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子》对人的自我设计

2023-03-22罗毓平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才智淮南子圣人

罗毓平

(百色学院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淮南子》是我国汉代名著,其中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可谓“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1]1454。 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看,《淮南子》的哲学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原创阶段向两汉之后的思想多向发展阶段过渡的重要环节。 它承接先秦子学、发挥道家黄老之学而颇有创获,显示出哲学的“空灵”之美,与之后继起的汉代经学牵强、滞重的理论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淮南子》在人间之事方面对人的自我设计,是从自我定位、人际观照、人生安顿三个方面进行的,三者之间具有逻辑递进性。

一、“中有本主”的自我定位

人自我行事的力量来自何处? 《淮南子》 指出:“今不知道者,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 此本无主于中,而见闻舛驰于外者也,故终身而无所定趋。 譬犹不知音者之歌也,浊之则郁而无转,清之则燋而不讴。及至韩娥、秦青、薛谈之讴,侯同、曼声之歌,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 何则? 中有本主以定清浊,不受于外而自为仪表也。 ”[1]936-938这就是说,没有道德自觉的人会被感觉所左右, 将终身没有明确的价值目标。一旦人心中有了道德自觉,便有了行事的力量源泉,此即“中有本主”,方能成事。 因而,“中有本主”是人自我成事的关键前提,心中的“本主”是宇宙万物之本原、本体“道”。 人性分有于道性,是道性在人身上的体现,人觉解“道”的过程就是体悟人性以及个人的自我本性的过程,即“治性者不于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1]774。 因此,《淮南子》所讲的“中有本主” 实质上体现了基于道家根本立场的一种人文关怀。 它认为人自我行事的力量源泉不存在于人自身之外,而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内,存在于与人相对而言的自然存在物以及神秘存在物之内。 这就是说,“中有本主” 意味着把人的自我活动定位于人自身,以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视野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人以自我发现和确认的方式在自身活动中获得自由。这也是对老子“自知者明”的哲学观点的一种阐发[2]133。

《淮南子》不仅认为“中有本主”是人自我修持道与人性的过程, 而且强调它是人自我建构个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普通人应当接受圣人的教育。《淮南子》提出“圣人举事也”,“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1]639。这就是说,圣人依据事物的本性挖掘和延展其潜能。 具体而言,“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1]1384,即圣人对人们的教育是因循人性而因材施教的, 并且人们也愿意学习并做到学以致用,“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1]1179。 如此一来,通过圣人教育,普通人就会“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1]640, 他们的身体和智力特点都能得到充分尊重、发挥和发展,同时,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道德教育会使其德道修养个性化地得到提高。 这一点,在《修务训》篇中尤其体现得集中而明显。由上可见,《淮南子》在阐释人的主体性时没有把人看作抽象的人,而是看作具体的人,并且在人性与人的个性统一中观照人。 虽然《淮南子》的圣人观念未免有神秘之嫌, 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它对教育活动的重视和肯定,看到了对《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观点 的 发 挥[3]。

人们以自我修持和圣人教育的方式形成个性化的“中有本主”,直接推动了人获得一贯的道德成就。《淮南子》指出:“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也。 ”[1]976意思是说,人认识的“道”的虚静本性也是人性的特征,人们持守虚静的人性、自然而然地行事就是善的,就是在实现人性、在“为善”。 如此一来,“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1]702,即行善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禽兽的显著标志。不过,《淮南子》并没有把善看作人性本身, 而是认为人性与善是体用关系, 人性是本体,善是作用。 因此,《淮南子》坚决反对有悖于人性的所谓“善举”,提出“重为善若重为非”的观点[1]1008。《淮南子》认为刻意追求功名的人,必然会因刻意为善而悖性、就私,会因为招致责难或事情无功而转向不择手段地攫取功名。 因而,不论是否取得成功,刻意为善与刻意作恶的性质是殊途同归的。 由此,《淮南子》主张人应当有自知之明,“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发,祸由己生”[1]756,即人应该在人性自觉的前提下了解自己的情况,以便自主地得福、避祸。 可见,虽然《淮南子》的善、恶规定属于道家思想,但是《淮南子》的道德体系与别的道德体系一样,都以善、恶为基本范畴肯定或否定人事的道德价值。

“中有本主”之说是《淮南子》心性论的核心内容。它不仅从作为类的人的层面揭示出人的主体性,而且着重论说人的主体性, 从而为个体的社会活动作出了一种本体论的顶层设计。

二、“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的人际观照

《淮南子》的中心内容是探究人事哲理,个体的道德价值是在社会活动中显现的, 因而观照人际关系必然成为《淮南子》的题中要义。 《淮南子》观照人际关系,提出了“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的原则,强调了许多重要实践环节, 从而形成了关于建立人际关系的丰富思想。

“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是《淮南子》主张的首要人际关系原则。《淮南子》说:“圣人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 是故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 ”[1]520这一说法,延展了老子“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的观点[2]118。《淮南子》认为,由于人的虚静本性,每个人行事都应当静而无为、去除过分的欲望和行为,对事物“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处理人际关系也应当如此。这种由人性生发的个人活动自由原则, 应当成为人的实践法则, 用康德的观点表达就是:“实践原理是包含意志一般决定的一些命题, 这种决定在自身之下有更多的实践规则。 如果主体以为这种条件只对他的意志有效,那么这些原理就是主观的,或者是准则;但是,如果主体认识到这种条件是客观的,亦即对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 那么这些原理就是客观的,或者就是实践法则。 ”[4]

只要方法得当, 就能建立起真正和谐的人际关系。《淮南子》提出:“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1]934《淮南子》认为,“和”指的是“道”中阴阳两种基本力量交汇而相互协调,是“道”之本。“道”的运化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由于“道”的导引而协调,由此化生宇宙间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因此,人类只有服从阴阳协调的规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事业有成。而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人要以“刚柔之间”的方法来处事,这既体现了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的协调关系,也体现了“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的原则。具体地说,圣人处事的“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就是“刚柔之间”处事方法和“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原则的应用典范。

《淮南子》“勿挠勿撄”的训诫,从情感与欲望的关系方面凸显情感在为人处世中的重要意义, 指出人恬愉虚静的情感在建立人际关系中的必然性和应然性。 《淮南子》提出:“情胜欲者昌,欲胜情者亡。 欲知天道察其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勿挠勿撄,万物将自清。”[1]755意思是说,人应当以自然而然的情感统摄欲望,这是本于天地之道以至人道的必然,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束缚万物,扰乱人的虚静本性。人以此方式对待夫妻关系, 能使双方相互尊重而保持人格独特性的正常发展;人以此方式对待家庭关系,能使成员相互谅解而其乐融融;人以此方式对待朋友关系,能在维护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建立真正的友谊。总而言之,以此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既能成己也能成人。《淮南子》这种对人际关系走向的真诚而智慧的观点, 是道家哲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老子》中没有情感之说。《庄子》中有情感之说,但面向的是人自身,认为人不能以好恶情感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即“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5]。 由此可见,道家的情感观念从无到有,由《庄子》的面向个人到《淮南子》的人际关系关怀,“勿挠勿撄” 的情感训诫超越了 《庄子》单向度的情感说。

以“适可”的态度待人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淮南子》认为:“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 ”[1]963这就是说,既然人们的真实存在状况各不相同, 那么就应该在适合他人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对待他人,此即“适可”的待人原则。这一观点,在今天也能满足处理人际关系的需要。《淮南子》强调:“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 ”[1]812意思是说,对他人的要求一旦远远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处理人际关系时就行不通。

建立人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修己而自足地面对来自社会的道德评价。 《淮南子》提出:“不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也;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也。 ”[1]1001这就是说,人应当注重修养,没有引起人非议的举动就不怕别人指责,德行足以使人赞誉也不企求别人称颂自己。 天道的规律性是凭借人的主体性才成为人道的应然性的,因而建立人际关系的环节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修己,即把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通过人的内心省察和外在的践履转化为人的虚静本性;另一方面是面对来自社会的道德评价。 在这里,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慎己、修己到位,才能做到自足地面对社会的道德评价。

建立人际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则, 就是人与人之间要配合才智。 《淮南子》认为,许多动物“爪牙虽利,筋骨虽强,不免制于人者,知不能相通,才力不能相一也”[1]1341。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界,关键原因是人与人之间有必要的才智配合,而动物没有。在《淮南子》看来,人与人的才智配合是社会得以存在的保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这一说法,看起来类似《荀子》的观点,实际上二者差异巨大,原因在于《淮南子》的说法是以道家的“道”为依据,而《荀子》之说是以儒家的“义”为根基的。

三、“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的人生安顿

《淮南子》 对人的自我设计是从理论上安顿人生,帮助人实现人生价值,这就需要一定处世方略的指导。 “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的思想,便是《淮南子》为人们提供的处世方略和人生安顿。

《淮南子》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而后动,性之害也。 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 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故达于道者, 不以人易天, 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1]24-25这就是说,有道的人在生活经验层面与环境中的万事万物相互适应, 在理性层面内心始终保持“中有本主”的自我定位,这两个层面在有道的人身上浑然一体,并依此整理内心、治身和应世。

《淮南子》在提出“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的人生安顿的同时,不仅不反对现实的伦理规范,而且将其作为伦理规范的重要内容。 “今夫《雅》《颂》之声,皆发于词,本于情,故君臣以睦,父子以亲”[1]1425。 意思是说,由于歌曲《雅》《颂》本于虚静的人性,因而能起到使君臣、父子和睦的作用。就此而论,“诚达于性命之情, 而仁义固附矣”[1]149。 只要是本于人性的东西,就必定自然而然地表现着仁义。 《淮南子》认为,业已存在的礼乐仁义并不是被生搬硬套到人的活动之中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同一于人性的实现过程。从道家思想的发展看,《老子》 没有否定仁义的社会功能,“大道废,有人义”是说大道废驰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才会凸显仁义的重要意义[2]72。 从《老子》到《淮南子》,道家有着自然而然地行事便是依仁义而行的清晰思想观点。

《淮南子》还指明了与伦理规范相应的人生进展秩序。 在《淮南子》中,这种秩序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理想人格的秩序,另一方面是才智高低的秩序。关于理想人格的秩序,《淮南子》 指出:“圣人之所以骇天下者,真人未尝过焉;贤人之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 ”[1]131此处的“贤人”即“君子”。 在此,《淮南子》将理想人格由高到低分为“真人”“圣人”“君子”三级。 真人人格承载着人生最大化的精神超越的希冀,是最佳的人格;圣人人格的功能主要是教化或治理君子和普通众人;君子人格的功能在于矫正风俗。这一理想人格序列, 是普通人应当追求的三级理想人格,是《淮南子》人性论的中心内容。关于才智高低的秩序,《淮南子》指出:“言无常是,行无常宜者,小人也。察于一事,通于一伎者,中人也。兼覆盖而并有之,度伎能而裁使之者,圣人也。 ”[1]757在此,才智的秩序也分为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圣人”“中人”和“小人”。《淮南子》中的人生进展秩序,强调理想人格秩序应当是普通人道德伦理的追求步骤, 才智秩序讲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才智等级, 这种人生进展秩序是按照德才兼备这一基本尺度来衡量的。 《淮南子》认为,这种实然的秩序标志着人们所属的社会层级,人们应当在其社会层级中积极向上,努力发展自我。

由上可见,《淮南子》“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的人生安顿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人的现实问题。这种人生安顿, 是一种经验与哲学相统一的处世方法,给世人送来了一股道家的清风。

猜你喜欢

才智淮南子圣人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画里有话
官场圣人范仲淹
美丽的人
官场圣人范仲淹
2017“相聚长三角”海外高层次人才智汇侨梦苑活动在宁开幕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风暴卷走了童年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