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讨

2023-03-11聂文鹏

学周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心理

聂文鹏

(甘肃省古浪县西靖教育工作站,甘肃古浪 733125)

学生处在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青春发育期,身心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大量的数据研究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学生中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数占有百分之十左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反映。学生在步入中学阶段后,因为学习与生活在很多方面都与小学时存在差异性。陌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生活环境,加之沉重的学习压力都会使他们形成消极的心理反应。德育是辅助学生形成科学积极的三观以及个人行为规范的主要方法,也是初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结合专业的理论内容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的方法,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长时间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基于此,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非常值得当前教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德育教育的定义及必要性

德育教育和一般的教学有很大区别,德育教育十分关注引导与锻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建立正确的个人行为规范。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虽然德育和传统的学科教育有差别,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十分紧密的。教师在实施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运用教材、实践活动以及个人行为举止等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向学生传递一些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能形成乐观积极的影响。在以往传统单一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下,教师常常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此片面的教学观念是不符合当前教学背景的实际需要的。在双减政策以及素质教育的双重影响下,任课教师必须积极革新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把教育的重点放置到德育教育方面,培养中学生慢慢形成正确恰当的个人行为习惯,有效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促进广大中学生在未来道路上的长远发展。大量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学生一般都对学校教育具备很强的情感认同,这也充分反映出了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具有的乐观且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调研中还显示,时常被教师或者家长的积极力量影响到的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了80%,学生自身对德育课程的认可度比较高,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1]。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必要性

与一般课程教育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是使学生了解课程上的知识,其重点也在于学生自身,同时涉及学生的健康和心理两个方面。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父母却往往忽略了对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缓解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并协助学生寻求到更有利于自身的解压方法。身心健康的学生一般都有着开朗积极的情绪,因此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状态相对较好。为此,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1.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关联性。单就教学目的方面来说,德育课堂教学和心理教育这二者之间有着相同的性质,它们都希望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端正的三观与完善的思想品德,让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得到充分开发。二者在内容上也都希望可以对学生的身心状态、精神、思想品德等领域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多样化素质水平,使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与正直的生活心态。从德育的专业性角度上来讲,心理教育内容范围要低于德育内容,只是对德育内容的一个延续和拓展,二者之间有相互影响与约束的联系。从根本上来讲,初中学校很多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担任的,这也就使心理健康教师同时具有了德育教师的素养,对二者的融合教育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教学背景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将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初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很多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对学生的心理素养也更加重视[2]。

2.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差别。从理论基础上分析,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德育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将德育、教育学原理等当作理论基础,教育方式通常是说服、示范、灌输、熏陶等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则一般是以教育心理学,特别是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重点关注个性发展,把学生的兴趣、实际需求、自我价值、学习潜力等作为重点方向,他们采用的方法一般是以激励、询问、引导、心理测试、面谈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式。在日常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这两类教学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着一定区别,心理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应处于平等的地位上,学生可以大胆地畅所欲言,而教师则仔细地聆听;但是,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只是在被动地接触知识,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设计校本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可以辅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并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除目前心理咨询等相关的途径以外,学校还需要形成自己的、适合本校学生特色的心理教学课程。如合理地将演讲、问卷调查、团体辅导等活动纳入学校教科研和德育教育系统之中。当然,若把这部分教学内容独立起来,它也将自成体系。

例如,在进行心理教学工作时,可以把学生目前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列为学习心理、青春期交往心理和应试心理这三条主线,其中每条线都有侧重的年级,并且都具有系统性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心理,为了让他们掌握建立计划、实施计划的方法,就可以分别根据三个心理特征设计出闯关计、开拓计和梦想计。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更是协助他们研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找出可以解决的措施与途径。当然,实施的方式也有很多,如网络辅导、学校常规辅导、举办心理课程、设立班级心理档案、每天倾听广播、班级小报展板以及学校心理剧团、同伴教育社团的活动等的常规性工作,都能帮助学生有效缓解与消除心理压力。教师可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辅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压力、缓解心理问题。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运用启发思维和心理教育具有的隐蔽性特点,把德育要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依据社会要求对自身、对社会、对自身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合理的认知。与此同时,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需要具有系统性,在强调人格心理、创新心理、青春期心理以及学习心理之外,还需要关注经济心理、科技心理、网络心理和信息心理教育,也要重视生态心理、生命心理和潜能心理等方面,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3]。

(二)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会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主要精神文化面貌,为了能不断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学校需要充分依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当前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积极且生机勃勃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雕塑、宣传栏等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并采取以横幅、板报、视频、演讲和广播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建立健康的三观。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线上的心理咨询诊断室,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学生排忧解难,以舒缓心理压力和情感问题。

由于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所面临的主要是中考升学的巨大压力和外界社会所给予的各种诱惑,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情绪压抑、不安的心理状况,这时期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等在德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合作功能,运用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电话咨询与交流等方法,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助他们正确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生活与学习问题等,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学习信心。

与此同时,学校还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方法,帮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学校与班级中在每个学期都要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归到工作计划日程中,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自己的优点,锻炼学生逐渐形成互助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促进广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体育友谊竞赛、参观博物馆、新生军训等不同内容的活动,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4]。

(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中学生本身是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三观,在青春期阶段中非常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心理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依据我国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社会自身就具有给学生创设良好成长环境的义务。所以,学校及各种社会机构团体等,需要充分运用好社区、村委会以及网络平台等,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社会方面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可以建设不良网络平台的监督举报热线,把网络视频平台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反馈给相关部门,在社会群体的共同监督与管理下,保证网络环境的干净,严肃打击各种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免对中学生的心理形成消极影响。此外,还可以组织中学生参与到青年志愿者活动、交通指挥活动或者敬老院志愿服务中,帮助学生直接感受到社会上的各类事情,从而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产生科学的三观。

(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会对学生个人的未来生活与发展都形成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性格特点等都和自身的家庭氛围有着紧密的关系。家庭教育一般是需要由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互相促进作用的。例如,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感等都会影响中学生个人的行为作风等。为了能全面提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程度,学校需要增强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组织开展家长会、电话微信联系、教师家访等不同的方式,帮助家长运用正确的观念与方法实施家庭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还需要重视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和家长之间保持及时沟通,分享学生在学校或者在家庭中的各种表现以及最近遇到的一些问题等,辅助家长在充分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展开交流与互动,进而得到学生的认可,掌握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异常行为,家长也需要做到积极干预,以免学生出现过激行为,从而充分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5]。

(五)增强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传递知识,还能对学生形成思想以及心灵方面的安慰。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形成十分重要的影响。初中德育教师倘若想真正地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相融合,可以结合以下几点进行自我提升。

其一,教师要积极增强自我的专业素养,掌握班级中不同学生的不同身心发育特点和性格特点,确定学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的不同问题。此外,还需要积极给学生讲解关于青春期学生会存在的一些生理与心理上的问题,增强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教师还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疑问,积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其二,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自身的优秀道德素养熏陶学生,成为学生言行举止的榜样。

(六)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实施教学

教学是需要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展开的双向活动,教材能够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打下理论基础。在进行初中德育教育的时候,把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其中,依然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善以及重点不突出的现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并未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其中。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确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教材展开深刻且全面的分析,结合教材上的相关内容设计二者融合教学的目标。

比如,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时候,其中有关于生命的内容,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珍爱生命,拒绝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重视身体,全面促进身心的健康发育等。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各种生动且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具有的重要价值,感受到健康的珍贵[6]。

(七)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不同的情境。在多种多样的场景影响下,学生才会产生感同身受的想法,从而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与解决问题中。运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形成真实体验。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需要立足于特定的生活情境,如此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学效果。

其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情况,为他们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从而达到了身心教育的效果。

其二,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语言的魅力。语言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交流手段,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营造语境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营造环境,使学生可以体会到语言对他们心灵所产生的魅力。

其三,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多媒体教学环境。当前阶段,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一些录像、动画片和音乐等,这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对自己枯燥繁琐的知识产生深入理解。

创设环境不仅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好奇心,还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浓厚的情感,这样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关于尊重关心他人的德育教育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关心与尊重他人是一种十分美好的情感,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会形成积极作用。现阶段很多中学生都受到社会热点问题中关于“扶不扶老人过马路”问题的影响,出现了对他人十分冷漠的态度,不懂得怎样去关心与尊重他人。基于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帮助,使学生可以看到世界是充满着爱与温暖的,从而逐渐改善学生的冷漠态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片段《火车站的温暖瞬间》,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渐感受到关心他人会温暖自己,人类生存的社会是需要充满爱与关怀的。

(八)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为了能够充分保证心理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身体发展特征。在进行心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对学生加以影响,使学生逐渐打开心扉。教师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实际身心情况的同时,做好德育和心理教学的结合,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切实防止出现错误的思想和做法。

初中时期很多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融洽,加之受到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学生在学校会去欺负弱小的同学。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如果单纯依赖说教,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心理情况等,平等地与学生谈心,慢慢帮助学生解开内心的结,引导与帮助学生,再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让他们增加对学生的重视与关爱,主动承担自身的教育职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家长都传递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可以练习换位思考,掌握做人处事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也掌握德育与心理健康对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价值,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最佳效果,充分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育[7]。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自身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形成十分全面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辅助他们对其产生透彻认知,从而树立健康的三观。教师需要积极革新以往的教学观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观念与路径,促进中学生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素养以及行为举止,从而为其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其在未来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心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