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逻辑、功能及实现

2023-03-19董树彬崔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董树彬 崔楠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善治的精神力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向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功能、凝聚共识功能、润泽教化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以培育主流价值为基础增强社会认同、以协调价值目标为关键整合社会意识、以构筑文化载体为抓手深化社会治理、以融入日常规约为依托规范社会秩序。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应加强制度构建、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主体协作,打造涵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善制”,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文化环境,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效能。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者简介] 董树彬,法学博士,吉林大学马克思主義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楠,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和统合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1] 4 4。良好的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就是在社会治理中通过不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功能、凝聚共识功能、润泽教化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着力提升社会认同,进而深化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前提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实践指向,二者都包含善治的价值取向,这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前提基础和内在逻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善治的精神力量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和统合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2]作为引领主流社会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力和感召力。

善治,是一种良好的治理,“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3]。要实现社会多元主体间的合作,首先就要解决价值观统合问题。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断分化,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每天接触海量信息,逐渐导致社会个体和群体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如果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去中心化和泛主体化的发展状况,又缺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统合,那么就必然给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带来挑战,影响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要想实现善治,实现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都需要一种成熟的核心价值观来定向导航,为社会发展指明道路方向、提供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引领和统合社会多元主体间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发展提供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升社会凝聚力,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实现社会善治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向

社会治理是在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旨在规范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治理也逐步开启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伴随着治理理念的转变、社会体制的转型、制度体系的重建、方式手段的变革和治理景象的重塑。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在多元社会主体有序参与的基础上,形成既分工合作又协调统一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从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立场、态度和观点,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全体中华儿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在社会价值层面的反映与凝结,是在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要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功能,就必须将其置于社会治理实践中,整合规范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不断激发人们自觉将价值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价值目标,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实践指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作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人们对建立并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追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增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价值引领与思想支撑,后者通过对前者的实践来表达和实现自身,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良好的社会治理通过最大限度地凝聚价值共识、减少价值分歧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实现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领域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社会各领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价值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思想与主体自觉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善治目标与社会治理过程的高度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擘画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现实图景,蕴含着中国式社会治理的善治逻辑。而中国式社会治理的目标则是通过善治来完善国家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因此,善治价值这一内生属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前提基础和内在逻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价值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引领社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引领与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价值功能,是指其在融入社会治理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效能。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价值引领、凝聚共识、润泽教化和道德规范的功能。

(一)价值引领功能:以培育主流价值为基础,增强社会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治理的价值引领功能,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流价值观,不仅反映了我国人民对良好社会秩序的价值追求,而且能够促使社会成员认同并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我国社会治理提供价值秩序与价值目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事实上,任何一个社會的和谐稳定、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一种成熟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5]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精神支撑,社会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治理领域出现了偏离社会主导价值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注重对物质的追求,将人生意义建立在获取金钱和权力上,出现了“向钱看”“向权看”的价值偏好。在追逐金钱、权力的过程中,一些人秉持“有用即是真理”的实用主义态度,把价值选择当作一种工具,呈现出实用化倾向,侵蚀和冲击社会主流价值,甚至出现价值观扭曲,导致道德失范,消解社会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

因此,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功能,以培育主导价值为基础,矫正社会价值倾向偏离主导价值的现象,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促进人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对当下中国出现的多元价值倾向具有强力的引领和聚合功能。在社会治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化解价值冲突、协调价值目标、凝聚价值共识,有助于强化社会主导价值,引领社会向上向善风尚,增强价值认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功能,引导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价值秩序,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整合全社会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成员在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导价值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转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推动社会治理不断走向善治。

(二)凝聚共识功能:以协调价值目标为关键,整合社会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治理的凝聚共识功能,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精神力量,唤起人们对于良好秩序的向往,推动协调社会多元主体的价值目标,从而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统一社会思想,促进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协调价值目标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在社会中,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基本趋同,社会将会平稳运行;反之,社会运行秩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6]因此在社会治理中建立共识性的价值体系和主导性的价值观念,通过核心价值观协调不同价值目标,能够有力整合社会意识,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理顺关系、增进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价值愿望与价值追求,是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与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在全社会整合“我们的需要”唤醒“我的需要”,在满足每个社会成员“我的需要”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我们的需要”的满足。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把我国社会整体的价值理想与社会成员个体的价值追求有效统一起来,推动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纾解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人价值期待的矛盾问题,促使社会成员认同并树立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凝聚价值共识有力汇聚社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上的价值共识,它将每个人“不同的观念”导向“相似的判断”,在整合分歧过程中提高社会主体的思想认识,在协调利益关系基础上统领社会主体的价值共识,使社会多元主体在共识语境中求同存异、相互合作、彼此信任,减少矛盾纠纷,进而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彼此分工又统一协作的社会治理有机体。社会治理中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反映未来美好追求的价值观念是深化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源泉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对民族国家发展的价值要求和价值期许。这种要求和期许可以振奋人们的精气神,汇聚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力量,增强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三)润泽教化功能:以构筑文化载体为抓手,深化社会治理

在社会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发挥着润泽教化的功能。文化内核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凝聚着社会的共同意志,指引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借助文化载体能够隐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润泽教化功能。润泽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构筑文化载体实施德育教化策略,使文化载体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得到隐形传播和落地,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是创新和深化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文化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自由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源泉,平等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石,公正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提,法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保障。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育,通过培养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文化服务,推动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征,是保障社会成员享有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的重要载体。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使社会成员接受并认同社会主导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价值理念通过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得以体现,使人们在公共文化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规范要求,辨清真善美与假丑恶,进而在情境式的价值体验中实现润泽教化功能。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精神形态到物质形态的转换,如借助具体可见可感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环境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感染与教化功能,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式治理。

(四)道德规范功能:以融入日常规约为依托,规范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治理的道德规范功能,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社会个体的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标准与道德准则。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乡居民公约,规范社会秩序。城乡居民公约由城市市民公约和乡村乡规民约两部分组成。城乡居民群体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治理主体,城乡居民公约作为城乡居民群体意识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是在共同空间归属中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自愿自觉形成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传统基层自治社会的治理智慧。将蕴含家国情怀、道德观念、责任意识、理性精神、社群本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城乡居民公约,真正发挥居民公约的价值引导与规范作用,推动城乡居民的价值观认同,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牢固的群众根基。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规范,引导从业者行为。行业规范是特定行业内的价值行为准则,是指导业内人员主体行为、协调利益配置的范式和规则,在行业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业规范并使其成为行业从业者的价值指引与行为准则,能够有效激发行业成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职业精神要求。具体而言,就是依据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发展完善行业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和服务标准,不断增进行业从业人员的价值共识和自觉意识,形成推动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增进家庭和谐。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社会治理中最直接、最基础、最有效的德育教化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7]。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要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教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与生动典型,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使其为新时代家风家教建设提供丰富滋养,厚植社会治理的家庭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实践进路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应积极加强制度构建、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主体协作,进而打造涵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善制”,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文化环境,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积极加强制度构建,打造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善制”

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具,借助制度的力量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由软性约束转化为硬性约束,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在衡量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制度构建,凝聚制度合力,打造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善制”,实现制度约束,推进现有制度向理想的现代化制度状态持续迈进,形成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1 .在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制度设计,通过思想引领、内容融入和精神贯穿,切实发挥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在社会治理制度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价值理念从“独立体”走向與社会治理制度共生共存的“联合体”,才能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以其引领制度设计,可以为社会治理制度提供根基与保障。因此,社会治理各项相关制度设计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指向,这是协调多元主体价值关系、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增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2 .在社会治理制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办事规则和法律程序。制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制度体系是相应价值观的制度转化,也是相应的价值观得以在一个社会深深扎根的涵育力量和基本载体。”[ 8]在社会治理各项相关制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使价值内容从“悬浮体”走向与制度内容共生共融的“融合体”。具体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制度内容的过程中,既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内容相适应,也要使社会治理的制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衔接,进而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制度的“善制”。

3 .在社会治理制度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治理制度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社会治理制度实践,通过制度的有效执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实践中得到落实,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从“应然体”走向符合社会治理制度实践要求的“实然体”。这就必须通过制度的有效执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激活并体现到制度实践中。而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在于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 9]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真正成为制度执行的第一推动力量和重要主体。

(二)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文化环境

核心价值观孕育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以,社会文化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环境载体,其作用不容忽视。

1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是为取得融入实效打牢根基、先行做足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1] 4 4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广泛力量。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核心的红色资源,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重要文化资源,其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指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宝贵资源。因此,必须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红色资源,全面揭示红色文化的内在机理、丰富内涵、表现形式、价值意蕴等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抓好新时代思想宣传工作,真正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 .丰富拓展传播渠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召力、凝聚力

除了深入开展思想宣传工作外,还要注重丰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占领网络传播高地。一方面,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主流新闻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不断壮大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媒介,要做精做细做实,提升宣传教育内容质量,充分运用好各类社会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感染群众,用身边的反面典型案例警示群众,力求在宣传工作中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切实增强群众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占领网络宣传阵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广大网民和网站、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创作主体生产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道德建设和生态治理,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网络空间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召力、凝聚力。

3.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

精神文化产品是人类思想的体现,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1 0]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愉悦身心、砥砺精神、传播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品格,用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在传播积极的人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中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三)大力推进主体协作,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效能

人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执行者和落实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各领域,就必须调动起多元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深入实施主体协同策略,大力推进主体协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聚合多元主体的价值追求,促使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同向同行,成为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融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1.党的领导是多元主体协作的根本

堅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1 1]党作为统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核心,作为在社会治理各环节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发挥着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的作用。一方面,要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作为中国式社会治理的探索者和领路人,中国共产党只有加强自身的政治领导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统合社会多元思潮,保证社会治理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价值要求和行动要求的高度统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各级党委要在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将其有效融入党的日常理论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不断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强化党的共识凝聚力,进而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2.政府主导是多元主体协作的关键

当今社会,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对政府提出了三大要求,即服务社会多元主体、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及在此过程中与其他治理主体谋求合作。这三大原则要求政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观念、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在沟通、协调和服务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在服务多元治理主体的过程中与其他治理主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不断的协商对话中提高认识、深化共识、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作效率。要充分汲取民主、法治价值理念,深刻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推进管理权限适当下放,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增强社会治理效果。

3.社会协同是多元主体协作的重点

社会组织具有自愿性、公益性、服务性等特点,在化解社会矛盾、调动社会资源和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连接政府和公民的重要桥梁纽带,是形成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的重要参与力量。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合各类社会组织的利益要求,协调化解各类社会组织间的矛盾,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实现社会协同基础上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有助于不断发挥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帮手、公益事业的补充和政府公民连接的纽带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4.公众参与是多元主体协作的基础

公众参与作为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协同治理的有效途径,既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创新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价值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能够不断激活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公民个人的民主法治意识、规则权利意识和主体自觉意识,保障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与义务,发挥公众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 0 2 0: 5 4.

[ 3]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0: 1 1.

[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3: 2 3 8.

[ 5] 胡宝荣,李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 0 1 4( 2) : 7 2 - 7 5.

[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4: 1 6 3.

[ 7] 习近平.在2 0 1 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 0 1 5 - 0 2 - 1 8( 2).

[ 8] 沈壮海.构筑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 0 1 6( 1) : 5 1 - 5 7.

[ 9] 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 J].求是, 2 0 1 9( 2 3) : 4 - 8.

[ 1 0]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3: 3 5.

[ 1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2 2: 8.

(编辑:朱效梅)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