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乡村振兴中培育乡村工匠

2023-03-11赵思旭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社会主义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人才

文 赵思旭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2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2 年11 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激发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新创造活力,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云南应加快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华丽蜕变。

培育乡村工匠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培育乡村工匠是党中央在新征程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的非常具有政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重要战略任务,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深厚的理论逻辑和重大的实践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培育乡村工匠是在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中所形成的时代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兵学商”,其中乡村工匠作为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足见其在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大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初期一大批乡村工匠凭借自己掌握的手工技艺核心竞争力很快成为“万元户”和致富带头人。这一趋势在20 世纪80 年代到21 世纪初期国家推行大规模扶贫政策期间得以延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党的十九大顺势而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要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人才振兴是关键,培育乡村工匠又是人才振兴的关键。

从理论逻辑看,乡村工匠是指在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愿意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一技之长的乡村人才队伍。广义上说,乡村工匠是具有乡村传统手工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具有乡村情怀,愿意服务乡村发展,具备现代创业创新精神,掌握乡村传统技艺,还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乡村工匠是受乡村文化浸润的、具有劳模精神、经过传习掌握了乡村传统技艺并服务和造福于乡村社会的工匠型人才的总称。

从实践逻辑看,培育乡村工匠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实践层面有高度共通性。乡村工匠追求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恪尽职守、迎难而上,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创造的过程,具有客观性、真理性。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既体现了让农民老百姓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使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培育大批乡村工匠为其提供人才支撑。

培育乡村工匠是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人才,人才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中,必须紧紧抓住人才振兴这个关键,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培育乡村工匠作为乡村人才振兴中的重要一环,能有力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工匠是中华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乡村传统技艺来源于我们祖先的劳动,是古代人民的劳动结晶,其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符号和象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从本质属性来看,乡村工匠是乡村传统技艺最合适的传承者。

乡村工匠是产业振兴的建设者。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才能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培训乡村工匠不仅使掌握传统技艺的工匠致富,还能树立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导向,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乡村工匠是乡风文明的守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工匠出生于乡村,自小就受到乡村习俗、生活习惯、伦理、信仰等道德文化的熏陶,也最了解乡风文明建设和守护的重要意义。由这一群体来守护和建设文明乡村,对广大农民群众具有更强的感召力。

乡村工匠是乡村治理有效的推动者。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需要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推动,还离不开乡村工匠群体的重要参与。乡村淳朴向善、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态的形成离不开乡村工匠对村民正确的价值引领和示范,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乡村工匠的主导与参与。

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共云南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奋力赶超、后来居上,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国复兴伟业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

锚定“3815”战略具体任务,要加快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开创云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一是因地制宜,大力挖掘乡村工匠资源。应结合本地实际,挖掘县域内有传承基础、规模数量、市场需求、社会价值、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发现一批有培养潜力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认定一批技艺精湛、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乡村工匠,建立省、州(市)、县(市、区)目录清单,实施动态管理。二是打造品牌,支持创办乡村工匠特色企业。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相关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等与乡村工匠合作,传承发展、守正创新,出精品、树品牌。鼓励各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批“工匠园区”,结合当地实际成立乡村工匠产业孵化基地,打造众创空间。培育乡村传统工艺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乡村工匠自主创业,领办创办特色企业。健全乡村工匠创办的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其促进就业、带动增收的作用。三是做好宣传,营造弘扬乡村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各地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把乡村工匠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断赋予时代新内涵,深入挖掘诸如“时代楷模”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研为民情怀的内涵,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全社会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遵从农业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长远的眼光,潜心钻研产业发展之道,创建“乡村精品”,打造“百年老店”,形成示范引导。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人才
人才云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