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3-03-21温万德甘肃省古浪县大靖第四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思维能力课文

王 莉 温万德 (甘肃省古浪县大靖第四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小学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亟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语文教学经历,就此课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不够

语文教学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还应当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渗透较少,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不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2. 学生语言词汇积累匮乏

部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汇的认读与书写,而忽视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即便涉及了词语的解释,也是脱离文本具体语境对词语单独解释,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到位。由于对学生词汇积累不够重视,造成词汇积累匮乏,语言运用能力较低,进而在写作中出现错字、错词现象,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出现词不达意、望文生义的现象。

3.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弱化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将学生逐步引向预设的“标准答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小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喜欢借鉴他人的见解,他们往往沿着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思路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不高

《标准》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较单一,对美的鉴赏片面。同时,由于教师过于注重知识讲授、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偏低。

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首先,借助经典诵读,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或者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纪念日活动,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教师以重大节日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革命文化,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例如,教师可以在建党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传唱红色歌曲、诵读红色诗词、讲述革命先辈的典型故事等,让学生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优秀品质,进而弘扬革命文化。

最后,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教材中有很多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尤其是科技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成长,进一步建立文化自信。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的经过,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典型素材。通过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建立文化自信。

2. 加强语言积累指导,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要注重课内积累。要求学生学会圈点批注法,勾画、摘抄教材中出现的优美句段,加强诵读,将这些语段的意思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课文第4 自然段的排比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让学生如此长期加强语言积累,逐渐丰厚语言积淀,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要注重课外积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注重借鉴课外阅读材料的语言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写作手法等,积累名言警句和经典语段,逐渐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 注重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标准》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分析和概括,深入解读文本,探索课文深层次内涵,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锻炼。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本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四篇课文中的人物清单和情节线索,让学生在比较、归纳、揣摩、体会中培养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 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将审美创造素养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让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感情,激起其内心的情感共鸣。教师要善于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美。例如,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讲述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优美风光,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域内形态各异的鱼儿、奇形怪状的珊瑚、海底的海参和大龙虾,以及海滩上的各种海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西沙群岛,切实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其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美。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美。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匆匆》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主要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朗读技巧,做到停顿合理、抑扬顿挫、快慢适宜,通过声音的轻重、高低、快慢等变化,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最后,拓展延伸,学会创造美。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依托梦境,依次刻画了七个场景,并抓住场景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善解人意、无微不至、倾其所有的父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结合实际经历写作一篇表达自己对父爱理解的文章,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反思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从建立文化自信、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入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中华思维能力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培养思维能力
背课文的小偷
培养思维能力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