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只渣胎碗一份深厚不解之缘

2023-03-13汪春麟

中国收藏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窑制瓷青花瓷

汪春麟

中華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时至今日,不少优秀的民间艺术不但在传承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并且随着新时代海内外艺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登上了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在世界艺术之巅拥有公认的重要地位。

其中,极具东方民族风格的青花瓷,就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至臻璀璨的“明珠”。

作为艺术摆件和日用品,青花瓷很早就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艺术魅力和光芒甚至辐射至世界多地,影响深远。比如在东南亚、欧美、西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人们无不为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而折服。

再如元明时期,不少西域国家或多或少都收藏有这一时期带有伊斯兰教、印度佛教题材的青花瓷器。可以说,青花瓷成为了这些国家和人民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尤以1 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期最盛。在笔者看来,这可被视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带一路”“外交兴邦”的重要载体。

据实物考证,早在唐宋时期,青花瓷器已崭露头角,可惜流传下来的甚少。但由于烧造、瓷土及淘泥等工艺和配比等原因,彼时青花色料不及当今,其料色不泛青蓝,甚至在当时都不及二元配方的制瓷。

至元明两朝,我国的瓷器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尤其是明代。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国际公认、也有大量史料佐证的事实,那就是青花瓷主要产自中国景德镇。

在元代,为避战事,中原许多从事窑业生产的人们涌入景德镇。由于“工匠八方来”,商贸交易随之变化,人脉也四溢牵连,客观上营造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明青花风格的鲜明特点。而对比元青花的笔触飘逸,明代青花更显稳重。岁月变迁,至清初康熙时期,由于景德镇自然条件优越,以“水土宜陶”闻名全国;加之交通便利,商贾来往十分频繁,大量订单涌入,这之中多为日用器,如瓷盘、碟、碗之类。

陶瓷古籍中载有清代制瓷的繁荣景象。当时的工匠在承袭中多有借元明绘画风格之处,特别是在仿元明时期的器皿上,我们可以窥到当时匠人制瓷的心境。或许是由于当时日用瓷需求量大,为了保订单,甚至出现了“官搭民窑”的做法。

因祖上一直从事制瓷行业,笔者从小耳濡目染,因此对“官搭民窑”算是一位知情人。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记得我的祖父汪大阳谈及家中作坊之事时,就曾提到过曾接手一批渣胎碗制作的大单,由于担心不能如期交付,为了保订单,只好转给其他窑主代做。可见,订单多、销量大,“官搭民窑”是解决如期交付的办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窑主甚至还会发动全家大小一起动手完成。

官搭民窑体现的是订单需求量大过于供。这个过程中,官方也曾向民窑业主递上一批批渣胎碗订单——这是笔者接下来要说到的主角。

上世纪8 0年代,笔者考入博物馆古窑彩绘专业,师从杜浩生(擅长人物画)、陶鼎鼐、欧阳光(擅长古彩)、汪以俊(擅长花鸟)、陈功金(擅长青花)等老先生门下,由于我的好学、好问、好收藏,让我对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景德镇古窑瓷厂以生产仿古瓷为主,汇聚了当时景德镇十大瓷厂以及相关单位的各行业拔尖人才,着力振兴古窑。那时笔者才2 0岁出头,厂里有一些老艺人认识我祖父,常向他夸我好学上进。

笔者对瓷器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喜爱。这一时期,我时常在完成了自己的制瓷任务后,还要去坯房看看,玩玩坯、作作画……这个过程中,渣胎碗映入了笔者眼帘,成为我特别想去解开的一个谜。

渣胎碗的渣为弃、废之意。当做完某件成坯后,剩下多余的料称之为渣泥(下脚料)。为了不浪费,渣泥可以用来制作托渣饼和渣胎碗,放在窑里的烟囱底下或窑门前、两翼边侧。这样的安排是鉴于窑升温时,因抵挡火的曲线突起会引起冲力,如此既不浪费满窑的空间体积,又保护了贵重坯胎在窑中烧制的成功率,即使这些渣胎碗坯烧坏了也问题不大。

笔者所见渣胎碗,碗外有如“刀”字形的字,紧靠“刀”字又有如眼睛一般的纹样花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曾是众多家庭主要的盛饭餐具,在过年时,不少单位都会给每个职工家庭发一仝碗(即十个)。笔者偏好其韵味,常常在圆器作坊帮着师傅画一些。犹记得当时看到老师画得入神时,有摇头晃脑之形态,便也模仿其姿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后来我才了解到,这是老师到了一定年岁和积累,画到入境时,个别时候就会出现这般状态,仅学其形是学不会的。

不难看出渣胎碗具有实用性。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还得回归到刚才所说官搭民窑上。因为过去没有贴花纸的做法,只能手绘完工;为了应急,窑主家中男女老少均是一边学习一边画,就把原稿的纹饰给画变形了。

有一次笔者曾问及周启发老师和胡诗春老先生,碗中图案画面叫什么?老师答曰:“茶花”。但我认真看后从未见其花,只见一个“刀”字形。按笔者祖父的说法,“刀”字形原本是一支树枝,其边上是几朵花。古窑老艺人周启发老先生也曾专门肯定了这种说法。19 8 2年6月,祖父去古窑看我,特意和周启发老先生聊到了这个话题。周老说:“我小时候画的还可以感觉有一点‘刀’字像支树杆,花也像花,慢慢地这样画着,花就变成了眼睛。”

不过,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笔者并不理解渣胎碗缘何如此惹人喜爱,尤其是喜欢收藏陶瓷的人,也会关注这一看似平常、不起眼的品类。后来欧阳光老先生的一段话,令笔者豁然开朗。

那是当笔者问及欧阳光老先生对渣胎碗“刀”字形画面的看法时,老先生回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中央美院派陶瓷艺术家梅健鹰前往江西景德镇,与老艺人共同创作一批“建国十周年用瓷”。梅先生在瓷厂参观时,注意到了渣胎碗的画面,顿时惊叹不已,说“民间的就是世界的”,并肯定了老艺人的腕力相当、笔法顺畅,渣胎碗在此后更加被看好。

随着时间推移,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了大江南北,出现了一大批热爱陶瓷的收藏人士。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在陶瓷收藏群体中,有一部分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逐渐对收藏上世纪5 0年代至8 0年代的陶瓷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民间青花渣胎碗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它伴随着这批收藏者走过了风雨人生,能引发回忆共鸣。据笔者了解,甚至还有东南亚的收藏者来到景德镇,从民间搜寻渣胎碗,以得而欢。当外人问起渣胎碗上的“刀”字形为何意时,有人解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画此“刀”字形寓意抓革命、促生产。当然这只是一种宣传之说,但渣胎碗确实也客观记录了陶瓷工匠的辛勤劳作和甘愿奉献的精神。

说到这里有个小插曲。上世纪6 0年代末,当时的笔者还是孩童。一天清晨,我听到门外环卫工人唤每家每户倒日用垃圾的摇铃声,看到案台上家中仅有的一只渣胎碗已经残破,便取下装垃圾竹篓中准备倒掉。祖父一见,急忙拦下,并说:“千万不可丢弃!我特意放在这里当作纪念。要知道,当年我可是把这些碗挑去浮梁(即景德镇浮梁县),送给红军用过的。”我也听老人说起了一些当年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军民故事,对渣胎碗更多了一层不一般的认识,也更喜欢了,同时也对祖父的义举油然起敬。

如今,笔者秉承家训,继承了祖上传下的“红丰堂”名号,改为“红丰窑”,其座落于瓷都陶瓷工业园内的全国手工业生产基地名坊园。自建厂以来,“红丰窑”接待了中外上千名陶瓷爱好者的来访,他们对这里端庄又写意的青花人物画、风景画兴趣浓厚,对青花釉里红、凹凸釉的制作工艺和画法大加赞赏。甚至有国外的政府官员在参观过后,當即便邀请笔者去他们的国家帮助推广陶瓷贸易。

笔者认为,自己是赶上了好时代。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让笔者深感振奋。今天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渣胎碗的情结,实则是希望更好地展望未来——在往后的日子里,笔者将继续为中国陶瓷民间绘画艺术添砖加瓦,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民窑制瓷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纯净的青花瓷
耀州窑传统制瓷工艺的交互展示方法研究
青花瓷
空中青花瓷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民窑青花并非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