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盯紧抓实粮食安全稳定供给头等大事

2023-03-11颜晓飞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社会主义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粮食供给食物

文 颜晓飞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2022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农业要强,首先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云南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对全省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定海神针”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围绕需求供给两侧增强粮食自我平衡能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云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强高原粮仓,特别要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云南作为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的要求,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做强高原粮仓。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最新数据,2022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957.96 万吨,比2021 年增加27.66 万吨,连续10 年稳定在1800 万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 公斤/人粮食安全标准线,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从需求侧来看,全省有4700 多万人口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且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需求的总量和结构都有不小的变化,每年还有6 亿多人的旅游消费“临时”需求。从供给侧来看,粮食生产要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转变。因此必须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既要保口粮、保产量,又要保多样、保质量,全面提升粮食及肉蛋奶、果蔬、油糖等重要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水平,不断增强高原粮仓自我平衡能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保障云南粮食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

树立新粮食安全观和大食物观构建粮食安全供给体系

201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2015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可以说,新粮食安全观是大食物观的核心基石,大食物观是新粮食安全观的巩固拓展。

落实“做强高原粮仓,特别是要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要求,要严格坚守底线,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安全稳定供给上不能有任何闪失。充分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和云南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科学统筹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战略部署,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合理布局粮食生产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向耕地要粮食,向森林、草地、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构建多元化的粮食供给体系,不断增强绿色农业强省的成色和韧性。

抓住耕地种子两个要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持续落实落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抢抓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政策红利,稳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守护好耕地“命根子”和水田“保命田”,打通农田水利“命脉”。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夯实粮食产能提升的根基。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3750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底线,确保粮田真实有效、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二是筑牢“良种是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充分挖掘“世界花园”“植物王国”品牌优势,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育种联合攻关,培育“滇系”特色优良品种和新品种,从源头上把控粮食增产“核心”。

强化科技改革两大支撑提升粮食双轮驱动力

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强粮食安全稳定供给必须坚持农业科技这一根本出路。一是坚持科技兴农,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针对小农多、土地细碎化、基础设施弱等制约,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作用,加快研发推广适宜高原、便于装卸的粮食机械装备,加快提高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科学生产、间作套种、绿色发展等良法试验示范推广,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融合发展,缩小云南粮食、稻谷、小麦等单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让粮食生产真正插上“科技的翅膀”。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农业改革“动力”作用。扎实推进全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和保护种粮农民、种粮地区积极性;积极争取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子收入保险在省内产粮大县覆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让种粮农民有钱赚、得实惠,产粮大县不吃亏、多打粮。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为重点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方式、手段等,支持小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单环节、多环节、生产托管等方式补齐小农户生产环节短板,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

聚焦生产流通两端提升粮食节约减损能力

树立“减损就是增产、节约就是增产”理念,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全面贯彻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升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全产业链的节约减损能力。在生产环节,积极推广使用智能农机装备,降低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机收损失率;在加工环节,健全和积极推广节粮减损标准体系,通过国家和省级粮食加工精度标准减少加工损失;在流通环节,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粮食流通效能,减少粮食储存、装卸、转运等环节的损失;在消费环节,制止“舌尖上的浪费”,从大学食堂和各个单位食堂、餐饮业抓起,深入营造全社会节粮减损的良好风尚。

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粮食区域供应韧性

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可增强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积极发挥云南毗邻我国大米主要进口来源地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及技术梯度优势,以粮食加工产品为重点,以南亚东南亚市场为主要方向,依托自贸区、跨合区、边合区等平台,努力构建以红河、德宏、西双版纳为主的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加快引进中粮等大粮商,着力推进云天化集团、农垦集团等省属农业贸易企业向区域化粮食贸易企业转型,积极鼓励省内各类粮油企业“走出去”,努力提高全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增强区域粮食供应韧性。

猜你喜欢

粮食供给食物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