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任务和标准*

2023-03-22黄木国盼盼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黄木 国盼盼 (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搞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方向。自课程思政的政策出台以来,各高校基本都能够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仍存在部分高校未能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概念本质、教师对课程思政任务完成得不彻底、学生对课程思政冷淡等问题,并且对于如何恰当地衡量一个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没有比较明确的标准。各高校也在为解决这些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基于此,本文试图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特点

准确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是顺利展开建设课程思政工作的基础,是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某些时候,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在单独起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老师的任务,看不到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想不到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到各科课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课程思政就作为强化思政教育理论课的重要举措,正式走进学校,融入各门课程中。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实施好课程思政,首先需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它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做到协同育人。从其内涵来看,不难看出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这一手段实现根本任务。育德是培养人的首要前提,将知识传授和德育结合起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我国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作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课程思政的意义就是,以教学改革创新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协同培育为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科的课堂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各科课程协同并进。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

1.课程思政具有广泛性

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无疑会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课程思政未实施之前,对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如果把他们一学期的全部课程看作是10等份,那思想政治理论课即便其再精彩、再丰富,作为通识课也至多占其中1份,这样导致学生能从中受到的教益少之又少。但是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各科课程当中,使其广泛地存在,与各科课程同向同行,就好像相互平行的两条线出现了交叉,那影响力必定大大不同。

2.课程思政具有创新性

课程思政的提出首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针对以往单行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要求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的选修课、专业课、公共课等各科课程中也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这是以前的教育未曾切实触碰到的新领域。而且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创新性。这就需要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创新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到各门课程中,推动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

3.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性

课程思政的出现及其教化内容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具有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加以强化,所以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性。并且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课程思政,在当代,“教育内容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及党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这是课程思政显著的时代性特征。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为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合理的原则。

(一)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课堂这个主战场上既需要教师凸显主导作用,也需要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体。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向学生灌输和传导与一定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思想、政治观念。课程思政进一步要求教师将这种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融入各门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思维活跃程度高、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特性,正确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课程思政的学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合力作用,事半功倍。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课程思政坚持教师主导并不是指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最终要回归到学生身上,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

(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显隐结合同样也是课程思政的方法。课程思政要发挥显性教育的作用,就要求高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课程思政规划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中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应达到的教育效果,并给予一定力度的支持。隐性教育元素时刻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里,主要表现为教育环境,例如学校物质建设环境,课堂气氛、活动环境,同学、师生关系环境。新时代下要办好课程思政,在积极发挥显性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要兼顾隐性教育的发展,致力于二者的统一。21世纪的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就像酚酞滴入氢氧化钠之中,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真正把全面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就内在地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二者既不是平行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因此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作为专业课程,自然要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专业教学上面,抓好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要使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绝不是对专业课程的不关注,相反,恰恰是对专业课程的更加重视,要求把专业课程办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果不重视专业课程教育,即便课程思政办得再好,也起不到好的作用。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

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顺利,不仅仅依赖于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原则的准确把握,也依赖于学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的达标。

(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到各门课程当中去,深入发掘课程建设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有机结合

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6]这一论述的提出无疑是在表明,各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时,必须将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实施到其中,切实做到两个百分百:第一个百分百就是使思政元素百分百覆盖到各门课程中;第二个百分百是使各专业教师百分百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做到两个百分百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掘各类课程自身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门专业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探索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挖掘出有关这门学科的伟人,在这门学科发展和伟人贡献的过程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二)要使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而行,产生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其目的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社会主义人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新时代要求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各类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二者同时发挥作用,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各门课程要向思政课程学习,借鉴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也要向各门课程学习,吸收其所体现的逻辑性思维、科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视野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而行,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必要举措,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必要任务,是为我国培育承担民族复兴大任年轻一代的必由之路。

(三)要深入贯彻实施习总书记提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切合实际地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做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这个要求放到课程思政中依然有效。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全方位育人,那必然首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也就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课程思政也要继承和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三全育人”。首先,课程思政要实现全员育人,就要做到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包括校领导、党委成员、教师等在内的全体成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从提出计划、制定计划、修改计划、实施计划到计划反馈,环环相扣,团结协作,共同培育理想人才。其次,课程思政要做到全程育人,就要做到小到任意一堂课,大到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从始至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牢牢把握主导意识形态。最后,课程思政要实现全方位育人,就要做到尽可能地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中,并通过它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来。总而言之,课程思政必将是推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的一只强有力的手,反过来,“三全育人”的实现也必将是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有效提升的见证。

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

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所以关于衡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涉及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维度。

(一)人才培育成效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标准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为我国培育高质量人才,这也是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围绕着力增强人才的质量,所以人才的培养成效应当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标准。也就是说,要评价某所高校或某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好不好,首要的就是要看育才效果,具体来说,就是看学生的各方面收获和表现。例如,在思想意识方面,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该门课程、是否对后续的学习有更高的兴趣、是否牢牢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否对于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肩上所承担的重任有了更高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在政治观念方面,是否增强了更高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和奉献感、是否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是否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在道德品质方面,是否自觉跟着党走,做到严于律己、尊师重道、热爱同学、善于助人、团结合作。

(二)教师育才维度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标准

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工作准备的好。教师的工作准备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课程思政的运用需要灵活的技巧以及极高的知识储备,方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类课程当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本物质载体,所以一名教师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必不可少。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是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的,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除此之外,教师的准备工作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素质。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学手段的实行、教学目的的贯彻,都会影响到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育才维度是与上述这些工作准备息息相关的,所以要评价一所学校或一堂课的课程思政效果,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如果一名教师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育才任务和时代使命,并致力于实现,那就离一堂好课不远了,课程思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学风、校风氛围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重要标准

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如何本身就外在地体现了这个学校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如何。而课程思政建设恰恰是基于学校这个主阵地进行的,所以高校良好的校风、学风氛围既影响着课程思政的顺利建设,反过来,课程思政建设得好也促进更积极的校风、学风的形成。同时,醇厚向上的校风、学风氛围也会给予学生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乐于学习,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培育。要衡量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到底好不好,具体要看高校的教学管理计划实施得如何、教学管理制度遵循的如何、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的学习反馈如何。

归根结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需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来综合衡量。学校的建设、管理合格到位,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前提,必然会对教师、学生产生向上的正能量;教师教学手段运用灵活、教学方法运用恰当,既有利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寻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实效显著、学习反馈指标高,也会大大增强学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信心,推动他们继续改革和创新。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观念,它不是专门开设的独立课程,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所有课程中,使它们尽可能高度融合在一起,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实做到教书与育人偕行,打开“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急需勇担民族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这一目标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挑战。为此,全国高校、教师都应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使命,齐心协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高效完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严格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通过课程思政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