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出圈”的ChatGPT是真智能还是套路深?年轻人使用时小心这些“坑”

2023-03-20先藕洁刘胤衡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出圈人工智能学生

先藕洁 刘胤衡

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推出的大型预训练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正成为很多年轻人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不少年轻人惊叹ChatGPT回答问题的高效,也有人直言ChatGPT回复的内容“仅是机械组合,充满套路”。毋庸置疑的是,ChatGPT将对年轻人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等不同方面的影响。专家提醒年轻人利用新技术时也要注意避“坑”,不要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

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在2022年11月一经上线便引发关注。不同于以往广受诟病的“人工智障”,它能够深度理解上下文的关联,完成写文章、邮件甚至是敲代码的复杂任务。于是,便有了高分论文。但这样的成绩不算作弊得来的吗?依靠ChatGPT创作对孩子们的培养有好处吗?

不止一个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因此,ChatGPT正在遭遇一个尴尬的局面,一边因其强大的学习辅助功能而“横扫”各大校园,成为学生眼中的“作业神器”,一边却被多所高校、期刊列入黑名单,遭受封杀。

“全靠ChatGPT,两小时的考试,我一小时就交了卷。”

2022年年底,李凌参加了《新媒体与广告》这门课的网上开卷考试。考试要求在两个小时之内完成一道论述题,问题与互联网广告的新现象有关,字数要求在1200字以上。其间可以查阅各种资料。

“许多同学都进行了提前准备。”李凌告诉记者,很多人除了整理课件,还提前下载了几十篇广告专业相关的论文,以备参考。

他却另辟蹊径。两个小时的考试,当别人还在翻阅各种资料奋笔疾书,他只是和ChatGPT對话几个回合,输入不到20字的问题,就获得了一篇长达6000多字的文章——从定义、源流、特点、未来发展等角度分析了当下互联网广告营销的特点。随后,他将这些素材精简到了1200字左右,“提前一个小时交卷走人”。

1月,成绩出来了,李凌位列全班第一。

ChatGPT创造的“校园奇迹”远不止于此。在ChatGPT的“原产地”美国,2023年1月,一项对1000名18岁以上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89%的受访学生会使用ChatGPT来完成家庭作业。同月,密歇根大学的哲学教授安东尼·奥曼发现全班第一的论文是用ChatGPT写的。

根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月底,国内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关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的讨论已经超过10万条。

有人认为,ChatGPT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还能够借助它检查作业错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辅导老师”。

有人则认为人工智能工具会助长学生的惰性,“什么作业都能够依靠人工智能完成,那学生就不用学习啦!”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无利于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

目前,全球多国大学、科研机构发布明确的人工智能禁令,禁止使用ChatGPT和其他所有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完成学习与考试任务;多家期刊、出版机构也禁止将ChatGPT列为论文合著者。

不过关于ChatGPT对学生影响的讨论,并未随着一张张禁令而停歇。网络上,公众对于ChatGPT的争论,仍在发酵。

有人认为,虽然ChatGPT可能会提供一个快速简洁的答案,但这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辅助”学生学习,无法让他们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并没有‘傻瓜’到学生输入一个问题、就能立刻写出一篇完美论文的程度。”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徐偲骕对于学生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撰写论文持开放态度,“如果学生真的用人工智能生成了论文并且达到了我的要求,那说明他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正在国内某高校就读的彭羊也认为,一部分人过度神化了人工智能,“ChatGPT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并不能直接用。”

2023年2月,彭羊在《量化投资》这门课上被要求写一篇不限字数的课程论文。这门课程不仅涉及金融知识,也涉及计算机编程知识。他想到了用ChatGPT来辅助论文写作,“我问了它一些编程问题,让它给我的代码纠错、教我收集数据以及用Python(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记者注)整理文件。”

“挺锻炼提问能力的!”彭羊表示,ChatGPT要通过用户与机器之间的问答才能得到答案,“要问很具体的问题,如果自己的问题模棱两可,它的回答可能也会有很大偏差,甚至有的时候答案会出错。”

彭羊认为,这种一问一答的过程,像人类在“驯化”人工智能,“问ChatGPT要有技巧,范围要由大到小,比如先提出诸如‘是什么’的定义类问题,如果希望得到更精准的回答,则可以预设情景,比如‘假如你是一名……你要……为了达成目标,你该怎样……’只有不断变换问问题的方式,才能获得最终想要的答案。”

“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彭羊告诉记者,他使用ChatGPT主要还是为了优化自己的代码、润色论文内容,“而搜索到的内容,只有自行消化,才能达到学习目的。”

“Ask me anything!(有问题尽管问!)”是ChatGPT与用户聊天的开场白。

一些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认为,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如果“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连AI这个工具都没法很好地使用。

上海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旭东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为学生布置诸如创作散文、童话、书评等类型的课程作业。他并不担心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写作,“这类作业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资源,学生自己有话可说,可能就不会抄袭或者去利用人工智能写作。”

“机器是‘生产’,而人是‘创造’。”谭旭东指出,老师们凭借多年的写作经验和研究积累,能够区分出真人和人工智能写作的区别。即便是相同的故事,语言能力强的人也能把一个老旧的故事讲得优美、有趣,甚至令人惊奇,他说,真正的写作,用词、造句和行文风格都是个性化的。

谭旭东并不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学生和教育的主体地位。他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疆域很广阔,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我们去‘第一个吃螃蟹’。”

“ChatGPT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我们几千年来依靠的书本、图书馆并没有两样,基于这样强大的知识工具来学习,孩子们应该学得更好。”2月9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撰文指出,面对ChatGPT,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作出重大调整。

他就此提出三点建议: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而不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要用ChatGPT等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要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

“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产物能推动科技进步,有利于辅助人类的生产生活,但它不能替代人类的智力活动,因为它没有人类所独有的情感和思想。”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认为,ChatGPT涉及庞大数据的算法加工,可能会侵犯到一些用户隐私,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开发者,应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道德,保证所收录的数据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滕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ChatGPT是大量不同的数据集群训练出来的语言模型,目前其背后仍是“黑盒”结构,即无法确切对其内在的算法逻辑进行分解,所以不能确保使用ChatGPT过程中,其所输出的内容不会产生攻击伤害用户的表述。

“如果ChatGPT的回复是错误或虚假信息,会具有极大的误导性,有潜在法律风险。”在他看来,ChatGPT难免存在一些侵犯用户隐私的内容。此外,若回复中存在过度借鉴他人作品的情况,使用不当就有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目前大部分国家的知识产权法规定,人工智能程序自身不能成为作者。”滕锐指出,ChatGPT的内容本质,是基于它所拥有的数据进行表达意志的创作,是作为被人类所利用的客体和工具,不具备法律人格,不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ChatGPT侵害了他人的著作权或泄露他人隐私,由它的权利人或使用者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推动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政府加强监管和研发者保持自律尤为重要。”滕锐说,要避免ChatGPT引发数据安全问题,如泄露商业秘密及违背保密义务,需从法律层面明确ChatGPT产品的应用范围,推进数据的分类分级,规定不同种类数据的保护级别和措施。他建议,在内容保护上,原创性数据要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在技术监管中,要定期将算法合规纳入大数据安全体系,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安全审计、评估验证等。

“行业自律也非常重要,ChatGPT的所有人要注意数据安全合格,也要确保获取个人信息具有合法性。”滕锐认为,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的全生命周期,才能促进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应用“向善发展”。

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看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数据隐私泄露问题愈演愈烈,ChatGPT作为数字技术的应用,开发者和使用者都是第一责任人。他提醒,由于ChatGPT的算法和算力均很强大,如果开发者或使用者实施垄断与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会具有便利性和隐蔽性,会对反垄断法带来新挑战。

孙晋强调,人工智能开发者要坚持“技术中立”和“科技向善”的原则,开发者的道德水准和法律边界意识,决定其设计软件的发展方向。同时,使用者也要秉持这两项原则,杜绝利用新技术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如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侵犯商业秘密、商业诋毁、虚假宣传、网络诈骗、洗钱等。

在张洪波看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违法犯罪,具有侦查难度,也需科技去甄别和侦破。滕锐认为,机器人走上更高智能阶段的同时,人类利用机器人违法犯罪的现象也会出现,从刑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可对机器人背后的自然人进行处罚。

2006年年底我国互联网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造成很大危害。这个案例令滕锐至今印象深刻。他说,“熊猫烧香”病毒主要是由当时年仅20多岁的小伙子李俊制作,李俊没有法律意识,利用新技术违法,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年轻人在勇于尝试类似ChatGPT的新鲜事物过程中,不能利用新技术去做违法之事。”

目前,为了避免学生过于依赖人工智能类工具,防止作弊,多国学校已经发出禁令,禁止学生在学校内使用类似于ChatGPT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和考试。“这是警示年轻人,要明白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的辅助工具,并不能替代人类进行智力创作,如果年轻人完全依赖,会影响创新创作能力。”张洪波说。

在张洪波看来,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人类快速处理字数多、容量大的文本内容,最终的智力创作成果,还是要人类自己来完成。开发者开发设计人工智能工具的目的,应该是让人类学习生产生活更方便、快捷、准确,而不是懒惰和消极。

“任何一项新数字技术出现时,年輕人的反应最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他们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有可能是未来新技术的创造者。”孙晋提醒,年轻人也要注意,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利用新技术时,不要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

来源:《中国青年报》 澎湃新闻

猜你喜欢

出圈人工智能学生
萌囧动物出圈记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层逻辑
“国潮”出圈之旅: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纪检新手“出圈”记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赶不走的学生
数读人工智能
学生写话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