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童话中教语言
——板块教学法在小学童话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3-22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黄颖欣钟靖敏

师道(教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巨人胡萝卜花园

文/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 黄颖欣 钟靖敏

一、童话教学内容的选择

童话故事通常以丰富的想象、曲折生动的情节、典型放大的人物呈现于读者面前。篇幅长、内容多、胡子眉毛一把抓常常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问题。为改变童话阅读教学中耗时多、效率低的现状,板块教学法的使用便显得十分适时。笔者认为,童话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聚焦在奇特夸张的环境描写、曲折生动的情节设置和典型鲜明的人物刻画。

(一)夸张奇特的环境描写。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中,王尔德将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发挥到极致。以花园景物与巨人的身体大小作对比,突出环境范围之窄和巨人的高大身材。作者特别注意描写巨人冷酷时花园周围环境的变化,实际上花园真的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吗?实则时巧借奇特的环境描写突出巨人前后的人设变化。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巨人和花园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思考花园环境变化与巨人心境之间的联系。最后,以“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在巨人花园里怎样玩耍,巨人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一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想象,针对人物角色变化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烘托的妙用。

(二)曲折生动的情节设置。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三年级阅读策略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关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进行对比,发现童话里大多都设置三次情节反转,引导学生感知童话故事反复的结构特点,学生根据这一规律尝试补充结局,设置胡萝卜先生的“历险经历”。

(三)典型鲜明的人物刻画。童话中的人物大多具有超现实的能力,能够在童话世界中解决现实世界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形象刻画具有典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里特殊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是怎么对他进行描写的,这样写有哪些好处。如教授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巨人和其他人的外貌对比,关注巨人的动作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思考作者想要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童话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慧听童话。“听”即倾听故事内容,了解主要情节,捕捉关键信息。课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教师分段给学生讲故事,每讲完一部分,请学生思考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验证猜想。学生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同时在梳理故事情节和生字,只有在倾听的过程中捕捉到关键信息:胡萝卜先生+经过什么地方+遇见谁+解决困难,才能根据已有情节推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

(二)趣演童话。“演”即理解故事内容,演绎故事情节,串联关键信息。例如,课例《大象的耳朵》中,教师设置了拍摄故事片的环节,将课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所说的话做成剧本,请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将剧本补充完整,试着分角色演绎。学生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用心揣摩人物特点和内心的活动,通过自己语调的变化和动作的展示,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

(三)乐讲童话。“讲”即整合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学习概括重点。童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脉络较易梳理,是训练学生整合、概括和表达信息的良好材料。课例《小猴子下山》中,教师以挖空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到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学习文章前四自然段的结构,明白故事是按“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做到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

(四)巧编童话。“编”即激发阅读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以创编故事内容。在学习童话文本时,教师应注重创设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思考,将创意想法转变为书面表达。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童话的教学为例,课文中胡萝卜先生的结局是帮助鸟太太解决了晾衣难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胡萝卜先生的旅程是否就此结束了呢?如果不是,胡萝卜先生还会走到哪些地方?遇到什么人?帮助解决什么事?学生依据胡萝卜先生胡子“长而细”的特点发散思维,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需要用到它,对故事结局进行续编改写。

猜你喜欢

巨人胡萝卜花园
七招让胡萝卜出好苗
如何让胡萝卜出好苗
如何保证秋季胡萝卜早出苗、出齐苗
国内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直立的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