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仿真实验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探讨

2023-03-22葛培波毕继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研室教研协同

葛培波,毕继东

(山东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教研室是开展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的基层教学组织,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在履行大学使命、发挥教研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了推动我国高校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发展,2021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建设一批类型多样、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建强基层教学组织,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一、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1985年初,在美国一群知识分子通过调制解调器联成网,分享知识、研讨问题、交流心得,形成了一个虚拟社区。伴随虚拟社区的出现,教师团队们开始利用网络构建教育虚拟社区,来开展交流互动、专题研讨、共享资源等教学学术活动,“虚拟教研”活动就出现了。虚拟教研室是在互联网时代,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师动态组织,协同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虚拟教研室与传统教研室有所不同,虚拟教研室突破了院系专业界限,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基层教学组织;虚拟教研室具有开放性、累积性、动态性、共建共享的特点;虚拟教研室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是协同教研的新形态[2]。

1.虚拟教研室顺应了“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互联网+教育”作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与途径。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正在从班级授课式、标准化教育走向灵活、多样、开放的个性化教育,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教学方式、教研方式变得越来越灵活多样。互联互通推动教学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也不断推动着教育系统结构重组和不断开放。随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打破实体教研室界限,重构教研方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生态成为必然,于是产生了跨学科专业、跨学校、跨行业的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教学研究的新模式[3]。虚拟教研室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智慧化应用场景之一,面向高校广大基层一线教师为其提供新型智慧教研空间、数字化培训空间、资源共建共享空间,有力地促进教师教学力、科研力和创新力的提升,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虚拟教研室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水平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校教研室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存在设置无序、职能模糊、组织离散等若干问题,运行中产生了目标错位、结构失衡、职能偏离、文化失范等诸多制约其效能提升的阻滞因素,很难为我国新时期的高校课堂革命提供强力支撑[4-5]。虚拟教研室是传统教研室的创新生长,是特殊的教学学术共同体,是教学学术研究的拓荒者,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是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发展的孵化器[6]。虚拟教研室为切实解决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诸多共性问题提供平台,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有效支持,为破解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难题与实践困境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3.虚拟教研室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7]。课程建设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其他课程相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跨专业、跨界的交叉融合的特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跨校跨专业组建虚拟教研室,集中来自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校和企业界的师资的集体智慧,打破边界,跨界研讨,整合多方资源,合作开发课程,实现共建共享。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对于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校际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优化配置、示范推广和协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新创业仿真实验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目标

山东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仿真实验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始于2011年,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十多名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攻关团队,研究设计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类“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并开始建设教学基地。自2013年始正式开课,先后面向经管类专业、MBA研究生和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类仿真实验专业课、全校通识必修课,有六十多名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专业教师先后加入该教学团队。随着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的不断发展,又逐步与省内外十多所高校合作开展跨校、跨域协同授课。

创新创业仿真实验虚拟教研室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德为先,强调交叉融合,注重全面发展,凸显共建共享,激发教学活力,建成全国性、网络化、理念先进、功能完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师发展共同体。跨专业、跨校、跨域、跨界组建学科交叉、协作共享、融合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建成一支“校内、校外、企业”联合的以德为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60~70人的核心教学团队和来自30家省内外高校和企业的跨界高水平师资团队。通过持续建设,把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团队打造成一个有理想信念、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协作共享、持续发展的教师共同体。

2.建设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一个功能集约、运作高效、开放共享、适用范围广、应用价值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综合协作平台。主要包括:建设普遍适用于新文科新工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面向本科阶段各年级和研究生的梯次递进的创新创业类仿真实验一流课程群;基于知识复合、思维整合、能力聚合的新财经人才培养要求,整合多学科知识,建设内容完备、持续更新的主要包括虚拟仿真系统软件、慕课、教材、教学大纲、课程课件、案例库、试题库、课程公众号等的应用价值高的课程资源库。

3.建设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模式。针对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往往受实验场地、上课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上课学生的规模有限,无法实现全覆盖、大规模、广谱式教学的难点,构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务操作与虚拟仿真相融合的“O2O2O”(Online—Offline—Online)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随时随地学习场域。学生先在线(Online)学习慕课;然后线下(Offline)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跨专业班级组队,集中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最后再返回线上(Online)巩固学习、提交作业和完成测验。同时,建立起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考核机制,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质量。

4.建设创新创业仿真实验协同教学机制。针对高校之间创新创业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存在不均衡及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低的问题,打破资源边界,整合校际资源,打造云端虚拟仿真实验共享平台,开展跨校、跨域联合协同教学,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跨校、跨时空的协同教学机制,形成校校、校企协同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集成优化和优势互补。

三、加强创新创业仿真实验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对策

1.重塑教学文化,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制定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规划,动态优化教学团队;培养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核心团队的协调组织作用;通过与软件公司和实践基地企业协作,进一步增加企业师资;要特别重视培育教师的共同愿景、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教学文化。要引导教师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教师应从精神层面上感悟和体验其职业所独有的专业价值和意蕴,激发对主体意义的追寻[8]。创新创业仿真实验虚拟教研室要大力建设“学为中心、质量为本、创新笃行”的教学文化,教师要强化师德师风,潜心教书育人,增强对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创新教研形态,强化协同教研。要改变传统教研室有“教”而基本无“研”、有“室”而基本无“聚”的现象,切实重视教学研究[9]。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前沿,开展协同研究,探索仿真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新范式。采用项目式推进协同教研,产学研协同开发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协同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协同编写教材,协同建设慕课和课程资源库等;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通过学术沙龙、教学观摩等形式开展协同教学研究;开展集体协同备课,在研讨交流中分享新智慧,在碰撞中产生新思路,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3.开展协同授课,强化协同教学机制建设。依托创新创业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把慕课学习、课堂授课、在线直播、仿真实验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打造虚实融合的随时随地学习场域,实现跨校跨域协同授课。合作院校协调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协同授课实施规范,组建联合授课团队;学生跨校跨域跨专业组建模拟实验团队,一般5~8人组成一个团队,成立15~20个不同类型的实验团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线上模拟创业对抗项目演练和线下丰富多彩的系列专题活动;成立跨校联合授课协调工作组,每学期组织多次多校同时参加的同步联合授课教学活动。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胜任力。教学是科学,要旨是求真;教学是技术,难点在向善;教学是艺术,魅力在审美;教学更是哲学,是真善美统一的教学智慧[10]。依托虚拟教研室和“新商科实验教学创新与共享联盟”,持续开展常态化师资培训。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讲座、课例研修、学术沙龙、专题培训会议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线上线下的师资培训。教学名师和带头人要开展教学示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起多维度的师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及时总结培训经验,不断提高师资培训质量。

5.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虚拟教研室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考核激励制度、协同教研制度、协同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师资培训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虚拟教研室要做到自主管理、自主开展活动、自主创新发展,学校和管理部门要做好服务协调,在工作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保证。

猜你喜欢

教研室教研协同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