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微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3-03-21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前进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习作语文学生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前进小学 路 娟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微信、微博、微课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微写作”也进入了学习范畴,比如做批注、写感想、仿写片段、续写文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等。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微写作能力可以从“凝练素材,精选活用”“跨学科学,拓宽领域”“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几方面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习得方法;通过联系其他学科的学习,拓宽思路;通过对生活的体会,激发情感;通过对书籍的大量阅读,丰富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统编教材一改过去单纯以主题为主的单元编写理念,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凝练素材,精选活用

(一)以“课文内容”为抓手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例,不仅有对学生人文思想的传递,也有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比如五年级下册的《猴王出世》,文章选自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回,选为文章的时候有改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内容抓住石猴的特点,生动地展现了石猴出世、探洞、称王的情景,作者巧妙地写出了石猴的聪明机灵、顽皮机警、活泼勇敢,深深地吸引了读者。学习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微写作训练:描写本班的同学,要抓住人物特点,猜猜写的是谁?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他遵守纪律,无论老师在与不在,只要听见上课铃声,总能腰板挺直、双手规矩地放在桌上,两只眼睛注视着前方。课堂上大胆发言,妙语连珠,常常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承让!承让!”是他最有特点的口头禅。

微写作中,学生栩栩如生地将人物性格与平日里鲜明的特点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特点,相信认识的人一定能猜出他是谁。

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摔跤》一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使小嘎子的聪明、机灵、调皮和小胖墩儿的沉着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过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运用动作描写,来写一个人物的特点。

上课铃响了,只见王宁像离弦的箭似的冲进教室,慌忙坐在座位上,拿出自己的语文书,端正地坐好,眼睛向前看。虽然大口喘着粗气的他满头大汗,但是伴随着铃声的响起,王宁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

铃声就是命令,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仿佛目睹了当时那一刻,一个遵守纪律的学生形象就呈现了出来。

(二)以“课后小练笔”为基点

课后作业其实就是整课的教学重点,而有些微写作的素材就隐藏在这里。比如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课后“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在学习时学生通过父亲的话明白花生是那样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承载这样美丽品格的事物怎能不令人钦佩。这种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写法,给学生带来启迪。在进行课后“小练笔”时,联系生活仿照这种写法,有的孩子选择了“梅花”:

严冬之时,百花凋零,伴随白雪的翩翩起舞,梅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凌寒独自开。它不像玫瑰那样明艳娇嫩,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愈是天气寒冷,愈是怒放,让人不禁想起王安石所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的高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世人赞叹!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质,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有的孩子选择了“蜜蜂”,小蜜蜂,采蜜忙,飞到东,飞到西,辛勤地劳作,无怨无悔地为人类造福。这让我想到不怕苦、不怕累的清洁工人。每天早晨天还没亮,清洁工人就开始打扫城市的街道。他们默默无闻,宁可用一人脏,换来大家美好的生活环境。

有的孩子选择“竹子”或者“路灯”,通过对普通事物的深刻诠释,联系生活实际想到类似的人,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在练习借某种事物抒发感悟。这样的练习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写作方法更容易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发读者共鸣。

再如,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母亲不顾旁人的阻拦,用龟裂的手将钱数好塞到我手里后立刻坐下去,立刻忙碌起来......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样一个情景,触动人的心灵,击中人的泪点。学习过之后,我顺势让学生进行课后“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学生有感而发,想到平日里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充满感恩的话语便在笔下流淌:

下雪了,透过教室的窗户钻进来一股刺骨的凉风,我忍不住打了个哆嗦。放学后,看到站在校门口的妈妈,她一把拉过我的手,给我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宝贝,冷了吧,赶快把羽绒服穿上,带上棉手套,这样就不冷了!”看着妈妈满头的雪花、冻得通红的鼻子和脸颊,我的鼻子一酸,紧紧地抱住妈妈,暗暗发誓:妈妈,你这么疼我、爱我,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会像你爱我一样爱你!

晚上我发烧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迷迷糊糊。朦胧中看到妈妈的眼睛一会儿看吊瓶,一会儿观察我的脸,还不时地用手摸摸我的额头。明亮的灯光下是妈妈疲惫、焦急的神情,我的鼻子一酸,对妈妈说:“妈妈,我好多了,你和我躺在一起歇歇吧!”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小练笔”: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第22课《手指》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的好素材。

(三)以“词句段运用”为辅助

统编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五年级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的良好素材。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有这样的编排:读一读,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其中,举了“左右为难”“奋不顾身”两个例子,练笔“喋喋不休”“悠然自得”两个词语。这一题最大的特点是句子描述的具体情景就是成语所表达的意思,并且句子里没有出现所给的成语。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清楚题意、明白写法,我让学生反复读例句,引导学生发现例句与成语之间的关系,发现成语表达的意思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事件或场景描述得更具体、生动。联系日常生活,学生对“喋喋不休”“悠然自得”的场景很是熟悉,进行“微写作”时,也是信手拈来。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这个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有这样的编排:下面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教材给了两段话,一段是《威尼斯小艇》中对半夜戏院散场时的一个动态描写,一段是《牧场之国》中对傍晚车船过后荷兰的一个静态描写。让学生从“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的湖面”“火车进站之后”选择一个情景,进行动态描写或者是静态描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讲清楚,然后再进行训练。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品读课文第6自然段,体会动态美和静态美。

(1)出示动态描写的句子,女生来读。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动态描写的相关方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让我们感受到威尼斯的热闹、繁华。

(4)出示静态描写的句子,找个别学生读。

(5)师生共同交流感受。(静寂)

(6)小结静态描写的相关方法: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的状态写,让我们感受到威尼斯夜晚的静寂。

(7)情感激发,总结全文: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真可谓艇动城喧,艇歇城静。

(8)习得方法,尝试运用,进行小练笔。

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它们不同的妙用。“放学后的校园”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选择这个素材的比较多,有孩子写道:

放学啦!放学啦!当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校园时,喧闹的校园顿时安静了下来。晚霞映照着校园里的操场,那里少了我们的身影,只有花坛里的花草在随风摆动。一间间干净的教室里,课桌椅在悄悄地诉说着今天教室里发生的趣事,它们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第二天的到来。

也有选“火车进站之后”的:

“呜——”火车进站了!安静的站台顿时热闹了起来。工作人员不停地组织纪律,用喇叭喊着“火车到站了!请大家拿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有序排队下车!”乘客们拉着行李箱、背着包裹、扯着孩子、打着电话……缓缓地走下火车,走向自己要去的地方。

“群鸟飞过的湖面”选的比较少:

一群鸟从湖面飞过,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湖水仿佛感受到鸟的邀请,瞬间平静的湖面变得波光粼粼,鸟的倒影也由清晰到模糊。伴着鸟的叫声越来越远,湖水慢慢地又恢复了平静。

将“词句段运用”里的内容穿插在课文的学习中进行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教材,整合前后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四)以“习作单元”为突破

“习作单元”的编排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五年级的习作单元,上册安排学习写说明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下册安排的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在进行习作单元的教学中,我将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组合,充分将学生的学与用融合在一起,这对学生微写作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例如,在学习《太阳》一课时,在学生明白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些说明方法,能将事物介绍清楚、说明白之后,我以此为契机,把习作例文《鲸》的第一自然段拿出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说明文的用词准确,体会通过作比较、列数字,鲸的庞大就具体可感了。然后我请学生对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进行筛选,练习写月亮。学生在练习时,虽然写出来的只是简单的片段,但是能将资料依托说明方法介绍清楚内容,无疑也是很大的收获,毕竟说明文的语言与平日里学生读过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

(五)以“大习作”为成果呈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把“微写作”训练比作“点”,那么大习作就是“面”。课堂上的每一次练笔,都是为了大习作做准备。聚沙成塔,学生经过长期的练习,写完整的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跨学科学,拓宽领域

2022版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微写作素材的范围,让学生有更多的话题可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梳理能力、交流能力,当然更多的是微写作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丰富的生活为习作着色,习作是对我心的表达。用“微写作”及时记录生活,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三八”妇女节时,写下真挚的祝福为妈妈送上;清明踏青时,记录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端午节包粽子,写下当时包粽子的过程......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留心生活,引导学生将发现用文字记录下来,将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将生活中的精彩印在脑海里,留在习作中,写作时何愁无话可写。

四、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读书,让生活有温度、让灵魂有湿度、让生命有深度。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在阅读中大量地积累词汇、积累语言、训练语感,写作时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效果。以读促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合理布局都需要日积月累,平日里厚积,写作时才能薄发。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循序渐进地推进,才更有利于五年级学生微写作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习作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习作展示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