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第二课堂建设模式
——国际视野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3-03-22赵胜男史小红郭金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导师课题

赵胜男,史小红,郭金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短而精、模块化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之重,探索新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机制、案例式教学等多形式纳入课程体系[1]。2019年《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要以“三个对接”培养“三类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三个对接中的主动对接农业创新发展新要求则需要强化研究性的教学,主动拓宽学生及教师的国际视野,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从而培育出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的科研教学也要紧密联系实际情况,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所学课程体系及知识点应用与地方环境建设联系起来。鉴于国家对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紧迫性、国际化创新性农林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地区区域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开展国际视野下研究生环境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具有较大的意义[3-5],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满足国家及地区的人才需求,服务于地方农业“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6-7]。

一、国际视野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针对研究生第一课堂,首先构建精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优质国外教授与高校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参与联合授课,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强化课堂双语教学,结合不同教材的优势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国外与国内教师针对课程特色编制课程教学大纲,使课程内容一方面符合国内科研创新需求,另一方面与国际科研创新同步。

目前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较多,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但是研究生参与度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二课堂开展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开展的研究方向及科研需求不匹配,造成第二课堂实施成效较弱[6]。因此,针对研究生第二课堂,应加大第二课堂教学课时,以激发创新活力、引导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搭建创新平台,任课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可结合不同导师的科研基地、科研项目,与学生共同设计课程科研课题,国外教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验方案、实验过程指导[8]。

二、国际视野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实践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研究生开设的“水环境模拟”课程教学为例,构建国际视野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一)针对研究生第一课堂,构建精准、有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研究生第一课堂,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论学习必不可少,结合不同教材的优势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和课件。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水环境模拟”教学过程中,多角度贯穿国际化教学。

1.教材选用。“水环境模拟”课程针对国内外湖泊、河流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利用地表水、地下水模型解决问题。基础理论学习一方面采用常用的国内教材,另外从水文循环、水环境动力学等基础学科处引用国外先进理论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引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锻炼学生利用不同的国内外水环境模拟模型解决不同水环境问题的能力。

2.构建高层次的第一课程教学梯队。吸纳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9]。“水环境模拟”课程教师团队,由本校专业课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引进芬兰赫尔辛基大学Larui Arvola教授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拉米实验站Jussi Huotari教授、Tiina Tulonen教授作为国际指导教师,芬兰方导师Larui教授从事生态学研究长达35年,于2011年获芬兰文化基金会终身成就奖。芬方的三位教授从2011年开始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展合作交流。邀请到大连理工大学李志军教授、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詹力扬研究员加入课程授课教师组,这两位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强大的科研能力。由加拿大女王大学留学回校的刘禹、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留学回校的孙标等青年教师作为国内辅导教师,共同构建高素质、强实践的教学团队。利用整体力量及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提升学生科研创新水平。多学科的教师队伍的交叉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交叉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授课方式。采用大班多人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模式。“水环境模拟”课程共计32学时,每周2学时,2学分,课程共设置16周。校内主讲教师讲述基础知识部分,校外导师结合自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水环境知识的实际应用讲述。国际导师结合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水环境模拟技术与方法进行授课。国内校外导师和国际导师授课方式主要是线上教学和线下野外实验指导。

(二)针对研究生第二课堂,联合现有项目,对野外实验进行指导

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基地及科研项目,与国外合作教授共同指导实验方案计过程。将以往“学生被动式听课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国内外导师教师为辅助”的模式。第二课堂实施步骤如下。

1.学生结合导师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任课教师与国外导师根据学生指导教师项目的目标与研究内容,判断项目的可实施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例:“水环境模拟”课程,学生设置课题“冰封期冰-水介质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分析”,芬兰导师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针对此课题进行线上学术交流与专业指导,一致通过课题设置,学生以课题任务书形式呈现选题成果。科研项目与学生课程学习相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水环境团队的研究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导师都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这些科研项目作为优良的课题,既能够使选课学生学到书本内容,又能够将所学知识实际应用到水环境治理与修复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研究生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2.成立课题组。将相近方向及相同导师学生设置为同一课题组,设置课题负责人,小组成员为2~3人。针对课题“冰封期冰-水介质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分析”,设置了课题组,成员共3人,成员主要研究方向都为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3.项目实施。学生根据任务书设置的内容开展实验,国外导师进行网络线上教学、交流,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网络会议、邮件、微信等形式与国外学者进行论文写作、野外实验等实时交流。课题“冰封期冰-水介质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分析”,主要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寒旱区河湖水质综合监测管理及处理技术项目,联合国外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拉米实验站,对冰封期湖泊多介质环境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动态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因此,学生基于科研项目与国外优秀导师开展项目研究,芬兰导师依托项目每年定期来访内蒙古农业大学1~2次,因此学生通过国外导师来访与导师共同开展野外实地调查试验,国外导师对中国研究生给予指导和协助。其余时间,国外导师通过线上为研究生指导论文。芬兰赫尔辛基大学Larui教授、Jussi教授、Tiina教授与“冰封期冰-水介质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分析”课题组成员进行线上学术交流与专业指导,对构建冰封期湖面大气—冰—水自动气象监测塔和涡度相关水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仪器、理论学习的培训,针对存在的水体安全隐患及牧区丰富的自然冷能、太阳能和风能的优势条件,提出将结冰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机理应用到水处理的构想,设计了冷冻净水技术的处理流程。

4.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过程与结果共同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与国外教授探讨过程、研讨成果展示、试验参与度及完成度。重点考查课题研究报告的完成度。

(三)理论结合实际,构建会议学分制模式

为提高研究生的交流水平,扩展学生的科研体系,增加参加会议学分制,课程外参加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将自己与本门课程有关的知识进行会议汇报,作为课程考核形式。学分制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通过会议交流学习新鲜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将自身科研内容向外界输送交流,因此,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科研内容展示与汇报且将参加会议的层次、次数及是否进行汇报作为学分评判依据。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科研与交流能力得到最大提升,从而提高研究生第二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评价

教学模式改革前,课程评价是结课论文与平时出勤。教学模式改革后,分为第一课堂占比30%,第二课堂占比70%。第一课堂中课程参与度占比10%,课题汇报占比20%,小组讨论占比20%,与国外导师交流占比20%,编写报告占比30%;第二课堂中课题任务书占比10%,实验开展情况占比20%,与国外导师交流状况占比30%,课题研究报告完成度占比30%,会议汇报占比10%,其中会议汇报又分为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此评价体系较之前更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撰写能力,第一课程和第二课堂中与国外导师的交流占比都较大,更突出学生与国外导师的沟通。

通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不仅锻炼了研究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更为所研究领域引入新的技术、理论提供了指导,为国内水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与启发,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0-11]。通过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合作交流,有利于人才培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有利于规范研究方法、内容,增强区域对比性;有利于提高数据积累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中国寻求国际力量和了解国际动态。通过有效的研究生第二课堂,研究生通过双方导师的共同培养,有利于在本专业和交叉领域的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共同发表科技论文,2018—2021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水环境方向共发表20余篇SCI论文,其中多篇1区和2区顶级期刊,提高我国在科研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经过国外导师的联合培养,2017—2021年通过与国外导师的密切交流,已有吴用、赵水霞、高宏斌、宋爽、李国华5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前往美国农业农村部、美国克拉克森大学、加拿大农业农村部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开展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国外留学机会大大提升。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国际导师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改革,将目标设定、教材选择、学时分配、教学大纲撰写、授课教师、考核方式、基地试验等教学环节国际化。课堂教学方式上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模式,加入环境污染、污染治理等真实实例及环境科学前沿的知识,与国际知名高校课程模式接轨。

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机制,课程参与度、课题汇报、小组讨论、第一课堂与国外导师交流、编写报告、课题任务书、实验开展参与度及完成度、第二课堂与国外导师交流、课题研究报告完成度及参加国内会议及国际会议汇报情况都作为考核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工作学习情况。课程国际化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导师课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V eraW an g
导师榜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