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双向流动”机制为背景

2023-03-10张翠竹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张翠竹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湖南 湘潭 411101)

一、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是建立在传统“双师型”教师基础之上的教师群体。从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至今,教育界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已达成基本共识。即教师在获得教师职业资格证外,还需要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或者是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养。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现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对教师在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具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专业课堂的能力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2]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学生的危害,是时代对“双师型”教师赋予的新内涵。

(二)具有“岗课赛证”融通于专业课堂的能力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体现,其核心不仅要求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而且还需与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形成链接纽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力度[3]。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3]。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企业实践性教学能力,还需研究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证书对教学的要求,将就业岗位、技能竞赛、技能证书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向。

(三)具有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能力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4]教师除了能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还应具备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对教师的信息技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具有创新的教学教研能力

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3]同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也积极响应了国务院文件精神。具有创新的教学教研能力,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是对“双师型”教师及教学团队提出的新要求。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通过系统科学模块化解构,校企教师针对自身特点对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按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工授课,是校企教师分工协作创新的一种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能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深度挖掘校企教师的自身潜力,灵活安排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课堂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促使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双向流动”机制的内涵

“双向流动”机制是指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制定并推行创新教师培养及保障制度,打通企业和院校优秀人才的双向流动通道,创建院校教师与企业优秀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平台。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打通学校体制内的教师经常性到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的通道,疏通教师在企业从事产品研发、技术咨询和管理工作的各种障碍。第二,打通企业优秀人才来校参与教学和教研的通道,加强对企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后教研能力的培养。第三,创建院校教师与企业优秀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平台,为专业技术和教学教研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便捷,并形成长期稳定的交互机制。共同讨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职教发展问题,充分发挥企业优秀人才在专业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搭建了企业实践、产品研发的平台,是连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参与创新教学团队和专业建设的纽带,但也为高水平“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带来挑战。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项目团队通过走访、网络问卷等方式,对湖南省及周边28所高职院校共1431名在职教师展开调研,获取了第一手调研数据,并对主要数据分析如下。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较为单一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为95.5%,从企业到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只有4.5%。高职院校的师资大多来自研究型高校的毕业生,专业实践经验欠缺,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对教师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的要求。近几年来,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参与到教学中。国家鼓励高职院校从企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中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但由于对于新进教师均在学历上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及院校薪资待遇等方面与企业偏差较大等多方面的因素,各院校很难吸纳到符合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并培养成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教师的来源单一是各职业院校的普遍现象。

(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够合理

目前,“双师型”教师没有权威的概念和界定,不同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和标准略有不同,普遍理解为“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如“教师+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由于大部分的职业资格证只需要通过笔试考取,很多在职教师取得报考资格后,只需要通过笔试即可获得职业资格证,而教育考试院很难认定其是否具备社会实践经验,这也就意味着存在大量持有“双证”但不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5]。本次调研中发现,持有“双证”被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达到了68.5%,其中未有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达到28.4%,且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在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中,信息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普及程度最好。虽然课程思政和“岗课赛证”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概率并不高,但却有一定的知名度。一部分教师队伍并不知道创新素养的重要性,能应用于教学教研的教师就更少了,对于兼职任教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瓶颈

(一)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有效性有待加强

社会实践是目前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基本的途径;院校与企业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前提;具有实践经验是“双师型”教师最基本的条件。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但由于保障制度不完善,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校企合作的作用没有最大化发挥出来。职业院校教师为了提升实践经验只能通过兼职的身份去寻求企业实践的机会,而企业对专业技术岗位的兼职需求较少,导致有部分教师很难找到对口的社会兼职。通过对教师实践经验来源进行调研发现,59.8%的教师是通过自己寻找到实践机会,只有15.4%的教师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得到实践机会,另有24.8%的教师因很难寻找到合适的企业而不得不放弃企业实践。

(二)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校园到校园的教师不仅要参与社会实践并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教研教改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能力的综合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精力和时间的付出。这就意味着在薪酬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牺牲教师更多个人时间和精力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对高职教师的各种要求。从制度上来说,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素质并非教师上岗的必备条件,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将课程思政、“岗课赛证”、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等内容在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但并不能解决教师眼前的实质性问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愿意花更多时间在社会实践上,从而获得更多的现实利益。可见当前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五、“双向流动”机制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锻造教师的炽热情怀

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教师在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时要不忘初心,才不会被外界的各种诱惑所动摇,始终将教育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双向流动”机制下,在校教师将会面临更多现实利益考验,从企业吸纳的教师也将面临教师身份和价值的转换考验。另一方面,教师以德施教,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与旗帜,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和贴心人。这也是教师将思想政治内容自然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3]。高职院校教师是能下沉到一线进行实践操作的技能型教师,不是学历型教师。同时,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进行了放宽,对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调整应聘教师在学历和实践上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教师在企业是以兼职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兼职岗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再加上肩负教学任务,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很难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政府在制度上给予企业扶持和优惠是长期高质量校企合作的前提,应支持校企双方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力促进产学研持续有效结合,确保双方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互利共赢。

(四)完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积分制

顺应时代的要求升级“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要从多个角度评定一位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职业资格证书、职称、社会技能实践只是判定“双师型”教师的最基础的部分。师德师风、职业素养、课程思政融入、“岗课赛证”融通、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教研教改创新素养等都应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竞赛、指导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学生考取1+X证书、课堂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全方位多角度认定。采用积分制的方式,即将前述内容进行量化评分,设置合格线,达到合格线以上即可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6]。同时,每一项内容的评分可设置一个上线封顶,以保证教师能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五)建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保障制度

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除了靠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炽热情怀所激发的自驱力,还需要外界的激励制度。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促使教师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