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须着眼于前沿
——韩震教授访谈录

2023-03-22诺江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阶段人才孩子

■诺江

韩震教授是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评审专家等多种学术职务。笔者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对他进行了访谈。

新时代需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笔者:韩教授,您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基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阶段教育的共同任务。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韩震: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发展、国际竞争,最关键的是靠一定数量的人才。中美之间的摩擦,说是贸易战,但本质上是国力竞争。显然,谁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上实力更强, 谁就具有更大优势。因此,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水平和所作的贡献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社会越发展,人才的创新能力越重要。农业时代尽管也有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但进入到大工业时代后, 创新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了。到当今信息化时代,技术创新的节奏加快,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 因此新时代需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中国这些年发展比较快,在某种意义上,有“后发优势”的因素。所谓后发优势就是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在追赶别人时,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而且还可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目前,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与发达国家并跑,个别领域甚至还领跑,比如说高铁、5G 等。我们要快速发展,光靠看别人怎么跑,那已经不行了。下一步就得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时代,这就需要各个层次的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的主要特质

笔者: 您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多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请您从高校管理者的视角谈谈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质。

韩震:我在北师大做副校长时分管了近7年的教学,主管人才培养这方面的工作,发现要具备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首先知识面不能太窄。知识面广,视野就开阔;视野开阔了,你就愿意进一步学习,不断开发潜能,拓展创新领域。

过去“活到老学到老”是少数精英的理想,而现代社会却是每个人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从而不掉队的基本要求,因而在当下终身学习已经是对大众的基本要求了。人必须重视开拓视野,人的视野开阔了,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因素联系起来展开想象,进行知识迁移, 将学到的知识综合性地运用到各领域,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推动创新的动力源自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任何问题都不是以学科的方式单独出现的,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它既需要数理的计算,也需要技术的介入;既可能运用到化学方面的知识, 也可能运用到物理、生物方面的知识。知识面宽广,视野就开阔,知识迁移能力、方法迁移能力就更强,想象力更丰富,创新的空间更大,创造的成果就更多。

其次,创新人才还有一个特质,即有突破既定规范的勇气和能力。他有时必须遵循基本的逻辑,有时又有打破常规的想法,不会被原有知识结构限制。因为知识面广了以后,随着知识的迁移,可以把不同的方法综合在一块儿,因此就可能超出原来的知识限制,突破原来的规定和范式,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仅仅抓学生的应试能力。我们发现,凡属于当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到大学里更有发展潜力。而考了两年以上的复读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对知识的积累、记忆都没问题,但是他们习惯于重复性的学习,思维不够活跃。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帮助学生摆脱机械记忆和重复性的学习行为,培养知识创新的能力。

再次,现代社会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动手能力。因为现在的创新,很多都需要在有不断创新试验设备的试验室里完成。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有个非常有名的美国学者叫贾蒙德·戴蒙德, 他曾经写了《枪炮、病菌和钢铁》,2019年又写了一本题为《剧变》的书,其中讲他是怎么跳出自身危机的,说他在研究生阶段陷入停顿,就是因为在试验室里操作或动手能力不足,结论就是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推动不断创新。当你用在市场上能买到的设备进行试验时,实际上只能进行重复性试验。要进行真正的创新需要有原创性试验,这可能就需要新的技术介入。新技术介入就需要别人从来没用过的设备,做别人没做过的试验,这些你就得动手给弄出来。总之,现在很多东西要创新必须得有新设备和新技术介入,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这点很重要。

创新人才除了这三个特质, 还有意志品质、执着精神、长远眼光、合作能力和不计较眼前小的利益等。

基础教育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 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最紧迫,担子更重,您期待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切实作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韩震: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负有更重要的责任。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质是在中小学形成和发展的,而潜质成为显质最终是在高校和职业岗位上完成的,高校在进一步培养后把人才推向社会再进一步塑造,但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基础。

那么, 高中和初中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首先,我们得有自信心。中国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实际上都是很有水平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而且无论是规模、数量和质量,中国的教育都有一定优势。中国有完善的义务教育普及政策和制度,有较高质量的高中教育。现在的打工族,大多数人都有高中教育学历,这就是我们的产业大军素质比较高的原因。基础打牢了,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会更好。我们的神九、神十,包括其他上天下海入地的这些国家重器创新,如果没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作为,怎么可能实现呢?

当然,要想我们的科技水平在整体上位居世界前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基础教育还要进一步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性工作。同时,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还要弥补短板。欧美的教育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 而中国整齐划一的倾向较明显,就是想把孩子都提升到同样的水平上。这样做的好处确实可在整体上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优于欧美学生,但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比如说,在国外有很多的讨论课,中国孩子就不感兴趣了。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学知识与获得好的考试成绩,在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方面明显有弱点。包括我们高校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就影响了他(她)对新知识的探索、追求,创造的自信心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击。

在信息爆炸、科技迭代更新的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社会创新发展的前沿,使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过于标准化、模式化,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帮助其建构基于个性和兴趣的不同的差异性知识结构,以适应差异化的知识创新和多元化的科技创造。

北京十一学校实行了走课,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可自己选择, 设置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这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整体实施可能具有相当的难度。难在哪儿?主要是学生的高考压力。高考压力不可避免,一方面,通过出台政策、优化机制改革高考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学校要避免把孩子培养成只会考试不会干别的事的应试人才。尤其需要劳动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发现,凡属于心理和精神有问题,甚至轻生的孩子,往往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家长为了孩子学习,越俎代庖,结果孩子什么都不会干。这严重影响了他作为人的正常成长和身心协调发展,所以要补上这块“短板”。因为劳动有利于他的智力开发,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身心智能协调发展,在当前,尤其要加强劳动教育,这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工作能力发展和人格健全都有好处。

中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比较

笔者:据您的观察了解,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在“量”和“质”上处于怎样的位置?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令人欣慰的进展?其成功经验和突出的成果大致有哪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方面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优势和经验?

韩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我们的人才培养在量上绝对占世界首位。我们的大学,每年毕业人数就有800 万左右。我们培养的工程师,比欧美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但尖端人才的占比较小,总体的“质”与“量”还有失平衡,原始创新的能力仍有差距。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比如说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其高引用率已经排在第二位了。有一则材料说,现在国际上有150 多个学科,美国占领先的是80 多个,而中国已经占了70 多个,我们对此要有自信。随着国家对教育和科技投入的人才战略的实施,人才培养的“质”肯定会平稳持续上升。

关于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就是国家重视教育。这么大的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成功地普及义务教育,并正在教育优质均衡上大力作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另外,就是全民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宁可自己吃点苦、受点累,也要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经验。

这些年,我们在发挥传统教育优势和创新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也在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人的个性、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和能力上做得较好,他们敢于放手,鼓励孩子大胆探索,敢于提问题,敢于尝试犯错,这就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笔者:据您的观察和了解,现实中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原因何在?

韩震:我觉得,问题首先在于过分注重孩子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人格的培养。

什么叫人格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水准和良好品格的人。为什么党和国家强调立德树人?因为学生首先得做一个好人,有了知识才会做好事,否则会起反作用。他用这个知识去弄毒品,弄成了,不是起反作用吗?但是,现实中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往往是把学习知识放在首位,过分注重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的排名竞争,这对于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极为不利。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各种非智力因素的支撑,尤其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的支撑。现在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使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从单纯的应试中转变过来。

笔者:在当下,社会、家长和某些学校以升学率和升入名牌大学的人数衡量人才培养效果,这种情况将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怎样的影响?

韩震:片面追求升学率确实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因为按照这种逻辑,以升学率和升入名牌大学的人数衡量人才培养效果,最后大家都变成失败者了。怎么就都是失败者?你看,没考上大学的,觉得失败了;考上大学的,没上本科,只上了个专科或者职业院校,觉得失败了;上了本科的,没上211,觉得失败了;上了211 的,没上985,觉得失败了;上了985 的,没上清华、北大觉得失败了;进了清华、北大,没上好专业,觉得失败了;上了好专业呢,恰恰是有些越热门的专业,往往在基础积累和整体水平上也是越弱的学科,因此又觉得选择失败了,一系列的失败! 我觉得,社会也好,家长也好,要改变这种对成功的认识。不是说孩子必须得上某所学校,必须成为什么人,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牛顿、陈景润的。孩子的性格是多样的,教育适合他,他就能成功;不适合,可能就失败,因此教育要把孩子培养成最好的自己。所有的大学都有好的专业,我过去在北外当校长、书记时就说,我们不能把北外办成清华、北大,培养方式要多样化,应该把北外办成最好的北外。

基础教育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笔者:您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难点与挑战何在?需要怎样去突破和应对?

韩震:基础教育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难点就在于考试这个指挥棒,目前还没法完全解决。为什么?因为我们人口量大,教育资源稀缺,特别是现在家长望子成龙心态和过度焦虑造成的无序竞争,一下子难以得到改变,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能上名牌大学,否则就心理失衡。比如,有两位同事或邻居的孩子,一个考到北大,一个考到另一所不起眼的大学,家长在一起,互相觉得面子都不太自然。这种心态很难改变,这是现实的挑战。所以,需要家长们摆正心态,拓展境界,从狭隘的意识中跳出来,真正从孩子终身发展、个性发展出发强化孩子的优势,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每个孩子在某一方面建立获取成功的自信。这样,就丰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孩子的成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笔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各阶段教育的接力跑式的作为,或者说是“一条龙”式的工程建设,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怎样的共性与个性?

韩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共性都是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但在每个阶段,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小学阶段,首先要让孩子身体好,然后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因为小学处于启蒙阶段,所以不要过早起跑。过早起跑,也许到后来反而跑不动了。譬如,有些以高分考入大学的孩子,后来就未必能成功,甚至有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学业和发展。当然,并不是说考试差的就好,这是给我们的一个提示,只会重复记忆,会考试,但想象力、创造力和打破常规的胆量和勇气反而没有了,这样,发展的后劲就不足。反而是有一些所谓“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旦他变得懂事,在后来发展会很快,比较容易成功。因此,在小学阶段,不要逼孩子抢跑,更不要过早地抢跑。

初、高中要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比如说敢于置疑、敢于提问、敢于尝试,这样,他的学习更有深度,知识掌握更牢固,思维更活跃,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后劲更足,发展的空间更大。

在大学阶段,孩子学习完全靠自己了。在某种意义上,尽管老师也关注学生,但不会像中小学的那种关注方式。中小学的老师总是督促,你这没学好、那没学好,我给你补上。在大学里,就没有这么多的直接督促了,主要靠学生自觉。在大学应该直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科研状态。要让他知道社会发展的趋势、各个学科的前沿在哪里,让他有发展的方向感和明确目标,知道学习的着力点,并努力去获取成功。

笔者:在您看来,怎样才能促进社会各界、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同心同德、目标一致,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韩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首先,大家要对教育价值有正确的理解,对什么是好教育有明确的认识,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者以及新闻媒体发挥引导作用,不能仅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得回到立德树人的轨道上来认识教育。“立德树人”尽管就四个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可以给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留下很大的作为空间。立德树人追求的首先是让学生成为品格优良的好人;其次是成为有本事和对社会发展有益或有用的人;再次是他愿做事、能做成事,且会做成好事。有这“三好”的追求,教育的内涵就丰富了,我们就会把孩子培养成知识视野比较开阔、 有合作精神、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和有创造才能的人。

总之,拔尖创新人才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不能光靠学校坚守教育价值,坚持育人目标,优化办学过程,还需要教育管理和研究部门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同时,社会和家长要理解学校,让学校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冲破思维的束缚,放开手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阶段人才孩子
人才云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