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文本的解读路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2023-03-18姚志芳上海市江镇中学

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菲利普

姚志芳 上海市江镇中学

【课例主题】立足小说文本解读路径的探索,以人物分析为线索,通过解读主人公、次要人物、“我”,分析其对于小说情节梳理和主旨探索的意义。

【观察要点】1.课时目标是否对应课堂环节;2.师生活动是否具有启发性;3.教学资源是否契合教学环节;4.作业布置与课时目标是否适切。

【文本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体裁都是小说,选材涉及中外经典篇目,主题都与少年、成长有关。由此看来,无论是《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还是《孤独之旅》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少年成长”的主题。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内容更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这些成年人身上,读者视角应当更多地关注到“我”若瑟夫的身上。

据此,我对文本做了以下结构:小说的第一层显性内容是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先后发生的故事;第二层隐性意脉是故事中丰富、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及其变化;第三层深邃主旨是作者对金钱唯上的社会关系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温暖、悲悯的呼唤和期望。结合单元目标: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将其分解到课时目标,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情节;通过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明确人物背后的金钱利益关系;尝试从作家叙事视角深入解读小说主题。

我们老师通常在对《我的叔叔于勒》做文本解读的时候关注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变化,课文“预习”中也作了提示,但却往往忽略了“我”对于勒叔叔称呼的“不变”。因此特将其结合小说原作删节部分,引入对主旨的深入探索,让学生渐次体悟到小说主题中不仅有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更有对若瑟夫对于勒行为做法的赞同,其中包含着对亲情的呼唤和对人性温暖、悲悯的期望。

这篇小说可读、可感、可讲、可教的点非常多,拟从一课时出发,以长文短教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小说阅读上的启发和指导。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我从初一开始执教的班级,现已初三。学生在小说的阅读方面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和一定的解读能力。因此,我预判学生们对于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信息内容检索、人物的基础形象把握都是比较容易生成的,但极有可能在人物形象的概括和总结上忽略细节和丰富性,从而在主旨把握上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也希望借这篇小说让学生们对文本情节梳理的角度和分析人物、主题的维度有更多的思考。

【课时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情节。(重点)

2.关注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学会通过细节分析人物。(重点)

3.尝试从作家叙事视角解读小说主题。(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环节】

一、设疑导入,检测课文预习

速读课文,设疑导入:小说结尾处“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个阴影是指什么?(请学生们自由畅谈,初步掌握预习情况)

明确: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此问题自然引入下一环节教学。

二、聚焦“于勒”,把握情节起伏

1.跳读课文,分小组寻找、概括于勒遭遇的变化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

明确:于勒命运的跌宕牵动了事件的发展走向,是整个事件矛盾冲突的焦点。

预设:于勒遭遇变化(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

称呼变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厌恶,憎恨);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全家唯一的希望(奉为福星);

这个小子、贼、那个讨饭的、流氓(深恶痛绝、避之不及)。

2.请学生用“因为于勒……所以菲利普夫妇……”的方式串联复述故事情节,学会从“原因——结果”的叙事角度分析小说,找到叙事“关节”。

预设:

因为于勒败光了家里的遗产,所以菲利普夫妇把他送到美洲去了;

因为于勒写信回来说赚大钱了,要补偿他们,所以菲利普夫妇充满了期待;

因为发现于勒在船上卖牡蛎,破产了,所以菲利普夫妇失望、谩骂;

因为怕于勒再次连累他们,所以菲利普夫妇选择躲避。

明确:于勒挥霍家产,使得菲利普一家陷入困境,他们将他送到了海外;于勒来信说在海外发财,菲利普一家热切地期待于勒归来;于勒破产,沦为卖牡蛎的水手;菲利普夫妇不顾亲情抛弃了于勒。

三、聚焦“夫妇”,走近人性深处

1.请学生用“菲利普/克拉丽丝真……我是从……读出来的”的句式来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引导从细节处分析其可恶、可怜之处。)

预设:共性——爱慕虚荣、见利忘义、利欲熏心、冷酷无情;个性——菲利普软弱没主见、遇事慌张;克拉丽丝精于算计,果断反应,指挥若定,刻薄、泼辣,毫不留情。

2.引导品读细节,讨论“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这两句话的矛盾点,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可悲之处。

明确:一个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贫穷折磨后仍然能够对生活抱有体面的希望,何其可怜,何其可悲!

3.顺势引导:他们人性扭曲的根源是什么?

预设:亲情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金钱成了绑定人们关系的唯一,在菲利普夫妇走向富裕的妄想破灭之后,所谓的亲情关系甚至还不如十个铜子。这就是当时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造成的可悲的社会现实,连爱情都是如此。

四、聚焦“我”,揭示小说主旨

1.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视角写的?并寻找文中“我”对于勒的称呼,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进行比较,初步体会小说的主旨。

明确:和我的父母不一样,我始终把于勒当成自己的叔叔,在听到他的故事、看到他的落魄之后,我依然怜悯、同情这个亲人。

2.对句子进行补充并散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探索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的目的。

这就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兄弟,我的亲叔叔啊!(怜悯、同情)。

这就是我的弟弟,我的亲弟弟啊!(怨恨、失望、不愿相信)。

这就是我的小叔子,我丈夫的弟弟啊!(憎恨、厌恶至极)。

明确:将“我”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与眼中父母前后不一、反差巨大的态度结合起来,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和对童年若瑟夫“我”的行为的赞同,情感天平是倾向于童年若瑟夫“我”的。正是这样一个涉世不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朴素地、自然地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家的亲人。这是小说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也是作者对亲情回归的深情呼唤。

3.补充原文被删节的结尾,进一步探寻小说的深层主旨。

明确:结尾暗示了若瑟夫对于勒的怜悯之心、慷慨与正直不仅仅是在幼时对自己的亲人,更是成年后对所有的贫者和弱者。成年后的若瑟夫仍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德与心灵,这里寄予了作者对人性温暖、悲悯的期望。

五、课堂小结,梳理阅读路径(阅读路径概括在这里,课上就是学生笔记和批注的抓手)

六、作业布置,巩固叙事方法

1.试从“悬念——结局”的叙事角度出发,梳理情节,缩写小说,200字左右。

2.试运用课堂所学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于勒这个人物。

【板书设计】(见图1)

图1

【执教反思】

这篇小说教学的备课,共经历了前后四稿。尽管我对课文相当熟悉,还是首先选择了静静地读,试着在自己生疑处答疑,试着从学生角度思考可能的困惑,在大单元结构的指引下去寻找本课的教学目标……面对初三繁重的教学任务、紧张的课堂进度,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一篇经典小说的教学,确实困难重重。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如何“导入”又如何“收束”,如何创新课堂环节,我都进行了反复斟酌,也在经历了真实课堂,得到了导师指引、同伴评论之后,有所反思。

一、文本解读要“嚼细”,把握学情方向明

考量一个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素养,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本的解读。我们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都习惯性地看完课文看教参,看完教参看教学设计参考,然后修修补补、删删减减就进了课堂。而这一次,我尝试着先将自己沉浸入文本,在反复的研读中,在对学情的把握中,渐渐明晰了备课的方向。

期间,我曾一度梗塞于无法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切入点去让学生理解“菲利普夫妇”的可悲。预计学生会提到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穷困,但无法理解深、理解透。由此想到王荣生先生书中说:小说读起来很怪的地方就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这时忽然咀嚼到了一句话: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时时充满期待,把于勒的第二次来信当作福音书,却又为何觉得十年之久没来信是意料之中的,后文又说: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我抛出的问题是:明明希望渺茫心知肚明却又为何不放弃渴盼?问题一经抛出,学生自然会再去文本中寻找线索,进而解读菲利普夫妇的心态,其人物的复杂性也就浮现出来了。这样的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前辈们所说的,只有做好了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文本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文本创读,找到那些教学光亮处。

二、教学难点要“吃透”,层层深入思路清

根据我对本班学生的了解,他们对于解构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应该没有大问题。但很可能因为对人物的把握不够全面,而不能顺势体悟小说的深层主旨。这也是我这堂课的教学难点。在文本研读之后,我参考了许多的教学设计和论文,在与这些文本的思想交互碰撞中,摸索出了一条更为清晰的引导学生解析主旨的思路。主要设计为:第一,在解构人物时,理解小说对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这些以金钱利益为上的人际关系的批判,这层主旨是学生比较容易解读出来的;第二,曾记得《小说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读小说一定要从叙述虚构的角度去读”,这就在充分提醒我们,一定要关注小说中那个渗透着作者思想的“我”的叙事角度。我经常在上课时跟学生们讲:我们不仅要走进课文看课文,还要跳出课文看课文,站在作者的视角,甚至站在编者的角度思考。于是在主旨第二层的理解时我引入了对于童年若瑟夫的这一写作视角的分析,并且辅以一段对《小王子》这部小书的评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有对若瑟夫行为的赞同,一个学生还说出了“要有像孩子一样的人性”这样的体会;最后,再由小说原本的结尾导入,分析若瑟夫对于勒的态度以及日后对待弱者的善良,去体会作者对人性温情、善良的呼唤和期望,整堂课对于主旨的解析落实还是比较流畅的。

三、教学内容要“瘦身”,紧扣目标方有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拟从“梳理文脉把握情节”“品言悟意剖析形象”“揭示目的走近人性”三个板块入手,总共设置了辨析小说的主人公、梳理小说的情节、探讨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等7 个教学小环节。情节、人物、主旨什么都把握到了,却忘了自己的设计是要“长文短教”,如此下去,如何达成?于是,我想到了平时读小说,学生们第一感兴趣的还是人物,所以我思考是否能以“人物”为圆心,开展对小说阅读路径的探索。从关注于勒引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于勒叔叔的遭遇变化直接牵动了故事的发展,是适切的,我暂时舍弃了对于勒人物形象的分析,并将其设计进了课后作业;而在对菲利普夫妇和“我”深入分析时,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称呼的变化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对人物的整体把握直接影响了对主旨的有效探索。

我想无论是怎样的文体,理解文本一定是阅读课教学的起点,而如何由教学设计这个起点通向教学目标达成这个终点,就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走向“心中有数”。虽然在落实过程中,认为课堂提问还应精练一下,给学生思考留白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但正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课堂就是遗憾的艺术,而遗憾也正是下一程的起点。以此共勉。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菲利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自己的歌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