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与新媒体”多人谈

2023-03-13李宇明刘鹏飞黄志波许龙桃

语言战略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话语公众语言

李宇明,刘鹏飞,任 伟,黄志波,许龙桃,汪 磊

人类进入超语时代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 超语(translanguaging)概念萌生于20世纪90年代。威廉姆斯(Cen Williams)1994年的博士论文,认为在威尔士语振兴教育中,英语和威尔士语相互切换使用不仅没有副作用,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对教师与学生来说都大有益处。威廉姆斯的导师贝克(Baker)在2001年将这种现象及观点引介到语言学界,并创造了translanguaging这个术语。20多年来,人们对超语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超语概念萌生于英语和威尔士语两种语码的切换使用,但今天再来谈论translanguaging,要有5点认识:第一,超语不只是关切语码的切换,更强调语码切换是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产出新意义、塑造新知识、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第二,“超语”之“超”(trans-),术语含义是“超越”与“融合”,强调的是语言使用者超越语符边界的能力,强调的是“融合”使用多种语符的能力;第三,“超语”之“语”(language),原来主要指称语言及其变体(方言),而今发展到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各种事物(可称为“语符”),包括图表、视频、体态语、语言文字之外的各种符号,甚至是交际场景等,比如微信就是文字、数字、字母、表情包等多模态交流方式的融合应用;第四,随着语言信息处理的进展,语言现在已经为人和机器两个“物种”所共用,作为语言生活常态的“人-机”对话也属于超语范畴;第五,超语概念起源于语言教育,但其适用范围已经远远溢出语言教育,进入到语言生活的众多领域,故而可把当今的语言运用名之为“超语时代”。

事实上,利用超语交换信息、建构知识、发展认知,是人类的本能。早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就在综合使用口语、体态、图画、符号、实物等进行交际。随着文字的产生,印刷术和有声媒体的发展,语言(口语和书面语)的光辉成就遮蔽了其他语符的作用,而单语意识和单语制、单语人的广泛存在,导致各种双语、多语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认识。当下,多语制得到提倡,多语人(包括多言人)成为人类主体,网络把各种语言媒体都网罗起来,融合起来,超语活动线上线下随处可见,作为人类本能的超语能力得到了空前发挥。正因为语言生活充满了超语实践,人类的超语意识便逐渐明晰起来,超语理论也快速发展起来。

“超语时代”是人类“超语本能”的现代表述。“超语”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关于“浅阅读”“读图时代”“新媒体”“融媒体”等问题的讨论。身处超语时代,必须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语言生活中,如何自觉运用超语,充分发挥超语作用。比如辞书编纂、教科书编写、解说导游、语言景观、影视网媒、教育教学、社会言说等,都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多媒体、融媒体以及能够传递信息的各种语符、模态、手段。第二,如何培育公民的超语能力,使之适应超语生活,并能不断创新超语生活。学校教育要积极谋划,语言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所安排,对老年人、妇女、语言障碍者等信息边缘化人群要有特殊规划,努力构建信息沟通无障碍社会。

要加强网络话语类型和表达方式的研究

刘鹏飞(人民在线《网络舆情》杂志)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达,网络语态千变万化,网言网语层出不穷。在内外宣联动的新时代背景下,多元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网络人文地图演化变迁,网络文化和新闻舆论话语创新与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网络话语类型和沟通表达规律的研究。当前,网络舆论存在圈层化特点,要善于打破圈层,拉近关系,形成有效的沟通。总体来看,社会主流舆论话语、网络民间口头话语、科学专业话语和国际传播话语是目前舆论场上最常见的话语方式和类型。不同的舆论话语,其表达特征、方式和形态不尽相同。

权威媒体主流传播讲究的是构建、创新和提升社会主流话语体系。主流话语更强调稳定有序的秩序感、合法性、规范性与权威性,在新闻传播工作语言中,面对社会焦点,需要严谨、及时、专业和全面。主流舆论如黄钟大吕,一锤定音,是舆论场的中流砥柱。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网络民间口头话语讲究的是平等、亲和、务实、质朴和接地气的表达,更强调灵活性、实用性、轻快感、趣味性、多样性和易得性。语言鲜活,多用口语、俗语、俚语、网言网语,以及年轻人喜欢的表情包、弹幕、动图、各种火星文,融入不同网络平台的独特的修辞手段和话语方式。网络语言习惯和流行现象背后的网络人文地图和多元平台人群的迁徙,成为观察分析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世界的窗口。

科学专业话语具有理性严谨的话语优势,讲究的是科学、严谨、专业、精细、权威的话语方式,强调共同的专业术语、知识体系、评价标准、能力等级、研究方法、判断依据、环境条件、独立公正、可验证可量化等。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们倾向于尊重医学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对于公共卫生问题的解答,这就是科学专业精神的体现。

国际传播话语讲究相互尊重、平等务实、精准可信的互动沟通,强调语言鲜明、通俗流畅、文明互鉴和内容的适销对路。国际交流要长期扎根民间,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严肃内容与轻内容互动同样重要。语言工作者要适应国际传播的文化和思维逻辑。沟通的前提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打破隔阂。不求“大水漫灌”,而应追求“润物细无声”,吸引当地机构和人才进行多层次的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要更有效地影响和引导受众,构建更加先进繁荣的主流文化,就要善于把握和应用话语方式,创新表达策略。我们需要观测场景语境,面对传播对象,学会换位思考,以受众习惯或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有效沟通。

加强网络回应话语的语用研究

任 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互联网无所不至地延伸,网络交际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许多网络平台都开通了留言互动区,机构和个人就某些事宜在网络上主动公开声明或被动公开回复,已是当下十分常见的言语行为。对机构的公开声明和回复,网民往往会有进一步回应。如何针对网民的回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对维持机构形象、修复信任、重塑融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论国内还是国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当机构在网上发布公开道歉时,网民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回应。包括:“直接接受”,表达对引起不满的行为的宽恕;“间接确认”,往往通过提醒、告诫的形式指明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伤及道歉机构的面子;“拒绝接受”,主要通过责备或质疑道歉人的形式呈现,或者以讽刺和负面请求的形式表达,反映网民回应道歉时的消极态度。同时,道歉类型也会影响道歉回应的语用策略选择。道歉的原因可以分为能力型信任违背和正直型信任违背两类。能力型信任违背指因自身能力不足而未能完成约定任务或未达到网民的期待;正直型信任违背指未能遵守道德等社会准则而导致信任破裂。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针对能力型信任违背道歉,网民的回应比较直观、明确,大多采用“直接接受”和“拒绝接受”策略。而针对正直型信任违背道歉,网民的回应态度则较为模糊,很多时候使用“间接确认”等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网民的“间接确认”进行及时恰当反馈,往往会影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对网络回应话语的语用研究还有利于指导机构话语实践和管理。例如,有些机构经常在公开解释澄清某些事情或道歉的同时会采用正面推广等策略,或者顺道低调地“凡尔赛”一下。然而,从受众的接受度来看,频繁澄清和自夸都可能会带来消极的评价。不同语用补偿策略的后期效果如何,缓和语和加强语应在何时使用,如何回应更有利于交际者正面身份构建,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系统分析网民的回应话语来进一步探讨。

虽然网络交际很多时候都属于语境缺失,对传统语用学提出了诸多挑战,但是,不同网络平台对交际语用策略影响不同。例如,微信和微博作为当下我国网络交际的两大常用平台,虽然都允许用户自由选择信息发布的时间、空间和方式,但微信更多是线下真实环境中的人际社交网络,相比之下,微博内容更公开化,受众更广,更具有语境坍塌的交际性质。因此,在分析网络回应语用策略时,网络平台的差异也是研究应该重视的潜在影响因素之一。

公众号推文标题拟定须恰到好处

黄志波(暨南大学出版社) 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当下,以公众号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成为新的阅读增长点。仅以语言学领域为例,据数智语言生活公众号统计,目前语言类公众号超过260个,活跃的也有100个左右,推文内容以分享学术信息为主。一个好的推文标题能帮助读者在大量信息中快速定位自己喜欢的内容,在网络阅读日益碎片化的当下,如何用恰到好处的文字拟出合适的推文标题,考验着公众号运营者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眼光。

第一,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公众号推文允许的标题最长为64字,但绝大多数标题都不超过20字。比如语言服务公众号的《婴儿是天才的语言学习者》、语言学午餐公众号的《语言学专业学生心碎的十六个瞬间》、汉语堂公众号的《“科学”并非日本创造的词》等,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容易获得读者的好感。

第二,巧设疑问,欲说还休。相比直白的平铺直叙,适当的“拐弯抹角”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可以把陈述句、肯定句转换成疑问句、反问句,吸引读者自己去找出答案。比如字媒体公众号的《为什么我总能把天聊死?》、语言学通讯公众号的《为什么感觉你的翻译不是说“人话”》、咬文嚼字公众号的《当我们说流行语时,我们在想些什么》等,这些标题都使用了“为什么”“什么”之类的疑问词,引发读者的思考。语言服务公众号的《“十大中老年表情包”出炉,排名第一的竟是……》则使用省略号对答案进行模糊化处理,吊起读者的胃口,同样可以达到吸睛的效果。

第三,活化语言,寓庄于谐。很多人都有每天浏览公众号的习惯,新奇有趣的推文标题往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从多如牛毛的公众号列表中脱颖而出。为达此效果,在构思推文标题时,可以使用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如合适的网络语言或流行语,以增强趣味性。比如语言服务公众号的《潮流语言的终极迷惑:“yyds”为什么从去年火到今年?》、语言治理研究公众号的《“我真的栓Q”是什么梗?用英语怎么说?》、语言茶座公众号的《年轻人挂嘴边的“emo了”啥意思?可不是emotional哦!》、语标公众号的《凡尔赛一下语言学那些“不明觉厉”的用处》等,这些标题使用“yyds、栓Q、梗、emo、凡尔赛、不明觉厉”等网络热词,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作为公众号运营者,我们应努力搜罗各类信息,为广大读者奉上亦庄亦谐的学术大餐,第一步便是在推文标题上着力,不做“标题党”,而是做语言科普和知识传播的引路人。

短视频正成为语言生活的活跃图景

许龙桃(浙江文艺出版社) 刷视频、看直播已成为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常在”,“上下滑”多于“左右翻”、“读屏幕”多于“读纸面”已是不争的事实。短视频制作生成便捷、算法推荐精准、流量效应集聚,正成为语言生活的重要场所、活跃场景、显性场域。

第一,短视频参与人群庞大,图景多维,语言样式多彩多姿。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比例高达91.5%,而且包括众多名人名家、大报大刊大台,以及各类政务机构、官方组织。无论是制作者、出音者、评论者还是观看者,都无时无刻不在视听图像以外进行着语言文字输入与输出、编码与解码,展现出语言生活的活跃图景。同时,短视频使用者层面多、分众细,使得语言生活丰富中有复杂、正向里藏负向,还存在语言文字用法差错频发、规范秩序不佳、言语行为失当等问题。

第二,短视频有力激活汉字、赋能汉语,活跃语言生活。短视频使用者语言组织精巧、语言评论精妙、语言哲思精彩,使得常句有变换、旧言出新说、老字被唤醒,短视频语言生活异常活跃。大量包含语言智慧、承载语言文明、体现语言美学的神评、金句、美言、暖语等迅速出圈破层,被大众接收接受,有些还进入全民语言生活系统。我们应引导短视频使用者:确定按键,就相当于白纸写黑字,不可因输入方便而随便,因表达轻盈而轻浮,而应以系统治理促进短视频语言生活坚实地挺立起汉语白纸黑字的厚重信仰。

第三,短视频中的语言人工智能应用迭代升级尤为紧要。当前,语言人工智能在短视频中的应用也非常活跃。不少短视频的字幕、语音可选择机器自动生成、自动识别,一些短视频借由平台提供的“一键成片”功能制作而成,根据文字匹配语音。但语音自动转换字幕文字差错普遍,机器人配音多有音字误读、智能断句偏差。平台禁用语、敏感词审核数据库建设不够智能,雷区多,算法不高明,误伤多,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弱等问题凸显。这都反映出短视频平台语言人工智能模块不够完善。国家有关机构应引导开展相关研究,短视频平台要在语言人工智能试验场、升级舱中革新系统。

目前,短视频已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短视频语言生活的关注也愈发多样。有人发帖:短视频上字幕“逼疯语文老师”。有人发言:视听文明时代,语言不再是存在的最高事件。有人发声:重视频轻文字造成灾难性后果。有人发问:短视频会取代文字吗?我们则发愿:短视频一定会承载起汉语信仰,确证“汉字的了不起”。

互联网催生超媒体语言

汪 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那么,一种媒体是否有与之适配的语言?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及媒体语言的演进中,我们可以找到肯定的答案:无论是最初纸质的字媒体,还是当下的自媒体,每一种媒体都有与其顺应的媒体语言。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自有与其顺应的超媒体语言。这种超媒体语言必然是:

第一,顺应媒体自身的传播特质。不同于此前的各种媒体,网络媒体不仅是新闻传播平台,而且具有社交、娱乐、游戏、购物、支付等多种功能,其语言样式各有不同。同时凭借着数字化、超文本、超链接的强大技术优势,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融合了字符、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呈现出鲜明的、超越既往的多模态特质。

第二,顺应信息交换方式的多样性。互联网通俗地说就是一台台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联结,键盘输入或点击鼠标再通过屏幕呈现的信息传播方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口说耳听、白纸黑字形态,使网络成为新一代的“字媒体”;同时,网络交际的非现场性使得交际双方的音容笑貌和喜怒哀乐,都隐而不见,多姿多彩的表情符号便应运而生,生动传递着彼时彼地的心态与情感。汉字、汉拼、数字、外文字母等等,一切皆可为我所用。

第三,顺应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互联网的交互性和自主性,使网络上的传播主体与受众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前的3种媒体,更多是媒体主导来单向地推出信息,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在网络之上,每个“受众”都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节点,不仅可以主动地接受信息,更可以自主地发布信息。这种自媒体特质,使得网络传播语言的生成和流行回归大众。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媒体语言的多样化、分众化,饭圈语言的出现与出圈,实属必然。

第四,顺应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线下线上融合的人类生活场景更加丰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媒体语言不再是人类自有、自用的特殊能力,日益成为人-机、机-机信息交换的基本手段,从道路导航到小度音箱再到智能客服、智能主播,无处不在,而它们的语言不同于人类自然的有声语言,是一种仿真的数字化变异的有声语言,既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超越,未来更加可期。

媒体语言顺应论不仅适用于既往的各种媒体语言,更能很好地解释当下的新媒体语言、网络语言。亦如莫言所言:就像电影的出现并没有让小说终结一样,电视的出现也没让电影从人类的文化盛宴中退席。小说、电影、电视,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向前发展着,只是它们更多地交织在一起。

猜你喜欢

话语公众语言
公众号3月热榜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