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与精准资助工作协同融合的理论与策略分析

2023-03-21黄雨楠纪孟含

活力 2023年1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精准

黄雨楠 纪孟含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南京 210000)

引 言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解读和落实“精准扶贫”的思想,文件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率、追求真扶贫、真脱贫。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精准资助”,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理解“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引导地位”这一理念。在新的世界和国家背景下,研究高校党建与精准资助协同融合的理论和战略分析,不断提高二者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新时代青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准资助工作与基层党建协同发展的前提

(一)精准资助工作是党的自身建设需要

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应有的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保障大学生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这项民生工程使数百万贫困家庭受益,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同时,精准资助工作在对党的建设工作上也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催化作用。虽然精准资助工作的目标群体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但其影响力和辐射的广度却远远超出这一范围。特别是现在各高校关注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强调育人与学术研究、社会生活、日常行为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对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的资助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通过基层党建,这种教育和激励的经验可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悄然延伸到党员自身和师生群体中,最终实现“基层党建—个人帮扶—个别育人—全面育人—资助目的达成—党建水平提升”的逻辑发展和良性互动。

(二)精准资助工作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

实现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福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不能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剥夺贫困学生的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经济困难的学生背后都有值得更多关注的家庭,帮助这些学生成长和成功是使他们的家庭摆脱贫困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资助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社会生活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有效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有效改善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二者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均有相同之处

首先,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数的增加,大学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数量呈递增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他们的学业。一方面,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在个人发展和精神发展方面比其他学生面临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他们也处于成长和成功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他们人生走向的关键时刻。结合时代特点和经济困难学生特点,大学通过精准的经济援助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困难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党的建设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任务紧密相连,为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二者目标一致。

其次,方法是相似的。无论是高校党建还是开展精准资助工作,都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染力。高校的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处于学校工作的最前沿,处于育人工作的第一线,是发挥资助工作育人效果的重要阵地。教职工党员能直接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实现、保护和发展广大学生的基本利益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准确把握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整合党建优势,吸纳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拓展资助渠道,回应学生的实际困难。这样一来,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就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实,国家的福利也能扩大到所有贫困学生,二者方法相似。

最后,内容也有重合。高校党建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文化建设。其中,思想建设不仅在整个党建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内容便是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引导。同时,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蕴涵着党的执政观念、教育方针的落实及主体思想政治境界的提升,让学生在受助过程中主动了解党的建设和精准资助的实质,并以此为基础,长期培养出能够按照党和国家文化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与精准资助的内容相重合,彼此依托。

二、精准资助工作与党建融合的必要性

(一)精准资助工作与高校基层党建面临共同的挑战

如今处在社会转型期,义与利的思想发生了冲突,一种消极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形态也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和城市社会,这些变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持续加速。由于这些“破冰”举措,今天的中国市场时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焕发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然而,市场经济化和工业化对中国社会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在积极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集团的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它们还对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负面倾向在大学中逐渐加剧,导致高校中“炫富”“拼爹”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对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利于高校党建及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信息化和网络化造成了社会道德失范与价值取向错位。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信息过载,学生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时代。然而,互联网也已成为所有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的集中地。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世界的明显优势,宣传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民族歧视和其他不良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大学生的头脑,在学生还未健全的心灵播下恶意的种子,使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学生调整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思想上表现出不正常和迷茫的状态。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大学生可能会失去他们的价值观,并做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极大增加了高校学生党建与资助工作的开展难度。

(二)精准资助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建两个系统结合出现的问题

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学者和研究人员提出了高校党建和精准资助两项制度融合发展的思路,一些高校也在探索实际融合发展工作,但仍存在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工作的概念过于落后。毋庸置疑,高校党建工作的作用和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可以相辅相成,但现实中很多高校缺乏将二者有效结合的理念。近年来,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增加,导致一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关怀和爱护产生麻木之感。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他们理应获得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奖(助)学金。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在得到资助时表现出不知足,还因受助名额的有限而比惨哭穷,“争当”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对资助金额和名额不满意,对社会和他人不感恩,不想着为社会负责和为国家服务,甚至心生怨怼。党建引领精准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也是帮助他们培养爱国爱校、自信勤奋、诚实感恩和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目前,资助工作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与党建引领相结合发挥的育人效果却并未到位,这两方面没有很好地结合。

其次,二者的兼容性不佳,往往会顾此失彼。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对党建引领精准资助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例如,贫困生入库的评定标准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在实践中,这一标准主要停留在文字层面,而且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如若仅有一个入库名额但两名同学同时竞争,成绩的优劣终会成为最后的考核标准。这是因为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共识是,道德的优劣是难以衡量的,不具备硬性指标可以量化,但成绩好坏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成绩的好坏成为决定最终人选的金科玉律。如果你的成绩好,你就是最安全的入选对象,没有人可以质疑。有了这种认识,党建引领在精准资助开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完全无法有效发挥。群众只关心资助工作的完整性,却无法兼顾党建工作对学生道德品行的要求。

最后,方式和内容亟待更新。与时俱进是百年来我党前进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党建和精准资助的内容和方式也要与时代和社会接轨,尊重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与学生和生活密切相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党建活动和精准资助工作主要是以主题班会、政策宣讲、征文、演讲等形式展开,在方式和内容上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虽然会在短期内创造一个有利的育人氛围,但持续时间比较短,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监督服务,育人效果便会大大降低。

三、“经纬纵横”,构建高校学生党建与精准资助工作协同融合机制

在实践中,把高校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的一致性作为一个统一点,以育人为根本,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任务,创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高校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得到充分体现,不断深化二者的促进性。

(一)时间为“经”,设计党建+精准资助育人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支部应构建形成覆盖全过程、前后贯通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一是面向一年级本科生,由党员教师牵头,深入学生,创建好帮困助学数据库,进行一系列帮困助学调研,让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情感关怀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学生感恩社会、回馈国家的信念。二是面向二、三年级本科生,可以结合建党、党的二十大等内容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帮困助学宣讲会、优秀榜样故事分享会等,着力提高受助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修养,教育他们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三是面向毕业生,由支部专任教师发挥“红色双导师”作用,举办一系列经济困难学生技能培训班、就业帮扶课,齐心合力拓展受助学生就业平台,实现贫困生高质量就业,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空间为“纬”,打造党建+精准资助育人课堂

第一是善用“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是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党课、党员培训和资助政策宣讲会等教育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中,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二是建立“社会课堂”。通过各支部推选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呼吁全体教职工党员共同搭建就业实习平台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受助过程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提升素质,从原先的“输血”型资助转化为“造血”型资助,强化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造血”功能,以当前的资助帮扶推动学生真正的自强自立。第三是打造“指尖课堂”。通过建立经济困难学生QQ群、微信群,由党员教师在线答疑解惑,宣传最新资助政策,确保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提高学生及其家庭对国家政策的理性认识和感性接受。同时,通过在线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满足他们的差异化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的教育和精准资助的独特优势,有效地帮助他们成长和成功,同时解决他们的主要经济问题。

(三)纵向赋能,提升党建+精准资助育人成效

一是拔高站位,为思想引领赋能。以培育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在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推进经济困难学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责任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选树典型,宣传其成长、成才的各种励志和成功故事,帮助学生巩固理想信念,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二是志愿服务,为知行合一赋能。通过各种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和感恩社会的宝贵品质,使受助群体建立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三是拓展资源,为创新创业赋能。积极组织学生到农村、城市、工地、企业进行创新调研和创业实践,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强化价值观,开阔视野,发展自我,以“双创”成果回馈社会,服务国家。

(四)横向协同,形成党建+精准资助育人合力

一是组织共建。安排教职工党员联系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帮扶服务”,根据学生不同困难情况,指定个性化帮扶措施,分类施策、分类引导、分类育人,教育和满足他们的个人成才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人才。二是共享资源。组织支部动员和利用各方力量,包括校友会和学校基金会,广泛争取企业爱心和校友捐赠,以设立社会奖学金的形式拓展资源渠道。探索社会奖学金的项目管理,探讨物质援助与项目资助的有效结合方式,促进人才培养,强化教育目标。三是服务共促。在相关校领导的指导下,组织成立精准资助工作小组,构建学校精准资助工作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院资助工作小组和年级资助小组四级资助教育体系。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在明确协调、密切配合下,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精准资助育人新模式。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