中医治疗方法,显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与李涛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稳妥而又显著的治疗效果,患者安全性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及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度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
WONCA 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2 型糖尿病肥胖成人生活方式改变及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