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协同教育机制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
——基于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15李敏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9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医药基地

李敏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1]《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深化实践教育。[2]随着“健康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培养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也迎来发展的新契机与新挑战。目前,在开展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优质性实践育人需求与医药院校实践育人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存在着实践育人理念薄弱、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育人工作模式陈旧、育人主体间统筹协调不够等问题。[3]因此,探索基于协同教育机制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协同教育理论是由里尔曼·哈肯提出,包含协同效应、支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旨在寻找组织的最优状态,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4]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运用协同教育机制指导构建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创建实践育人协同运行机制,打造“大实践”育人新平台,整合院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做好实践育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机制,构建“学院-学校-医院-社会”协同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化推动实践育人成效,实现校府院多方合作共赢、优化现行医药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促进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育人理念薄弱

家庭、高校、社会层面的实践育人理念较为薄弱。家庭、高校、政府、医疗卫生相关机构等对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家长不关心、不理解高校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与社会、医疗卫生相关机构沟通的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使得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医疗卫生相关机构考虑到自身利益、学生安全等问题,拒绝接受学生实习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在育人理念上的薄弱,严重影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时效。[5]

(二)实践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

医药院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相应的配套机制。实践育人的组织领导制度欠缺,各部门各自为政;运行保障制度不健全,没有系统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案;激励制度缺失,指导老师的激励措施、大学生参与实践取得成果的奖励办法欠缺。没有系统的考核评估制度,实践育人流于形式,注重实践形式、忽视实践内容,注重包装宣传、忽视活动质量。[6]同时,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实践经费投入薄弱,实践项目、科研课题参与项目信息不对称等,很难达到实践育人的预期效果。[7]

(三)实践育人工作模式陈旧

实践育人工作缺少顶层设计,育人模式陈旧。医药院校的实践课程、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教学方式匮乏,缺少针对不同年级特点、不同群体特点的实践育人教学安排,缺少横向年级的系统性实验课程设置和纵向专业的递进式实践环节。[8]医药院校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双师型”师资数量匮乏,教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在职称评审、职位晋升、年度考核中占比过少,导致参与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观意愿不强[9]等,都影响到实践育人效果。

(四)实践育人主体间缺少统筹协调

不同实践育人主体、医药院校实践育人内部组织部门缺少有效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医院、行业协会等医疗卫生机构在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参与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导致毕业生缺少实践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作能力等,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10]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医药院校实践育人工作隶属于不同部门,不同部门根据各自经验组织实践育人活动,相互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导致实践育人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效不够显著。[11]

二、基于协同教育机制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

根据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基于协同教育机制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

(一)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学院-学校-医院-社会”协同实践育人共同体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秉持协同教育理念,强化各主体实践育人理念,创新性构建“学院-学校-医院-社会”协同实践育人共同体。在校内,建立了学工和教学协同实践育人机制。学院专职辅导员和教师分工协作,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实践活动管理,教师承担课程实践教学的同时,还担任本科生导师、兼职班主任,在课外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在校外,建立院-府、院-院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院积极建立基层卫生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聘请基地实践导师,为学生见习、实习、课程实践教学、暑期实践、志愿服务、管理助理、创新创业等提供稳定的基地保障。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参与学生培养,医院、药企高管成为基地实践导师,卫生医疗相关机构成为教师深入一线调研实践的基地。专业教师提升了调查与科研能力,基地带教老师提升了管理能力,培养了一批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形成学生从入学到培养再到毕业的“辅导员+校内导师+基地导师”全员实践育人、“价值塑造+知识构建+医院实践”全过程实践育人、“院校培养+医院实践+社会实践”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发挥多方合力,形成“大实践”育人平台,实现实践资源协同共享,构建“学院-学校-医院-社会”协同实践育人共同体。

(二)健全实践育人机制,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以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和实现顶层目标为具体要求,并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工作的可持续深入开展。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宣传引导制度、运行保障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切实落实多方支持的经费保障措施、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和评奖评优制度、精品项目支持制度,加强过程管理,落实交流和成果展示,科学规范各项实践育人工作,使不同实践育人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主体有章可循。同时将实践育人效果和社会反响纳入各项工作评价体系,形成对教育主体的责任约束力,引导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持续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在“制度建设、组织机构、经费保障、工作机制、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三)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模式,构建多维实践教学体系,项目化推动实践育人成效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模式。构建多维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包含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基地实训、专业实习、实践教学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具体设计阶段性和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课程育人的实际效果。纵向维度以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课时占比由9.01%增加到17.36%;横向维度以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抓手,通过案例讨论、参观走访、头脑风暴、暑期社会实践、参与科研等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岗位胜任力。同时,以各级各类学术性或应用性项目为支撑,项目化促进实践育人成效。学院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设立学院层面的“大创”专项,整合学院资源,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的平台,成立“双创”赛事备赛组,以“大创”等项目为孵化器,以“大挑、小挑”赛事为先锋,特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赛事,打造创新创业培训、竞赛载体。学院师生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挖掘教学研素材,进行相关项目申报与理论研究工作。过程中,结合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学生的实践感悟,优化、完善学院实践育人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实践反馈”闭环,项目化推动实践育人成效。

(四)统筹整合实践育人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做好顶层设计

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按照顶层设计理念,根据国家、学校关于实践育人工作的相关政策,有效整合实践育人工作的项目资源、基地资源、经费资源等要素,将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发展等多个教育教学环节相融合。课堂上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课堂外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专业见习与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都承载着实践育人功能。学期中依托校园和基地的实践活动,开展富有成效的“双创”活动,实施“公管专业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假期中依托暑期社会实践,深化实践育人效果。线上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官方网站、学生工作“医路政好”微信公众号,加强正面宣传;线下依托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实习教学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等,实现实践育人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实践育人要素的科学、高效流动,有效打通了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运行上的最后一公里。

三、反思与建议

基于协同教育机制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大实践”育人新平台(见图1),提升实践育人效力,促进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1 基于协同教育机制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一)统筹推进,科学设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育人模式的建设,院校、政府、医院、社会都是建设主体,要构建“高校统筹部署、府院(社会)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结合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优势和实际情况,从教师到专家到校友、从课程到实践到活动、从辅导员到班级到学生,开展特色的实践育人工作,创新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制定“全程化、菜单式”实践方案,全面推动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实践育人载体有机融合。同时,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将实践育人环节纳入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背景,设计实践教学、实验操作、课程设计、医院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大力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在推进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社会调研、专业实习、学科竞赛、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全方位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二)整合资源,协同构建 “大实践”育人新平台

整合实践育人资源,打造校内、校外两个基地,从校内与校外多个维度聚焦实践育人,协同构建“大实践”育人新平台。校内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等平台,依托教学实践课程、辅导员及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搭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指导平台。校外积极拓展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匹配的社会组织、医疗单位等,依托卫生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聘请基地实践导师,为学生见习、实习、课程实践教学、暑期实践、志愿服务、管理助理、创新创业等搭建实践基地平台。

(三)完善体系,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深入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依托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国家“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赛等,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项目。进一步发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优势和特色,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整合办学资源,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一课程实施“领航工程”,目标为思想引领、融入适应、成长规划、行为养成;大二课程实施“筑基工程”,目标为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精进、素养提升;大三课程实施“提升工程”,目标为夯实基础、专业能力、多元发展、榜样引领;大四课程实施“圆梦工程”,目标为毕业思源、成长思进、发展定位、责任担当,全过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四)做优做精,协同打造实践教育内容的品牌标杆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广泛性,也需要通过凝练精品内容和精品项目,选树实践育人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效应。依托“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社会调查作品竞赛、“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分析大赛、公管专业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精品项目,深入开展实践教育。以教学医院、实验教学平台为手段,通过建强实习医院带教队伍、严格实习医院带教规范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激励政策、评选“优秀实习带教老师”、将教学实习医院带教质量和实习生分配等指标挂钩等措施,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采用PBL 教学法、情景扮演、仿真模拟、翻转课堂、实验室演绎等方式进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持续推动“兴趣-引导-互动”创新“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培养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权重强化本科教学过程管理,通过预警淘汰机制实现本科教学结果管理,结合社情、校情、院情、学情,协同打造实践教育内容的品牌标杆。

(五)齐抓共管,健全协同保障与评价机制

设计科学的评价机制是确保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立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的实践育人考评指标体系,对于可以量化评价的指标注重精确性,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则多点多测,引入模糊评价方法,促使其转化为可量化指标。根据考评结果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反馈方式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兑现考评结果。二是审视和调整原有实践教育流程,保持流程的适用性。根据实践育人实效建立偏差修正机制。对照实践育人的实效与预期目标,仔细分析实践育人的目标达成度,找准偏差,建立起成熟的偏差修正机制。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协同保障机制,提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激励机制,运用激励原则,加强正面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调动实践育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医药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我的基地我的连
传统医药类非遗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基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