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在高校的流行现状及其参与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

2023-03-20高玮雷鸣戴艳牛丽丽韩兹莹蒲禹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偏度亚文化参与度

高玮,雷鸣,戴艳,牛丽丽,韩兹莹,蒲禹潼

(1.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四川成都 610066;2.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1756;3.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4.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川德阳 618099;5.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218;6.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新已成为青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然而青年亚文化日益侵蚀着校园主流文化阵地,逐渐成为青年社会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1]。亚文化(subculture)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不同行为和文化形式的集群[2]。青年亚文化就是青年特有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表现在思维和行为倾向上。学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青年学生群体中盛行的躺平、佛系青年等现象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3]。譬如,一项研究显示“丧文化”的“90 后”“00 后”比例约为74.45%[4],群体庞大;“佛系亚文化”逐步走向价值虚无主义[5];低欲望文化在很多国家开始流行[6]。意大利学者论证了青年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环境。亚文化是教育成功领域中研究和干预的重要变量[7]。因此,通过青年亚文化结构成分的探索,掌握青年亚文化及其心理行为规则对于大学生价值引领与高校文化治理显得十分必要。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四川地区8 所不同类型高校的“00 后”青年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匿名方式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1 300 份,回收1 202 份,有效问卷1 163份,有效率96.8%。平均年龄为19.01(±1.11)岁;男生438 人(37.7%),女生725 人(62.3%);大一597人(51.3%),大二及以上(部分留级)566 人(48.7%);专科662 人(56.9%),本科500 人(43.0%);理工科378人(32.5%),社科375 人(32.2%),艺体160 人(13.8%),医学类250 人(21.5%);城市305 人(26.2%),乡镇259 人(22.3%),农村599 人(51.5%)。

2.2 问卷设计

2.2.1 青年亚文化流行现状调查问卷

在前期查阅文献资料和访谈基础上,通过选取丧文化、佛系文化、御宅文化、国风文化、次元文化、吐槽文化、屌丝文化、恶搞文化、网络文化和性少数文化,以及问卷中未提及的列为其他项,一共11 种高校中常见的亚文化类型组成自编问卷。问卷包含人口学信息、青年亚文化知晓度与参与度,共35 题。按照李克特7 点计分规则,从完全不知道(完全未参与)到非常了解(深度参与)分别考察大学生对以上青年亚文化的知晓度和参与程度。总分越高表示其知晓或者参与程度(行为卷入)越高,而非指人数占比。在每个亚类中,将7 级评分转为:高(6—7 分)、中(3—5 分)、低(1—2 分)三个等级,通过转化的频数和百分比考察流行现状。(样本1)

2.2.2 青年亚文化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调查表

结合学生工作专家经验和学生访谈资料,选取网络文化、社团(社群)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学习情况、思想状况、行为表现7 类大学生日常行为指标,形成40 个题项的问卷,考察参与青年亚文化活动的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特征。(样本2:与样本1为同一批调查对象)

2.3 统计方法

数据通过EXCEL 进行数据的录取和整理,通过SPSS 26.0 分别对大学生参与青年亚文化的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青年亚文化参与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对不同青年亚文化具有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相关分析和差异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对青年亚文化的兴趣和态度

结果显示,有14.0%的大学生对青年亚文化表示有兴趣,9.0%的大学生不感兴趣,其余77.0%的大学生保持中等兴趣。有17.0%的大学生认同青年亚文化,5%的大学生持反对态度,78.0%的大学生保持中立态度。

3.2 青年亚文化知晓度和参与度的分布情况

样本1 结果显示:总体上大学生对青年亚文化的知晓度为45.02±13.69,偏度为-0.58;参与度为18.34±10.06,偏度为2.30。按照项目分析方法取全距前后的27.0%,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其余为中等组。结果显示,总体呈中等及以上知晓度的频次为1 102,占总体的94.8%,其中高知晓度者占50.1%,参与度中等及以上程度的频次为382,占总体32.8%;其中深度参与者约占2.0%。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知晓度显著高于参与度(t=70.82,P<0)。在各个青年亚文化类型中,网络文化、国风文化、性少数文化、佛系文化、次元文化和吐槽文化的知晓度排在前五。网络文化、佛系文化、吐槽文化、次元文化和国风文化的参与度排在前五(见图1)。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亚型分布情况,计算以上各类亚文化的偏度和峰度,结果显示,所有亚文化知晓者和参与者均不是正态分布。知晓度方面除了网络文化(偏度-0.14,峰度-0.52)和性少数文化(偏度-0.04,峰度-0.36)为左偏态外,其余类型均为右偏态(偏度在-0.14~0.19 之间,峰度在-0.60~0.03 之间);各类青年亚文化参与度均为右偏态(偏度在1.01~3.62 之间,峰度在-0.03~13.46 之间)。

图1 不同程度的知晓者和参与者在不同青年亚文化类型中的人数占比(单位:%)

3.3 青年亚文化资深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采用样本2 数据选取参与度中高组为资深参与群体,通过组间联接聚类方法,采用平方欧式距离为度量标准,对高度参与到青年亚文化中的大学生常见行为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选取距离阈值为12 时,虚线标尺与树状图共有7 个交点,聚类结果有7 类(见表1)。

由图2 和表1 可见,在第一类中,有低意志、悲观、低原则性、冷漠、情绪低唤醒、低欲望、情绪表达7 项行为表现,主要指向个体的情绪水平和意志等个性特征,故将其类型定义为个性特质。同理,第二类反映了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故定义为自我关注;第三类主要与信念有关,定义为奋斗理想;第四类主要表现为一贯性行为的持续,定义为生活习惯;第五类主要体现了学生受周围同学和学习氛围的影响,具有跟从别人的特点,定义为跟从学习;第六类主要表现为社会和学校流行的活动,定义为社会活动;第七类主要表现为通过网络途径来设定自我角色和形象,并参与到网络社群活动的人际关系中,定义为网络社交。当阈值为18 时,可以分为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且具有消极特性。

表1 聚类分析结果

图2 聚类分析结果(红色线条代表距离阈值为12)

3.4 青年亚文化类型与其资深参与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类青年亚文化均与生活习惯呈零相关,其余两两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11 种青年亚文化类型均与社会活动和网络社交呈显著正相关(r在0.17~0.33 之间,P<0.01)。此外,丧文化、御宅文化、屌丝文化与个性特质(r在0.10~0.15 之间,P<0.01),网络文化与自我关注和跟从学习显著正相关(r在0.11~0.14 之间,P<0.01)。

为了进一步考察高校青年亚文化资深参与者心理行为特征是否具有区分普通参与者与资深参与者的效果,选取参与度高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bootstrap 差异分析,并以平均值为观测指标绘制成雷达图(见图3)。结果显示:自我关注(t=3.17,CI[-0.06,-0.07])、奋斗理想(t=3.99,CI[-0.06,-0.07])、跟从学习(t=2.22,CI[-0.45,-0.03])、社会活动(t=11.03,CI[-0.75,-0.52])和网络社交(t=12.05,CI[-0.68,-0.49])在95.0%的置信区间的CI值没有包含0,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且低参与组得分高于高参与组,个人特质(t=0.17,CI[-0.06,0.07])和生活习惯(t=0.15,CI[-0.05,0.06])两组CI值区间包含0,差异不显著。从分布的雷达图形状上看,两个组的心理行为特征分布大致相同,其中个性特质、自我关注、生活习惯和网络社交相对凸出。

图3 参与青年亚文化不同程度的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分布情况(得分均值)

3.5 心理行为特征变量在人口学信息上的差异分析结果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维度上,男生个性特征(t=3.33,P<0)、自我关注(t=2.08,P<0)、奋斗理想(t=2.32,P<0)和网络社交(t=3.56,P<0)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独生子女维度上,独生子女学生的自我关注(t=3.15,P<0)和网络社交(t=3.60,P<0)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宗教信仰维度上,没有宗教信仰学生的奋斗理想得分显著高于有宗教信仰的(t=-3.95,P<0);在学历层次上,专科生的个人特征(t=7.12,P<0)、自我关注(t=-2.82,P<0)、奋斗理想(t=-4.21,P<0)、跟从学习(t=-3.84,P<0)和网络社交(t=-5.95,P<0)得分显著高于本科生;在出生地维度上,城市学生自我关注(F=11.31,P<0)得分显著高于乡镇或农村学生得分,城市学生的奋斗理想(F=3.92,P<0)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城市乡镇之间差异不显著。城市学生网络社交(F=14.41,P<0)得分显著高于乡镇,乡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其余差异均不显著。

4 结论和讨论

4.1 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流行

大学生普遍对青年亚文化有兴趣和认同感,分别有九成和三成大学生对青年亚文化具有中等及以上知晓度和参与度,表明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中较为流行,其中,网络文化知晓度和参与度并列排在首位。调查结果证实网络社群是青年亚文化主要聚集地,网络是亚文化传播和流行的重要途径[8]。此外,从偏度上看,网络文化和性少数文化曝光率、知晓度较高,但实际上性少数文化参与者并不是很多,这可能是由于性少数群体具有熟人圈子内公开化和非熟人圈子隐蔽这一特征[9],这与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避开主流文化形成亚群体认同的特点是吻合的。

4.2 青年亚文化资深参与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典型的亚文化消极特征

一方面,从图3 可以看出资深参与组轮廓比普通参与组面积小。根据聚类分析内容可以判断此7种类型效价均为负性,也就是说该维度得分越高,表示这些心理和行为越消极,雷达图面积越小,参与亚文化程度越高。例如,在个性特征维度得分高表示具有低意志、悲观、低欲望、低情绪唤醒等特点,呈现出一定的消极面。同样,资深参与组学生比普通参与组学生在其他5 个具有显著差异的方面表现更为消极。

另一方面,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青年亚文化与社会活动和网络社交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青年亚文化资深参与者体现了具有低社会性、高网络性和低社交性的特点,这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10]。

4.3 不同成长背景的大学生参与青年亚文化活动时的心理和行为有所不同

从性别上看,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参与青年亚文化倾向,且网络社交更明显,情绪更消极,这可能与男女生个性差异有关。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0.7%,且男生显著多于女生[11],与此结论一致。

独生子女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较高,表现出低自我关注和高网络社交行为。这可能与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寻求认同有关。二次元用户基本上以独生子女为主,“二次元嫁”比例高达16.7%[12],这种情感补偿支持了本研究结论。

在宗教信仰方面,本次调查中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仅有42 人,且多为藏传佛教,在知晓度和参与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信念上表现得更加专注于自己内心世界和价值感。

在生源地方面,生长于城市的大学生知晓度和参与度均显著高于乡镇或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低自我关注,低信念。这可能由于城市化发展让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有更多机会卷入到青年亚文化中,但缺少对自我的关注。

5 建议

重视高校中对青年亚文化的引导,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实现青年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调适与整合,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主流文化的实际育人作用[13]。重视网络文化和网络思政的建设,正确引导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做好网络思政工作这一项重要任务[14]。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参与亚文化活动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需要“分门别类”引导学生,找准内在动机,从其他积极途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重视青年学生社会活动和网络社交引导,重视积极功能的挖掘,不能片面否定校园亚文化的价值。重视青年亚文化实证研究,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识变、应变、求变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偏度亚文化参与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基于偏度的滚动轴承声信号故障分析方法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考虑偏度特征的动态多响应稳健参数设计与优化
基于偏度、峰度特征的BPSK信号盲处理结果可信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