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亭序帖》之“攬”避讳考

2023-03-16李长钰

大学书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兰亭序

⊙ 李长钰

周耕厓精于史讳,《经史避名汇考》卷三五《亲属一·晋》曰:

王羲之,字逸少,小名阿菟,右将军,会稽太守。曾祖覽,字元通。祖正,字士则,父旷。周世绶《梦馀日札》:班《史》“省书覽涕”,“覽”同“攬”,拭也,右军《兰亭叙》“后之攬者”,以“覽”为“攬”,避其家讳也。章世丰曰:“覽”与“攬”音同义别,右军确是避王覽讳,《汉书》应是“ ”字,传写讹混耳。

广业案:《兰亭叙》“攬”字两见,“每攬昔人兴感之由”亦从手旁,唐怀仁集《圣教序》载高宗御札云“内典诸文,殊未观攬”,高宗书“覽”字不应从手旁,特王书更无“覽”字耳。[1]

以“攬”代“覽”于《兰亭序帖》中两见:“每攬昔人兴感之由”和“后之攬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文本作“覽”(见唐修《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若依行文之义本应作“覽”,而帖中却以“攬”代“覽”,诸家普遍认为右军为避曾祖王“覽”之名:

郭沫若云:至于二覽字作“攬”乃避其曾祖王覽之讳。[2]

周传儒曰:这“攬”字是有问题的。观覽之“覽”,与延攬之“攬”,意义迥别,不可混淆。除王羲之讳祖、讳曾祖外,他人不会一讳再讳。何况当年在场的四十二名大知识分子,岂能瞠着眼睛看王羲之写别字而不作声?[3]

周绍良云:按,阅覽之“覽”与延攬之“攬”,含意不同,不能互相代替;但《兰亭序》中的“每攬昔人兴感之由”与“后之攬者”两“攬”字,均当作“覽”。以王羲之的学问,不会用错,这里写作“攬”,以避家讳。[4]

市河米庵《米庵墨谈》卷一兰亭叙条略云:又“覽”之作“攬”者,乃右军为避曾祖覽之讳而加“手”。[5]

因避名而改字,乃史讳之常例。王覽为王羲之曾祖,不可谓“五世亲尽”而不讳,《孔融集》云:“在家永有攸讳。”(见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四)《兰亭序》帖中以“攬”代“覽”,周传儒、周绍良均以“攬”“覽”二字义隔,不可混淆及代替,柳斋祁小春先生认为“周传儒、周绍良之说无误”,进而提出:

王羲之 行书 《兰亭序》(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前人虽已注意到覽、攬避讳,然即使于避讳学精博如周广业者,亦对诸如“覽与攬音仝义别,右军确是避王覽讳”之类明显有悖于当时避讳实情的说法,未作深究,盖囿于陈说而不敢怀疑《兰亭序》真伪故也。

我们认为,《兰亭序》中所用“攬”字既有悖于逻辑,亦不合情理、违拗常识。[6]

“有悖于当时避讳实情”,缘于“覽与攬音仝义别”。祁小春先生依据《广韵》中之“覽”与“攬”俱为“卢敢切”,属同音字,而论曰:“用‘攬’代虽能避‘覽’之形而未能异其音,不合当时避讳习惯。如此一改,遂使《兰亭序》成为一篇只能阅览不能念诵的哑文。”[7]认为“攬”“覽”音仝义别不可替代者,除周传儒、周绍良外,祁小春先生援引日本学者幸田露伴、源川进之论作为佐证:

幸田露伴《兰亭文字》曰:羲之果然是以此攬字用如覽之意吗?若其是这样,那就太不妥当了。(《露伴全集》第九集所收,东京:岩波书店,1951 年)

源川进《扩兰亭字源考》认为:从《兰亭序》文脉来看,“覽”“攬”二者不能通用。(《二松学舍大学论集》所收,1983 年)[8]

按,与“覽”不能通用之“攬”两见于《兰亭序帖》,依六朝世族精礼严讳之史实(沈垚《落帆楼文集·与张渊甫书》云:“六朝人礼学极精。”《颜氏家训》卷二《风操》曰:“今人避讳,更急于古。”赵瓯北《陔余丛考》卷三一云:“六朝时最重犯讳,……”[9]),而不应以同音字代讳,且帖中之二“攬”均在《兰亭序帖》(较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中之《临河叙》所余167 字之内),《兰亭序帖》之真伪由此而再增疑窦。

若以“攬”“覽”二字不通而质疑《兰亭序帖》之真伪,须先确定“攬” “覽”二字是否音同义隔?因此,厘清“攬”“覽”二字形、音、义之关系,则为消除疑窦之肯綮也。

一、“覽”“攬”之形

《说文》云:“覽:观也,从见監、監亦声。擥:撮持也,从手監声。”

“覽”“擥”俱见于先秦,而“擥”“攬”“㩜”三字互用,如,《楚辞·离骚》曰:

覽相观于四极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㩜州之宿莽。

(注:㩜,一作攬,一作擥。)[10]

《管子·弟子职》:饭必奉擥。[11]

按,“覽”从见監、監亦声,为会意兼形声。“擥(㩜)、攬”并为形声,甲骨、金文有“監”无“覽”,《说文》中有“擥”无“攬”,故“覽”为“監”之后起。而从“覽”之“攬”为“擥”之后起,汉隶《衡方碑》作“擥”,汉末之《青盖镜》作“攬”,王筠《说文句读》曰:“擥,俗作攬。”后起之“攬”以“擥”为正体,乃《说文》家之见也。《兰亭序帖》之二“攬”皆左“扌”、右“覧”,草化简写为行书体征,“攬”之右侧“覽”简作“覧”,虽字形省略,然形构不违。此外,《兰亭序帖》中之“暎带左右”(文本作“映”),甲骨、大篆、《说文》中均无“暎”字,盖“暎”为“映”之后起。《西京杂记》卷二云:“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2]《西京杂记》传为葛洪辑抄,葛洪与右军为同一时代,彼时文字递衍于书迹文献之中,《颜氏家训》卷第七《杂艺》第十九曰:“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13]诚如是也。

二、“覽”“攬”之音

依照旧说,传世之《兰亭序帖》为右军所书,是唐初临摹,无论其真伪,其蓝本必出于李唐建朝前之300 年间,则无疑矣(或以“唐初《兰亭序帖》入宫之事本为虚构,帖本《兰亭集序》乃据《晋书·王羲之传》中之文本所书”,果真如此,书者何人?以虞世南早于唐修《晋书》十年而卒,虞临本《兰亭序帖》从何而出?若以虞、褚、冯之临摹本均为后世伪作,夫《怀仁集王圣教序》中与《兰亭序帖》相同之字形及孙过庭《书谱》中“止如《兰亭集序》,……思逸神超”之品评复作何解耶?因此,传世之《兰亭序帖》为唐初临摹说依旧成立),故“覽”“攬”之读音须从李唐以前之声韵,质言之,不可操后世之音绳前代之文,盖时有古今,音亦有古今也。

夫赵宋以降,文字音读依据官修《广韵》及《说文》中之反切,“覽”“擥”“攬”三字并列于《广韵·上声》四十九《敢韵》之下,反切同为“卢敢切”(《说文》亦作“卢敢切”),韵部为谈部。谈部字在魏晋时期分布于平、上、去三声,“覽”从“監”声,“監”有平、去二读,如,《书·洛诰》曰:“迪将其后,監我士师工。”《书·酒诰》云:“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監,当于民監。’”[14]監之平声谓率领,監之去声谓照见,虽同为动词,然义别音殊,周祖谟先生谓:“古人一字每有数音,或声韵有别,或音调有殊,莫不与意义有关。”[15]诚如是也。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云:“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元注:上呼号,下乌故反),此音见于葛洪、徐邈。”[16]葛洪、徐邈俱为东晋之士,颜之推以“一字两读”始于东晋,清儒多从《颜氏家训》之说。当代考古派语言学家周祖谟先生依据汉儒音训条例中一字两音者至多之史实而厘正旧说,考定“一字两读”肇于东汉,并将“一字两读”分为两类:一类为“因词性不同而变调者”,另一类为“因意义不同而变调者”,其后列举诸多字例加以释证。由词性、词义不同而引发变调,是汉魏时期字音衍变之通例,乾嘉诸儒因声求义,故能于训诂方面大有发明,清代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曰:

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条理。……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17]

夫周秦古音,迄汉末而一变,考其致变之由,盖外来音理作用于本土音学,受梵语之启发,反切产生,而后四声渐明。夫反切受梵语拼合之理,人为所成;合音从汉字之疾读,天然而生,二者皆呼连二字成一音。反切载于文字,故反切之后韵书生 ;合音出于口语,故天然而不知所从来。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曰 :

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18]

夫反切权舆于汉末,至曹魏之世,反切与合音并行,反切依于文字,合音备于口语(参见王彦宾《学林》卷八《四声谱》:“虽总古今之字,不逃乎音切,固有即音切而知其字之义者,……下至闾阎鄙语,亦有以音切为呼者,……非有师学授习之也,其天成自然,莫知所以然者,沈约所谓入神,殆此类耶?”[19]及《三国志》卷六四《诸葛恪传》:“先是,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20])。合音释义,反切注音,音义相和,义变音随,四声别义,段玉裁谓“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声转盖因字义有别也。“覽”之上声谓阅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曰:“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覽”之去声谓视也,《汉书》卷七三《韦孟传》曰:“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黄发不近。胡不时監(鉴)。”颜师古注云:“覽,视也,叶韵音滥!”[21]《讽谏诗》中 “覽”“監”(鉴)同韵,并为去声。胡济《瀍谷赋》曰:“嘉高岗之崇峻兮,临玄谷以远覽;仰高丘之崔嵬兮,望清川之澹澹。”[22]“覽、澹”同韵,“澹澹”:水摇动也。《文选》卷十九宋玉《高唐赋》曰:“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㵝。李善注引《说文》:澹澹,水摇也。”[23]据段玉裁古音学之“古无去声字”及“去声备于魏晋说”,知《瀍谷赋》之“覽”“澹”均为去声。而“覽”之上声转为去声,乃汉魏字音衍变之常例,除“覽”之外,犹有“养、语、走”等诸多音变之例。

“养”之上声谓“上育下”,谓“下奉上”则转而为去声。

贾昌朝《群经音辨》卷六《辨彼此异音》 :上育下曰养,余两切,《书》政在养民;下奉上曰养,余亮切。

《易渐卦·注》曰:

本无禄养,进而得之。释文 :养,羊尚反。

“语”之上声谓“言”也,谓“以言告之”则转而为去声。

贾昌朝《群经音辨》卷六《辨字音清浊》曰:语,言也,仰举切。以言告之谓之语,牛倨切。

《礼记·杂记》:

言而不语。郑注:为人说为语,鱼据反。

“走”之上声谓“趋”也,谓“趋向”则转而为去声。贾昌朝《群经音辨》卷六《辨字音清浊》:

走,趋也,臧苟切。趋向曰走,臧候切。《书》矧咸奔走。

《汉书·高帝纪》曰:

步从间道走军。集注云:服虔曰:走音奏。师古曰:走谓趣向也,服音是。

郑玄、服虔为汉末之通儒,汉魏字音之衍变如上所述,而不须一一枚举。夫王覽生于汉末,《瀍谷赋》为三国时文,王氏以“覽”作名,绎其典故,盖出自《汉书·韦孟传·讽谏诗》之“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黄发不近。胡不时監(鉴)”。引《讽谏诗》为诫,或为“王覽”一名之旨意所在。今依颜师古之《汉书》音注,《瀍谷赋》之去声押韵,段玉裁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去声备于魏晋”及周祖谟之“一字两读肇于后汉,因意义不同而变调”,考“王覽”之“覽”本读去声,斯与《兰亭序帖》之“攬”音近。夫避名采音近之字替代,乃史讳之通例也。

唐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平声五十谈韵:㩜,持。上声四十八淡韵:擥,手取物亦攬。

《楚辞·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刘良注:攬,持也。[24]

《汉书·五行志》第七上:是以㩜仲舒,别向、歆。颜师古注曰:㩜字与擥同,谓引取之,㩜音来敢反。[25]

“攬”之平声转为上声,亦因字义不同而变调。“攬”“覽”既非同音,精于训诂之颜师古注《汉书》之“覽”,叶韵音“滥”,乃不以今音注旧史也。

三、“覽”“攬”之义

“覽”从“監”声,必具“監”义。“監”之甲骨文为人立于盛水器旁俯看之形,本义为以水为镜,照视自己。《书·酒诰》之“人无于水監,当于民監。”即其本义也。照视必从上往下看,由此引申出自上视下之义。《说文》曰:“監,临下也。”《诗·大雅·大明》云:“天監在下,有命既集。”由自上视下而引申为监视、监察、监管。“覽”字从“監”而下附“见”,字义愈加深化,杜少陵《望岳》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覽众山小。”自上视下,一“覽”无余也。张衡《西京赋》曰:“乃覽秦制,跨周法,……”[26]“覽”秦制:犹言考察秦制也。

“攬”从“覽”声,义与“覽”通。《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攬州之宿莽。”王逸注曰:“攬,采也。”[27]按,“采”字从爪,乃以手取之也。手取谓之“攬”,目取谓之“覽”,“攬”与“覽”同为来母、谈韵,属双声叠韵,故可互训。

“覽”之为言“攬”也:

《战国策》卷八《齐·一》曰:大王覽其说,而不察其至实。[28]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覽明月。[29]

“攬”之为言“覽”也:

《庄子·外篇·在宥》曰: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30]

枚乘《七发》云:流攬无穷,归神日母。[31]

此外,徐坚《初学记·文部》卷二十一引傅咸《纸赋》曰:“攬之则舒,舍之则卷。”[32]“攬”“覽”相通之例习见于古籍之中,《兰亭序帖》中以“攬”代“覽”,乃基于“攬”“覽”二字相通互训,且音近形异(《兰亭序帖》中“攬”之右半“覧”省“皿”而与“覽”形别),如是者避名,考之史讳,允未犯也。

注释:

[1]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002.

[2]文物出版社.兰亭论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93.

[3]周传儒.论《兰亭序》的真实性兼及书法发展方向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1(1).

[4]周绍良.从老庄思想论《兰亭序》的真伪[G]//绍良文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3.

[5]市河米庵.米庵墨谈[M].中田勇次郎,校注.东京:平凡社,1984.

[6]祁小春.王羲之书迹研究丛札[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196.

[7]祁小春.王羲之书迹研究丛札[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174.

[8]祁小春.王羲之书迹研究丛札[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200—201.

[9]沈垚.与张渊甫书[G]//丛书集成续编.台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14;颜之推.颜氏家训[M].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8;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671.

[10]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8,8,4.

[11]管仲.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6.

[12]程荣.汉魏丛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305.

[13]颜之推.颜氏家训[M].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14.

[14]蔡沈.书经集传[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100,92.

[15]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81.

[16]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077.

[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815.

[18]颜之推.颜氏家训[M].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73.

[19]王观国.学林[M].田瑞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269.

[20]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1441.

[21]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3104—3105.

[22]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76.

[23]萧统.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347.

[24]萧统.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607.

[25]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1317—1318.

[26]张衡.张衡诗文集校注[M].张震泽,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7.

[27]萧统.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604.

[28]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7.

[29]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6.

[30]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3.

[31]萧统.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640.

[32]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517.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兰亭序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发覆
颜氏家训
邻父伐树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书法作品
登楼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颜氏家训》的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探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